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冷月沧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时代(非虚构文本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204
21#
发表于 2015-12-23 09:12:15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最爱唱老歌,
软语胜过铿锵多,
夜半饿得没办法,
只得下地搞萝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0:32: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春远、谢谢麻沙、谢谢龙行版主!下面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0:36:36 | 只看该作者
十二 放电影
那一年,我们场里突然增添了两大设备,一是一辆平头的钱塘江牌货车,当时的价格好像是三万多一点;第二是一台8.7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山东产的,棕黄色,另外还匹配一台0.75马力的小巧玲珑的发电机。增添设备后,要在知青中选拔四名知青,两个是培养货车司机,两个是电影放映员。我有幸被选为电影放映员。据说开始时没有我的份,但我在知青中还算有威信,人缘也不差。在推荐过程中我的得票率最高,领导也就勉为其难地选了我。
我与另外一位知青就任电影放映员后,就先到城里去接受放映培训。怎么倒片,怎么装片,怎么对焦,怎么接线,还有断片之后怎么重新接驳,发电机出故障怎么排除,幻灯片如何绘制等等,说复杂也简单,经过半个月的强化培训,我们便掌握了种种基本的技术,也能操作自如了。
回到场里,记得第一部放映的电影是《火红的年代》。那是一部反映工人阶级在制造军舰过程中冶炼一种特殊材料,怎样与阶级敌人及修正主义的知识分子展开斗争的片子,影片中的男一号好像是名演员汪洋扮演;女主人翁叫刘之茵,是哪个演员扮演忘了,也许是祝瑞娟演的吧。虽然是一部政治片,但在当时却颇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汪洋扮演的那个一脸英雄豪气的海军干部,很为我们所喜爱。那天晚上,除全场的职工、知青都来观看之外,附近村庄的村民们也都赶来看,把场部的小操场挤得水泄不通。由于人多,前面的小操场站不下,甚至有些人挤到银幕后面去看。看到大家如此感兴趣,场里的革委会主任当场宣布,明天晚上再放一次。大家听说,便轰的一声拍手叫好。
那时候,除了这一部《火红的年代》外,还有《春苗》、《青松岭》、《决裂》、《金光大道》、《海霞》等革命影片,而那些《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之类的战斗片最受欢迎。每次放映时,都仿佛是一次盛大的节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往我们茶场赶来,那小操场上常常是人满为患。记得,当时电影《春苗》的女主角是李秀明扮演,那俊美的扮相,朴实无华的风格,显示了少女的娇美,放射出青春的光华,引起了知青们极大的兴趣。有一个知青为了看李秀明,竟然连看了七八遍《春苗》,我们到哪个村放映,他就跟到那个村去看。那时候没有追星一说,也没有粉丝的概念,我们背后却笑他成了花痴。
后来,场部决定,场里的电影放映队除了在场部定点放映外,还要到附近的村里去放映,其目的是搞好与周边的关系,为贫下中农送上精神食粮,说得好听些是让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广大阵地。那时候放一场电影的片租是一元五角,这钱,就由场里支出了,因此,也由衷地受到了农村的欢迎。
最受知青们青睐的影片是那些外国片,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引进的片子,如苏联早期的影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朝鲜影片《卖花姑娘》、《广阔的地平线》、《摘苹果的时候》,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影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宁死不屈》,越南影片《阿福》等等。其中忘了是哪一部的苏联影片,里面有一小段《天鹅湖》的芭蕾舞表演,也就是那么两三分钟吧,很得我们知青的欢迎,有人就专门来看这段芭蕾舞,看了就走。还有一些影片中的一些插曲和台词在知青中流传很广,几乎人人都会来那么几句。例那首用口哨伴奏的南斯拉夫的《啊朋友再见》,便是我们经常唱的歌曲之一: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啊朋友再见吧, 再见吧,再见吧。
