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671#
发表于 2016-6-29 17:38:25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29 10:59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3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四)

远离家乡的游子,自己独立生活,艰苦的环境,是有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急盼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6
672#
发表于 2016-6-30 07:45:24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29 10:57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2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三)

文革乱中持生产,
当年丰收心喜欢,
锻炼一年收获大,
春节伙食多自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6
673#
发表于 2016-6-30 07:59:5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知青张希伟 发表于 2016-6-29 17:38
远离家乡的游子,自己独立生活,艰苦的环境,是有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急盼下文。 ...

当年先辈被安家,
恩爱一生奉献大,
过年进城归迷路,
建制调整转正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74#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6:28:04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6-30 07:45
文革乱中持生产,
当年丰收心喜欢,
锻炼一年收获大,

谢谢龙行版主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75#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6:28:31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6-30 07:59
当年先辈被安家,
恩爱一生奉献大,
过年进城归迷路,

谢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76#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6:53:36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4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五)

周功煌

因为我们属于“104团”了,连队要扩大。各个连队之间调动也频繁起来了。秋收后,一部分青年人被选调去了师值班连,有的去了师、团工厂,也有的调做教师、卫生员等。但这些都轮不上我,因为出身太高。走了一批人,也调进来一批职工和各地的毕业生。团部给连队分配来一位老三届大学生和一位中专生会计,连队从此又热闹了一些。新来的女会计是从农六师财校毕业的上海“阿拉”,大家都这样称呼她。因为她每每提到自己就会不自觉地说“阿拉”怎样,就给她起外号叫“阿拉”。“阿拉”比我们大一点,较胖,体态圆得有点可爱,人很好,很随和,好像我们的大姐一样,有时也称她“胖姐”。她有空会帮我们几个小伙子做些缝缝补补的事。我们几个没事儿也愿意与她聊天。我们的业余生活实在太枯燥。特别是冬天,几个“臭味相投”的姑娘小伙子一起天南海北地瞎聊,也是一种消遣吧。她比我们大,有一个当民航飞行员的男朋友。那时候的飞行员层次是相当高了。政治条件就不说了,身体、待遇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每每谈起,“阿拉”都会很自豪地给我们介绍男朋友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都非常羡慕。有一次我们在乌市还见过他,穿着飞行员制服,很威风的哦。后来谈到我们对将来的看法,我说“我想上大学”,而且多次表达过这种愿望。胖姐常常会善意地笑话我,你这个人太爱异想天开“做梦”了。是啊,对我来说,当时“上大学”确实是个十万八千里外的异想天开的梦想。因为当时客观上大学一直都处于停课和停招状态,何时复课,何时复招,又会怎样招生,怎样上课,谁也不知道。加上就算招生了,出身不好的人,哪有可能啊。所以她的话是对的,当时我只能有做“大学梦”的资格。至于八年后大学复招,我竟圆了戈壁滩上曾经做过的“大学梦”,那是改革开放的后话啦。过了一段时间,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胖姐因为查出舅舅曾参加过“三青团”(是真是假我们无从核实),她谈了几年的飞行员对象吹了。这对她是个巨大的打击啊,可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劝她。
今年的夏管,人手就较多了,也有次序了。我经常被安排夜里给小麦浇水,当然白天睡觉。夜里浇水比较辛苦。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说的是早晚气温变化大的意思。实际也确实这样。特别是接近天山的戈壁滩上夏天中午可以是三十多度,夜里接近早晨可以是不到二十度。我们白天穿着背心干活,夜里浇水常常要带上棉衣。
