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永生难忘 (知青岁月)

2018-2-18 22:22| 发布者: 雾梦| 查看: 527| 评论: 0|原作者: 张翟西滨

摘要: 永生难忘 昔日的咸阳市文化馆,现已更名为“渭城区文化馆”,仍在原址,变化不大。 相逢是一种偶然,邂逅是一种机缘。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文化艺术界迎来了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春天。咸阳亦 ...
永生难忘
IMG_4336.JPG
   昔日的咸阳市文化馆,现已更名为“渭城区文化馆”,仍在原址,变化不大。
       相逢是一种偶然,邂逅是一种机缘。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文化艺术界迎来了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春天。咸阳亦不例外。插队那会儿,我竟鬼使神差般地喜好文艺创作,一天三晌,苦力劳作,忙里闲暇,总习惯看点书,写点啥,快板、小戏、相声、故事等各种文体均有涉笔,自认看过眼的习作,就一古脑儿向省市报刊投稿,心想不就是省内贴张8分、市区贴张4分钱的邮票嘛,其结果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怪只怪“麻袋片上绣花——底子薄”。好在自己并不气馁,劳动之余,笔耕不辍。那年月,在村中土路上,我常见个别年长的社员一手挽着担笼,一手拿着铁铲,捡拾路上骡马牛羊猪等大牲畜的糞便,那可是上等的农家肥啊!老人的这一举动,时常遭到儿女嫌弃,从而引发一连串有趣的故事。于是,我撰写一出小戏《粪老汉》,年轻气盛,沾沾自喜,投石问路,苦于无门。纠结之际,我意外结识了市文化馆专事戏剧创作的毛云霄老师,他曾改编《香囊记》、《云中落绣鞋》,移植《杨立贝》,挖掘《反楚国》,经演出后反响很大。人啊!一旦有追求与梦想,真的,心野胆大。一天,我带着自己创作的小戏《粪老汉》剧本,慕名来到位于中山街的毛云霄老师家里,敬请高人指点迷津。毛老师已近天命,祖籍河南,我愣头青似的不请自闯,他毫无怨言,既倒茶又让座,热情能把我“烤糊”;那天他让我把作品留下,过几天和我再面谈,从他脸上看不出一丁点虚假和应酬,顿觉一股暖流涌入心间。当得知我是一名插队知青后并鼓励道:“知青也好,农民也罢,最大的优势处于火热的生活之中,要观察社会、体验生活,这样才能写出鲜活生动、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也正是他的抬举,1978年夏秋之交,我在大队收到一封来自市文化馆的信件,拆开一看,是邀请我参加市文化馆举办的两天业余文艺创作骨干讲习班,如鱼得水,欢实的很。
       市文化馆地处咸阳老街,离我家不远,走进文化馆头门是一条狭长的院落,左手是一栋南北走向的“L”型小二楼,每间房皆是文化馆专业干部宿办合一,条件简陋,书香浓郁,右手是通往二层大教室(会议)的楼梯,砖混结构,依稀记得,走进会议室,四周摆放着长条靠背木椅,已经落座不少人,环顾四周,两眼抹黑,咱一个人也不认识,办会人员主动搭讪,我赶忙递上邀请信,报出姓名,那位工作人员手持花名册,像似对应了一下名单,用手一指空位,让我落座,这时,我才定神仔细扫描了会场里的每一个人,年龄都比我大。讲习班开始了,主持人逐一介绍到场来宾,还附带个人简要的创作成果,那会儿,咱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字辈,别说大作没得,就是小作也难以启齿,小巫见大巫。相形见绌,望尘莫及。暗自思忖:“这可是我难得的一次学习机遇啊!”
       讲习班上,我邂逅了来自周陵公社陵召大队的“泥腿子”创作员赵西文名家。我和他均来自同一公社,两个大队相距6里路,每次回城或归队,陵召大队是我必经之路,可谓:“乡党!”赵老也是花甲之年,身材魁悟,少言寡语,上着黑粗布衫,戴一顶蓝色月牙帽,拎一个人造革手提兜,搭眼一瞧,典型的关中老农形象。当时,他也交流漫谈了自己在戏剧创作上的体会,至今我只记住两句话:“咱农民若喜欢甜的,你就要呈现‘甜盘子’;若喜爱辣的,你就要端出‘油泼辣子’。”实乃真知灼见,一语破的。课间休息,我总是不由自主向他靠拢、与他攀谈,有问必答,谦逊低调,使我对他有了更多地了解:早在五十年代,他就是咸阳的文化名人,先后创作陆续上演的有话剧《四女拜年》,眉户《抢收》、《一把锄头》、《花手帕》、《一袋粮食》、《一对银手镯》,秦腔《让房》、《红桃记》、《一罐银元》、《一台缝纫机》、《了子和凤子》、《审女婿》、《爆竹声声》,弦板腔《赶花轿》以及话剧、舞剧、快板剧《十四号病床》、《产院门前》、《钢铁城》等40多个剧目。配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全省全国产生轰动效应。1955年冬,中央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来陕视察文化工作,亲赴他们所创办的“五一社俱乐部”观看演出并撰文《向“五一社俱乐部”看齐》,发表于1956年2月28日《陕西日报》,依据该俱乐部活动经验,总结出"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八字方针,向全国推广。1964年赵老创作的小戏《赶花轿》、《花手帕》为陕西省专业戏剧调演。之后,山西、河南、湖北、山东、四川、青海、河北等省文化部门先后派干部莅临参观访问,交流经验;苏联、民主德国、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印度尼西亚、朝鲜、越南等国文化代表团,以及美国、东南亚等国的归国华侨,也相继慕名造访。
       常言道,欲了解一位作家,莫过于欣赏他的精品。好在讲习班结束当晚,我们这些学员有幸在市豫剧团欣赏了一台由毛云霄老师新编的《二队长》和赵西文老师的代表作《赶花轿》、《花手帕》小戏专场汇报演出,走进剧场,座无虚席,舞台布景虽不华丽,但留给我的印象,台上热闹,台下欢笑,堪称经典,小戏不小!尤其《赶花轿》反映的是一出迎亲的花轿到了门上,外号“要不够”的宁氏不让女儿上轿,她一屁股坐进轿里,要挟媒人再补三身新衣。抬轿人就势抬轿而去,使她骑虎难下,她的丈夫和女儿以及媒人,只好追阻轿夫,息事平波。剧情就是在这种搞笑的氛围中,一浪推一浪,犹如高山流水,逶迤跌宕。对不管儿女死活,搞买卖婚姻,滥要财礼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更让我过目难忘的演员仅有6人,这在当年贫瘠乡村不大的土戏台或场畔就能随时随地,鸣锣开演。
       一晃,整整过去40年咧,回想自己在业余文艺创作上一路走来,谙知不是搞戏剧创作的料,前思后想,使我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贪多嚼不烂,术业有专攻”。收获颇大的是:当年咸阳戏剧界的名家、“大腕”,哪种真心实意,大公无私提携、培养、扶植业余作者的精神和风范,令我铭记于心,永生难忘……
6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7 09:49 , Processed in 0.136007 second(s), 2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