那一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还有一首也流传很广的歌曲,好像是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中的插曲:
快快上山吧勇士们,
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
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
我们的祖国将要获得自由解放……
那首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里的插曲,柔美动听,也深受我们的欢迎,尤其用口琴来伴奏,很有些小夜曲的风格。
除了歌曲,还有取自电影中的对白,并在知青中广泛流传的独特的语言,非个中人不能领会它的含义和妙处,犹如现在的江湖切口。如:
老兄近来发福多了。
大势所趋,无所用心嘛。
——这是《渡江侦察记》中的对白。
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了。
张军长,快来救兄弟一把吧。
——这是《南征北战》中敌人的感叹。
消灭法西斯。
自由属于人民。
——这是《宁死不屈》中的联络语。
让列宁同志先走。
不理睬他,人民委员斯大林。
——前一句是《列宁在十月》的名句,后一句是斯大林在一份文件上的签字。
这些电影中的语言,简直成了一代知青的认知符号。只要你随便到何处,听到这些语言的,其身份往往是知青。过了若干年的一次知青聚会上,有人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消灭法西斯。几乎全桌的人齐声应答道:自由属于人民。少顷,大家哄堂大笑。
后来,我在一部反映那个时代的电视剧中听到了这些对白和歌曲,倍感亲切。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我们每次到农村去放电影,都受到热烈欢迎。我们也派头十足,当时我有一件三十多元买的大衣,里衬是人造驼毛的,造型新潮,每当放电影的时候,我戴着眼镜,大衣一披,腕上的手表闪亮,在放映机前一坐,自有一股气场,惹得村里的青年人啧啧称羡,还有一些农村少女们还三五成群,特地站在我的旁边叽叽喳喳的,期望引起我的注意。在电影正式放映前,我还往往在扩音器前用口琴吹奏一些好听的曲子,例《渔家姑娘在海边》之类,作为引子,也很受观众的欢迎。农民本来就十分淳朴,对我们知青更是高看一眼,何况我们还来为他们放电影。虽然那年代物质贫乏,但他们总是将我们待之上宾,倾其所有来招待我们。记得当时我们吃的最多的是炒黄豆下酒,那酒自然的家酿的黄酒。每次放映结束后,生产队的队长就带我们到他家里,炒上一把黄豆,温上一壶黄酒,或者再煎上两个鸡蛋,然后把村里的一些颇为体面的人叫来,陪我们喝上几杯。那浓浓的乡情和浓浓的酒意,一直将我那几年的放映生涯醉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0:37:40 | 只看该作者
十三 口琴
在茶场里,有人会拉二胡,有人会吹笛子;洋气一点的,有人拉起了手风琴,甚至是小提琴。
二胡的深沉,笛子的嘹亮,小提琴的悠扬都有它的特色,而我都不会,我的爱好是吹口琴。
那时候我买了一把上海产的“国光”口琴,当时的价格大约是三元多。不过这一把普通的重音口琴,也可以吹出一个八度的和弦来。
我开始拿它学吹一些儿歌。如《火车向着韶山跑》,《路边有颗螺丝帽》之类,后来技巧逐渐熟练了,可以使用手震音、后加伴奏等,于是便吹《我为伟大祖国站岗》、《老房东查铺》,《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有些难度的歌。有时候,我一个人的时候,会吹一些像《星星索》,《三套车》一类的曲子。我感到这些曲子很好,它使我沉醉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暂时忘却了眼前的沉重的苦难。
茶场的后面有一座山,山的下面是深深的峡谷,暮色渐起的黄昏,经常有烟云从那峡谷里升起,形成岚气。我们知青收工以后,有时候便三五成群的到那山上去玩。在那个山谷旁边的山坡上,看暮色苍茫中的岚气烟云,看一天的星辰闪烁,也看流萤在身边的飘忽。这时候,我们也经常用口琴吹奏一些舒缓而忧郁的曲调。我感到,在这样的环境里,口琴那单纯的音色显得那么的纯净,是最能传递我们的心情的了。那时候,像《卖花姑娘》、《轧钢工人》里的一些曲子,像三十年代的一些歌曲,像那些忧郁而深沉的俄罗斯民歌,在这样的夜晚,在这样的山岗上,在夜风轻拂之中,被一群在青春迷惘之中的年轻人吹奏出来,是怎样的令人沉醉,令人遐想?
