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我的知青岁月-茶陵八团乡黄草村知青的下乡回忆》作者/求子 海象 ...

2018-9-8 20:12|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427| 评论: 0|原作者: 求子 海象

摘要: 回望》-《茶陵八团乡黄草村知青的下乡回忆》求子海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共和国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 ...
回望》-《茶陵八团乡黄草村知青的下乡
求子 海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共和国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锤炼了一代具有吃苦耐劳与奉献品格的人。“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1、初赴黄草村
我们是1968年12月28日就转走了户口至下乡地,无奈当时下乡浪潮汹涌澎湃,政府无力安排更多的交通工具,只能排队等候,到1969年15湘潭才安排好公共汽车。当天一早,湘潭一中老三届约千名同学们分批分乘几十辆汽车在学校老师们一片欢送声中与父母们依依惜别的队伍中(有陪送老师下乡),怀着崇高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向茶陵县等地区出发。刚过株洲,仿佛听到敲锣打鼓声伴随一路,同学们笑谈我们走得好隆重,后到醴陵一检查,发现是汽车后轮只轮子的钢川坏了,才发出类似打鼓声为我们知青下乡伴
到茶陵县里后略加停顿就分配至各乡村,我被分配至八团乡黄草村(当时叫八团公社东黄大队),从此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梦想。八团公社地处罗霄山脉中,崇山峻岭,郁郁葱葱,风景极佳。而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无心欣赏,城里娃从未见过如此深山僻野,到乡里已经是傍晚时分,山风寒洌,漆黑不见何物,离安置点近有乡间公路的就由汽车送到了村里,而远一点村子乡间公路,只能点煤油灯在乡政府会议室临时搭建的地铺上睡一晚,等待第二天的村子老乡来迎接。第一次离开城市的家加上乡间的清冷,个别女同学感到害怕就哭啼起来,一下子引来不少女同学陪同处于伤感之中,学校陪的老师也感到心里不安就对同学们进行了安慰,同学们在迷迷糊糊之中进入了下乡第一个难眠之夜。
第二天清早,八团乡黄草村的上百男女老乡就担着担、推着车来接知青们行李,非常热情地欢迎知青到村里安家下到黄草村知青多为六八届初中生约八十人左右,分别下到一、二、三、四队。路上都是乡间小道,傍山而行,过涧而穿梭于山丛中,步行加上挑着行李,同学们不习惯走弯弯山路,行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我班共有三十多人一部分到一队,一部分到二队一到村里老乡们热情欢迎并放了鞭炮,并腾出了公用的房屋配置了床位将知青们安顿好。吃饭第一餐是村里安排老乡给我们做饭比较客气,非常诚挚而热情。
2、生活经验不足初尝艰苦:
黄草村当年也就是个自然村庄,我们知青刚下乡,生活经验不足,村里安排专人为知青做饭几天,头几个月是老乡送菜给知青,并腾出了一块菜地给知青种,当时能种菜的有几位同学(如海象、学范、海清、夏天等),头几月有老乡送菜还好,老乡送菜一停止,靠自己种菜就没有那么好了,平时也没种好菜,也不懂时节,错过了就没法。第一年知青由国家供应口粮,720斤谷一年,每月60斤,按七折出米,约42斤米/月,知青打米时用那点可怜的糠,与老乡换点可怜的菜(多是青菜)。但那远远不够,有时就派人,随老乡来鸾山镇赶场(赶集)买点菜,如海带、红薯粉之类的干菜。在后期间,因经常缺少青菜,也曾吃过辣椒盐水汤,黄豆煮水做菜,拉到厕所还是粒粒黄豆。由于缺菜少油,男同学正是长身体时期且出工用力多,个个饿的慌,求子饿得猴儿一般。做饭没有煤而是烧柴,在山上出工回来时砍一些稍干枯的树木回来锯断劈开晾干(当时对木工活有过经验的海清同学是锯木的主要劳力)。后期随着招工返城的同学走了不少,留下的同学有些心意散懒,收工回家没人愿意打柴背回来当时知青因饥饿,有的人干过偷鸡摸狗的事,求子也偷过老乡两次生红薯记得有天因饿,吃完晚餐,大家又焖糯米饭,八两一位,有个女同学不吃,求子代劳吃双份,那天晚餐共吃了二斤一两(五两粘米饭、一斤六两糯米饭),感觉吃饱了(无菜)。
3、初尝农活尽力养活自己:
知青下乡要参与队里评工分、挣工分、买口粮、养活人(后来少数还要家掏钱买粮)一队(称钩湾)位于八团乡黄草村北面,距乡政府约8公里。1969年还是“文革”后期,政治气氛极其浓厚,生产队、大队甚至公社,经常开会学习,尤其正值党的“九大”召开完毕。那时“抓革命,促生产”盛行,生产队长、还有在本队的大队干部——民兵营长等抓出工,可怜我们这些刚从城里来的知青,一听到出工哨响,就象牛背上了犁拗。当时寒冬腊月,打赤脚下到水田里挖禾蔸,一身泥水,那个冷唷!连老乡的孩子(叫梅保)冷得挖一阵,又站到田埂上歇一下。那时出工的人真不少,老、中、青、少男男女女几十号,说说笑笑也很热闹,不象现在年轻人都出去谋事赚钱,家里只剩老小,农田锐减,都退耕还林了。当时队里男壮劳力为12分/工日,次之10分/工日;女全劳力为7.5分/工日,次之7分、6.5分、6分、5.5分、5分都有;小孩也就3~4分。我队知青最高分是班长一位8分,下面依次有7分、6.5分、6分、5.5分。开始也就6.5分,后来评到了7分。山区的农田因都是梯田,块小(蓑衣、斗笠丘)坎高,农活多而累人。由于交通不便,还有很多重体力活,送公粮、挑石灰、挑木炭、背树,抬电杆等,都得靠一副肩膀两只手一双脚,那时能桃百十斤走十多里不用休息。脏农活就是在田里赤手撒粪,再怎么用香肥皂洗,也要臭几天,手指甲缝里都是黑的。那时山上很多大树(杉树、松树),73年到75年间,都被采伐完了。山区野猪多,夏、秋时候男劳力要轮流上山照(即防备)野猪,搭个草蓬,俩人一组,半夜间常起来放铳、摇竹板,吓唬野猪。记得年终首次结算分红(0.58元/工日),留下第二年的口粮款外,学范同学分得80多元居第一,分得50多元居第二(用自己赚的钱,在潞水供销社买了床绒线毡,8元钱,好高兴),班长镀金(因当时工厂招工都需要下过乡的知青,吃过苦,耐得劳,工作踏实,所以说下乡时间短表现好知青流行叫“下乡镀金论”)6个月就招走了。那时开始起不少知青实现了自己养活自己。也有同学因出工少、工分低要出钱买口粮。知青们在那学会了挖冬笋,有的当地老乡还不会,70年春节求子就挖了不少冬笋挑回家。
农闲时承担副业有烧木炭与抬电杆,记得冬天时上级分配三十根电杆,要在几天内运输到指定地点,且都是高山坡地变道多,队里集中强壮劳力十六人,知青中参加的有班长与学范两人,记得每八个人抬一头,在山坡上缓慢爬行,因为转弯的原因有时电杆重心一偏移,压在这些年轻知青身上的重力一下子由100多斤到200来斤以上,尽管挺直腰杆扛着,每天下来一身都是疼的都不好意思说。几天完成任务后达一个月胸部感觉还是隐隐痛。
4、春节返城探亲:
从村里走山路到鸾山镇(如今盘山小水泥公路,宽约4米不足,约19公里),当年小路17公里差不离。那时回湘潭,半夜后就得出发,夜晚山路走不快,七点多到鸾山镇,再到船码头(约十二公里)约10点,等船乘船(水路不知多少公里),到酒埠江就中午了。那时知青都很穷,年末回家过年走县城坐车,要五元多钱才能到家,如果翻山越岭走攸县的鸾山到酒埠江,再转车到陵,然后从陵坐火车到湘潭,尽管麻烦、辛苦,却只要三元多钱,能节约二元。当年,我们从水库上游乘船上岸后已近中午,就要跑步奔向酒埠江的汽车站去抢购车票,因为下午只有一班汽车,如果买不到车票,就得在酒埠江住一晚,那花费就多了。有一次没买到,几个同学住宿东塘旅社,早上起床,服务员发现冯同学的被子上有一首钢笔写的打油诗探亲路过酒埠江,无车困宿东塘社,被子席子粘乎乎,旅客出钱不好受。服务员责怪冯同学冯同学有嘴说不清。还记得有一次节前返湘潭,吃肥肉过多消化不好,一路上坐汽车一到停歇点,都急忙跑进厕所的狼狈状仍记忆犹新。
后记:求子曾经十一次摩旅返茶陵第二故乡东黄村进行节日期间的访问,次对老人们送去了慰问金与礼品或精神慰籍,对孩子们提供了学习用品,其一番对老乡们真情实意的关爱之情跃然于老乡的眼里,沉凝于老乡们的心里,跳动在老知友们的胸间,在园梦湘潭一中136班下乡知青2014年11月成批回归第二故乡的旅程中,发挥了领路人的作用。其在2016年6月25日凌晨在摩托之旅返潭的长常公路上突遭追尾车祸遇难(离湘潭仅28公里路程了),求子作为一名摩旅爱好者更是湘潭历年纪念屈原进行湘江横渡与冬泳的爱好者。,近四年来跑遍祖国南北东西各省,去大西北新疆内蒙、东北与俄罗斯、西藏、青海、四川地震灾区、广东广西与越南边城、泰国与柬埔寨,海南与中原之行等。将湖南湘潭家乡的人文情怀传播四面八方,将爱撒向人间,在摩旅中接受自身心灵的洗礼与锤炼,给同学与知友传递了人性的升华与观念的更新,他向自身提出了更多挑战,他在追求心灵的最高升华。发表并以此文纪念知青好友求子逝世两周年。
作者:求子(已逝世化名),海象(姜海军)
3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6 18:04 , Processed in 0.108006 second(s), 16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