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9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知青生活(四)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6

帖子

7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19 10:0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 于 2024-4-20 08:09 编辑

                     方强农场——难忘的知青岁月
  方强农场在江苏省盐城专区的大丰县。方强农场专门派了干部到淮海农场来接队。来接我们的方强农场干部名叫胡徐哉,中等个头,面色紫黑,须发有些花白,说话慢吞吞的,看似年纪挺大了,但实际当时不过四十来岁。后来他是我们一营一连的连长。大家叫他老连长。
   大约是1969年11月4日午后,我们到达大丰县方强农场一分场,随后称三师十五团一营。
   同时从淮海农场调来方强一营的同班同学和无锡老乡记得有:惠立人,邢美瑜,柴锡春,钱庆煜,杨乃伟,顾一心,严锡龙,黄可,沈志刚。还有二中初一甲班的胡俊炎。二中高一乙班的殷之平、王庆荣、杨新民,七中的张小元、赵锡兴、朱健勇、蒋嘉生、郑振秋、徐祝根等人,还有其他中学的何龙云、江荣新等等。这些同学朋友虽然后来分配在不同的连队,但大家相处融洽,成为好友。
    方强农场一营在全农场的东北端。西南面与丰富人民公社相邻,再往前是三龙(隆)镇。东面农田之外是老海堤,滩涂,再往前就是大海了。老海堤的内外是广阔的冲积滩涂,一眼望去不见边际。滩涂上面已经长满了植被,许多地方是成片的茅草。我第一次看到滩涂,直把它当成了大草原!
    从一营到团部大约有十几里路(据说18里)。交通主要靠步行。用自行车或者搭上牛马车、拖拉机那就是你的运气了。
    一营给我的印象是布局与淮海农场不同。因为这里原来是劳改农场,因防卫需要,居住的营地四周有一道围河,河面宽约十余米。犹如护城河一样。只有营区前面一个出口。为了去大田干活方便,有人在营区后面围河上用几根毛竹架了一个小桥,宽近半米,仅可走人。走这个小竹桥可以省得到前面绕一个大弯。营区的前面有一道防风林,林子中的树大都有二十厘米粗细,有的甚至更粗一点。
    不久,地方政府组织民工沿着这个防风林开挖了一条宽约有五六十米的大河,叫南直河。挖出的泥土就填在防风林里面,把防风林变成了一道大堤。南直河直通斗龙港入海,河水清彻,咸味也不重,成为我们食堂饮用、生活浣洗的主要水源。也是我们运输的要道。              
    营区的房子大部分都是砖墙草顶,就是屋顶是用茅草盖的。只有最南端后来作为营部和营领导住的一幢房子是瓦屋顶。营区南端这个区域的几幢房子,估计以前都是干部及其家属住的。改为兵团一营后,这个区域也是如此。除了营领导,一连、四连的领导,以及其他干部都住这个区域。这个区域的北面,有一片晒花场(晒棉花)和一个篮球场。篮球场北端是一连的食堂。食堂的北面和西面是十几幢一连和四连知青住的宿舍房子。也有一二幢瓦屋顶的,大都是砖墙草顶。只有二连的房子是我们来了以后新造的,都是砖墙瓦顶。
    1969年11月,正是农闲季节,天气逐渐变冷。我们到的时候,原来农场的劳改犯人大多已经转走,留下了少数被称为“场员子女”的职工。原来农场的一些干部,再加上新来的转业或复员的一些军人和我们知青,组成了最初的领导班子和队伍。记得当时做排长的是一个姓简的复员军人,还有一个叫赵可惠的当食堂司务长。稍后,营长孙文云,营教导员张富高来了,然后组建了四个连。原来农场这里的老营区安排有营部,一连,四连;营区的西部是马厩,牛棚,猪圈,这里的房子全是土墙草顶,后来四连的畜牧排就在这里。二连在营区的西面,离开营区大约二里多路,新建了营房。(2008年我们返回农场,只有原来二连的营房还保留得完整一些。)三连则是离开营部更远,要渡过前面的南直河,再走几里路才到,是夹在旁边的丰富人民公社里面的一块“飞地”。南直河开通后,三连到营部来就要渡河了。为此营部在河边设了一个摆渡口。这个渡船既不撑篙,也不划浆,而是拉铁丝过河。用这种办法摆渡,适用于不太宽的河流。还需要在河的对岸固定住铁丝,铁丝的另一头固定在河岸这边渡口的木头绞车上。平时绞车放开,铁丝沉入河中,来往船只通行无阻。需要摆渡时把绞车绞紧,铁丝就升起在河面上,渡船工就站在船头,双手交替拉铁丝,就把船渡到了对岸。当然这个铁丝不是细铁丝,而是像小拇指那般粗的铁丝。为了防止渡船漂走,船头有一根铁链环套在铁丝之中,不摆渡时船就锚在渡口岸边。摆渡口归四连管,四连派专人负责摆渡,还在渡口盖了一间小茅屋,让渡船工休息。如果对岸有人要摆渡,他就只好放开嗓门大呼摆渡,直至渡船工来渡过。渡船工在冬天摆渡时,会感到很冷。一方面是河面上风大,另一方面是铁丝上湿冷,手拉铁丝又滑又冷。有人想出办法,用拔棉花钩子拉铁丝,避免手直接拉铁丝,还真的管用。