口琴体积小,也便于携带。有一次,我带着它出工上山。在中途休息的时候,我叫那个会唱越剧的苏娜娜来一段缠绵凄婉的《黛玉葬花》,只是,用口琴来作伴奏,那越剧便显得有点怪怪的。苏娜娜评说道,你这是教八哥唱歌,不着调的。我笑了笑,同意了她的看法。
而今,我很少听到口琴的吹奏了,我也很久没有吹奏口琴了。回城后,我也曾经重新买过一把口琴,但已经没有兴趣像过去那样去吹奏了。也许,那种简单的音色已经被时代复杂的音响所湮没,但在一个深冬的夜晚,我似乎听到远方不知何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口琴声,带着一缕传统的忧伤,带着一丝无奈的痛苦,穿透暗夜的屏障,抵达我的心房。那单纯的朴素的音色,流水般地漫过来,唤起我对以往岁月的怀想。似乎这是一种人生深沉的诉说,是对青春年华的祭悼,也是对漂泊灵魂的歌吟。而在这口琴声中激发出的忆念,将刻进生命的深处,成为永远的烙印,为微尘般的生命增添一些无法湮灭的忆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3 10:39:45 | 只看该作者
十四  写标语
在我插队的第三年,茶场里的制茶车间进行了翻修,添置了几台大型的杀青炉,那几根烟囱也相应的建的比较高,大约有三、四层楼高,也颇为粗大,在偏于一陬的茶场,这算是突出的建筑物了。某天,场里的领导在晚饭后散步的时候,端详着这两根大烟囱,仿佛突然感觉了它的存在,也仿佛突然感觉到了它的单调,提出要在烟囱上漆上红字,一根写“农业学大寨”,另一根写“工业学大庆”。这两句话是伟大领袖的指示,也是当时最时髦的标语口号之一,后面好像还有一句是“全国学习解放军。”三句话,构成一个气势磅礴的排比句。
因为在茶场的众知青中,我曾经学过书法,我的美术字也算是拿得出手的,曾经在下乡前夕,我还在知青办帮忙出过专栏,写过标语的。于是就交给了我这光荣的任务。
于是,我与另外一个知青一起,在凛冽的西风中搭了脚手架,那是用毛竹一层一层的搭上去的,每一个纵横的交集处,则用铁丝进行拧紧、固定。我们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将那脚手架搭好。奇怪的是,我在搭脚手架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感觉,但要等到写字了,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当我提着油漆桶,一层一层地攀上去,到了三分之二高度的时候,放眼看地下,便觉心慌头晕起来,两腿也有些发酸发软,我知道,这是我有恐高症的缘故。但我不能说,也无法说,搭脚手架时一点反应也没有,写字时却犯了恐高症,说出来谁也不相信,还以为我有其他的什么想法呢。而且我想到这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也许这将对我今后的出路产生良好的影响。其时,我们前程渺茫,心里惶惶。每年的招生招工,名额极其有限,且彼此间钩心斗角,你争我夺。谁也希望在平时表现一番,有所作为,争取给领导留下一个好的影响。而且我平时与领导来往也很少,现在刚好借此机会表现一番,给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尽管我有恐高症,也咬紧牙关,颤颤巍巍地爬上脚手架,在凛冽的西风中,一笔一笔地用排笔蘸上大红油漆,在那高耸的烟囱上一丝不苟地刷上“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十个鲜红的宋体大字。
待我爬下脚手架,退远一看,只见落叶的狂舞中,那十个大字在阴沉的天宇下显得气派,红得淋漓,为深秋的落寞增添了一缕暖色。我的心里十分高兴,场里的领导似乎也很高兴,当着我的面,狠狠地表扬了几句。然后,领导吩咐我在茶场能写字的墙壁上都用大红油漆刷上标语,以增加革命的氛围。我自然遵命而行,而且私底下心里高兴,感到自己受到了领导的重视。然而,到了每年的关键之时,我还是无所作为,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人家根本没有把你的写字当做一回事,想以此来取得领导的好感,那只是我自己的自作多情而已。一年过去,我依然无所作为,在沉沉的天宇下打发那沉重的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4