    刚来那一段时间,还安排我们晚上值班巡逻。早上还要出操。有点部队的味道。我记得是在淮海农场的时候,还搞过一次晚上拉练。幸好带队的知道我们这些知青从未训练过,白天已经有所暗示。半夜里突然哨声响起,大家慌忙起床,摸黑穿衣系鞋,一片混乱。我动作不算快,但衣服鞋子总算都穿戴好了。跑到集合地点,已经有不少人站在那里了。我赶紧站进队伍。那个带队的就带着队伍跑了一大圈,我完全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了,只知道跟着跑。糊里糊涂跑回来,队伍解散,大家回屋再睡。记忆中就这一次,到方强农场后,没有搞过拉练,只有每天早晨出操。集合起来以后,由连领导带着队伍跑步。后来等到农活一忙,早上出操等形式慢慢也就不搞了。
    我记得1969年的冬天特别的冷。夜里值班巡逻的时候把家里带来的厚衣服都穿上了,还觉得有点冷。我看到营区的围河基本上连底结冰!冰层之中,一二尾游鱼隐约可见,不知这鱼会不会冻死。那河水两米不到,一米多肯定是有的。这么厚的冰,人在冰面上走没有问题。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结这么厚的冰!不过后来几年就没有见到这么厚的冰了。
    方强农场,如同苏北其他沿海的农场一样,是黄河入海挟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一马平川,又靠近黄海,所以冬天的风很大。吹在身上是刺骨的冷。晚上睡觉的时候我第一次听到窗外如此震撼人心的呜呜风声,仿佛要把天地都掀翻的声势!听说曾经有大风把茅草屋顶掀掉的事情。后来我在日记就有记载:下午风力又增,竟有屋顶之茅草被狂风吹散、掀起!足见其威力之在也。(1975年2月20日日记)
    当时我们十几个人住在一个大房间里,认识了无锡七中的张小元等人,我对张小元的印象很好。后来他分到二连,任二连的文书。我在营部当书记员(当时营部文书叫“书记”)时,经常同张小元来往。可惜后来离开农场后联系很少了。我觉得这个责任应该在我,是我不善于主动联系朋友的结果。其实在我心里是经常想起张小元这个朋友的。
   1969年底,我接到家里来信,说要父母也下放到乡下。这样一来我们无锡家就没有人了,家里的房子也只好交给政府。我心中非常焦虑。但又不敢就这个事去跟领导请假。拖了几天。这时候农场也没有什么事情让我们做。有些知青说家里有事已经请假回去了。也有一些人擅自回去了。我记得宿舍里已经没有几个人了。这时候,碰到胡俊炎同学,我们说说就说到要回去的事。二人一商议,干脆我们也回无锡去吧。于是我们各自准备了一下,在一个晚上没有请假就擅自离开农场回无锡去了。记得那天夜里我和胡俊炎挑着一些东西,走了十多里路,到码头坐船回锡。1969年12月22日晚上我回到无锡家里,进门一看,吃了一惊,已经是家徒四壁,所有家俱东西都已经运走了,或者处理掉了。父母见我回来很是高兴,相互讲述了这几个月的经历。当天晚上家里是打地铺睡觉。过了几天,我们一家人去了上海,向上海的爷爷、大伯等亲戚解释一下无锡老家的房子处理和下乡事谊。从上海回到无锡,1970年1月24日,我们一家人坐船离开无锡,到父亲插队的大丰县南团公社。这时已经临近春节(1970年2月6日春节),但我们也没有什么心情过年,草草过完年,我在2月16日离家回到了方强农场。
    回到方强农场,也没有受到什么批评。大概当时这种擅自回去的人不少,营、连皆是初创,管理比较松弛,没有那么严格。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对我来说,无锡的家没有了,全家都到了苏北,也只好认命了。于是我就安下心来,好好干活。(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38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814
沙发
发表于 2024-4-20 08:16:03 | 只看该作者
农场兵团属新建,
创新改造不少变,
随意回家看搬迁,
归来无奈踏实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1

主题

2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738
QQ
板凳
发表于 2024-4-22 16:41:31 | 只看该作者
   分享了!
谢守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38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814
地板
发表于 2024-4-23 07:47:54 | 只看该作者
排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 08:05 , Processed in 0.17701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