主题

2184

帖子

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3534
QQ
26#
发表于 2015-12-23 18:21:08 | 只看该作者
    旧时趣事,娓娓道来。楼主把下乡时的一些人、事,用故事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些人和事的深刻记忆。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对身边的一些小事,并不在意。而楼主却记住,并写了出来,真是“创作源于生活”。这些人,这些事,记述了那个时代,我们的无奈,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感情,我们的经历。写的情深深,意切切。这就是我们经历过的年代,我们生活过的农村。
   感谢楼主给我们讲述这些,也希望大家都把自己身边发生的这些故事,回忆起来,记述一下,让后人从我们的经历中认识那个时代。
   坐等楼主讲更多的故事给我们听……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4

主题

2184

帖子

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3534
QQ
27#
发表于 2015-12-23 18:47:58 | 只看该作者
我推荐此文上主页,发现缺了第十和十一。不知何故?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7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17
28#
发表于 2015-12-23 19:26:29 | 只看该作者
冷月沧波 发表于 2015-12-23 10:39
十四  写标语
在我插队的第三年,茶场里的制茶车间进行了翻修,添置了几台大型的杀青炉,那几根烟囱也相应 ...

     往事一一表述,描述细腻清晰。谢谢~   雷午寨主超版所言极是,细细核对,确实缺了第十和十一章节。请您补发一下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4 09:15:5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寨主和雾梦版主的关注!其中十和十一两节因内容有些敏感,故暂未贴,待修改或重写后再补上。
请各位朋友继续指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27

帖子

38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8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4 09:20:04 | 只看该作者
十五   手表
那个年代,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手表无疑是件奢华品。年轻人戴有一只手表,犹如现今开着一辆私家小轿车,可以左顾右盼,风光无限。
那时候我们知青生活在困顿之中,本不应对这奢侈品眼红。但不知是什么风,竟然使得知青们纷纷节衣缩食,将每月有限的工资攒起来,去买那手表。我们那时的工资是每月是十八元五角,除去必要的生活开支外,往往入不敷出,尤其是我们男知青,还要买几包烟,喝点小酒,更显紧张,但那手表却像魔咒一样在我们的心里作祟着,尤其是一些知青伸出手腕,那亮晶晶的高贵金属光芒四射,更刺激了我们内心的欲望。
那时候的表大多是国产的。极少看见进口表。既使个别知青家里条件不错,有块把“英纳格”、“大梅花”之类,也不敢公开戴在手腕上招摇过市,怕有“崇洋媚外”之嫌,只能藏之家中,私下欣赏,这是当时的政治气候使然。国产的手表最有名的有上海产的“上海”、“春蕾”,天津产的“东风”,辽宁产的“红旗”,南京产的“钟山”其他的还有什么“宝石花”、“双菱”、“海鸥”牌等等,其中上海产的表最为畅销,17钻全钢大三针的“上海”、19钻的“春蕾”,价格也最贵,前者一百二十元,后者一百二十五元,还要购物券十张,不容易买到,“红旗”牌好像是八十五元,最便宜的要算“钟山”,三十六元就可买到,而且造型也不错,外型上与那奢华的上海牌手表相差无几。
在插队的第三年,我也克服了困难,勒紧裤腰带,省下买烟钱,随潮流买了一只全钢三防“春蕾”手表,那还是托一个上海的知青到上海购买的。当我戴上那只闪着亮光的手表时,尤其将那表放在耳朵旁,听到那“咔嚓、咔嚓”秒针跳动的声音,那种感觉真是好极了,仿佛连人也显得精神起来。随即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约了几个知青,到十里路外的一个小镇上去亮相,免得锦衣夜行,湮没了那新表的光芒。
上身穿上了平时舍不得穿,只有回城时才穿的白色的“的确良”衬衫,自然那袖口高高地挽起,以便露出那锃亮的手表。衬衫的口袋里放着一包“牡丹”牌的烟壳,里面装的却是我们自制的香烟,下身穿的是蓝色西裤,那裤子有的还带点喇叭口,是那时候刚开始在城里流行的,脚上穿着白色的高帮“回力”牌球鞋,这一套是标准的那个时期知青的“行头”,而随我们一起去镇上的女知青们则往往红衣蓝裙,尽显飘逸、靓丽、娇媚的风采,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她们还用电梳子把额前的刘海烫得弯弯得,使之与当地农村姑娘的直直的发型区别开来。
我们十余人在小镇的唯一一条街上来回地走着,高蹈阔步,顾盼生风,引来不少路人的侧目,但得知我们是茶场的知青时,往往报以宽容的一笑。直到走得累了,那暮色也起了,连我们自己也感觉很无味了,就到小镇上唯一的一家小饭店,炒一大盆面,加上几斤黄酒。大家在一起豪放地举起盛酒的粗瓷大碗,彼此碰了碰,一声“干”,便一饮而尽,连女知青也不例外。待三碗老酒下肚,大家都红潮满面,不知东南西北了。醉意朦胧中,唯见手腕上的金属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0 04:26 , Processed in 0.19201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