不过好处也有,因为有经验了,加上庄稼也长起来了,根系完善了,虽然是碱土,也逐渐被改良了,固定了,一般小股水已经不会把有麦苗的土埂冲坏了。我们提着马灯——一种有玻璃罩、不怕风吹的、可用于夜里野外作业的煤油灯,小心翼翼地拨好水流,让每个麦埂沟内都有一股小水流。每人一般管几十股这种小水流。我们连队小,地不多,一般一夜只给一斗渠水,可以放四五个毛渠,一般每人管一个毛渠。大约每人一次可放三四十个麦埂沟,从上个斗渠流到下个斗渠边,就算浇好了。然后把上面水堵死,依次移换到还没浇的麦埂上,同样操作,继续浇灌。我们一般固定好水流,就到下一个斗渠边去休息,等着,估计差不多了,起来去检查一下。把个别跑水的地方修整一下,就可以回去吃夜宵了。上夜班的人吃夜宵,是免费的,而且质量较好,一般都是肉包子。大家虽然辛苦,但还是很愿意上夜班的。因为免费的一餐饱饭,对于低工资的年轻人来说,还是很可观、很有吸引力的。炊事员也认为我们辛苦,尽量给我们多做点儿,做好点儿。
当然我们每次都不会客气,放开肚子,四个人常常吃掉一笼(一般有八十公分见方)八八六十四个大肉包子,吃完再去地里继续干活。当然浇麦子我们都会很小心,特别是浇头水,更加小心。要是浇坏了,就要影响浇二遍、三遍水,就会直接影响产量。浇苜蓿就不一样了。由于它是多年生的植物,根系又深,一般不会冲坏苜蓿地,有时可以大水漫灌。当然这样操作省工、省力,但费水。只有秋天庄稼都收掉了,其他地方用水不多时,才可以这样浇苜蓿。
冬天戈壁滩上几乎天天刮大风,室外也干不了什么,只好在家学习。偶尔天气好的时候,一部分青年人会被抽调乘轮式拖拉机去后峡主渠道口维修渠道。我们倒也喜欢去,因为戈壁滩上光秃秃的,待久了换到山里干活,还挺新鲜。这天,天气很好,蓝天无云。我们二十来个小伙姑娘几乎坐满了一拖斗,加上工具,拉了满满一拖拉机,排气管噗、噗、噗、噗……欢叫着,车上嘻嘻哈哈笑着,不知不觉跑了将近二十多公里,来到渠口附近的公路边。因为大渠在山沟底下,公路在山半腰,离渠口可能有二三百米落差,有一条“之”字形的土路下去,但坡比较大。驾驶员是个年轻人,慢慢把拖拉机开下坡路,好像排气管也不像刚才在路上那样叫得欢了,慢慢地静悄悄地下滑,车上的人还在嘻嘻哈哈。因为是下坡,车子越来越快。我觉得这时的速度好像有点超出拖拉机的性能了,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车子“叮铃哐啷”一阵乱响,车上的人东倒西歪,有的工具也飞出车外了。突然车头几乎转了120度,转回山上而把车厢的后半摔出悬崖,搭在那里不动了。我们赶紧下车,好险!两个后轮已经在悬崖外了,如果不是车头拉着,车厢可就翻下去了。大家唏嘘不已,都在说,好幸运没有摔下去,不然就再也见不着爸爸妈妈了。歇了一会儿,还得去干活呀,好在没有人碰伤。这儿离工作点也就一公里吧,留下司机和我,还有另一位我们曾在拖拉机上干过的人帮忙,其他人拿上工具,就步行下去了。我们歇了一会儿,镇静了一下,司机检查了一会儿,才告诉我们,下坡时,想省点油,挂了个空档滑下来的(实际上拖拉机下坡一般是挂一档而不能挂空档的)。没想到坡太大,车子滑得太快,已经超过汽缸的最大速度。后来是挂了一档的,但已经拉不住了,车速迫使汽缸被动运转,里面缸套可能都打坏了。好在他方向盘打得及时,否则翻下那一百多米的悬崖,后果不敢想象。车子不能开了,只好到水管所管理房打电话回去——那时连里还没有电话,只能打到水管所,请他们帮忙通知连队再来个车子把坏车拖回去。打这儿以后,我们坐拖拉机就都比较小心了。
春节过后,又要准备新一年的春耕了。这时连里放羊的老羊倌跟连长说,今年春羔比较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让派两个人帮忙。连长认为我做事认真,让我和另一位同学大浩去帮忙。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跟老羊倌和大浩一起去放羊了。我们都穿着皮袄,这是新疆冬天野外作业人员必穿的工作服,出发了。说实在的,在我看来,不但戈壁滩上的放羊人辛苦,连羊都够辛苦的。由于雨水极少,本来就没长几根草,早让前些天从这里经过的羊啃几遍了。群羊再过,只有拔草根吃了。这样的地方,羊尽管低着头好像一个劲在吃也吃不到多少东西,因此走得很快。弄得我们只好也快步跟上。好在我们连队的苜蓿地还留有一些遗落的干草,麦茬地也有一些干杂草,够羊群吃几天的。不过羊吃草有个毛病,不管草好坏,吃一口就走,并且边吃边走,人不得不去追赶它,不过草多会走得慢一点。这时就听老羊倌在叫我们,原来有只母羊生小羊羔了。只见大半只羊羔已经生出来,只剩后腿了。整个羊屁股都是血水,羊倌上去帮了下忙,就出来了。他把羊羔交给我,回头帮母羊收拾胎衣。我要把小羊羔抱回驻地。可是这样湿漉漉的小东西是很容易冻死的。我看着这小羊羔可怜的样子,只好脱下皮袄把它包起来,听说老军垦都是这样操作的——宁可自己挨冻,也不能让羊羔冻死。包好后抱上,快步送回驻地羊圈的暖房里。就这样我们第一天接了五六只小羊羔,一连四五天,接羔任务也就完成了。我们的皮袄天天湿了又烤干,干了又湿,湿了再烤,羊骚味是越来越浓了,但发挥了大用场,心里很高兴,因为做这一切已经很自然了。这季大概添了二十多只“羊丁”。这也是我们的丰收果实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77#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6:54:47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5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六)

周功煌

探家
我们不知不觉来农场已经四年了。按兵团规定,单身正式职工可以四年一次回内地探望父母,给三十天探亲假并报销路费。一般都是在秋天农闲开始施行。有个别同学开始请假回家探望父母。我打小离开父母,十多年了,也非常想回去看望父母家人和儿时的小伙伴,他们也该是大人了。“文革”这么多年,家乡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我去团里军务股问了,是他们管这个事。股长说,你的调函还没有来,还不能批准你。好像听说,像我这样成分高的人,如果回函说你父母没有被“监督劳动”,就可以回去探望。我只好等着。又等一年,说函还没来,还不行。一起来的同学都回过一次了,就剩我没回过。我有点耐不住了,跑去政治处找到主任,要求让我回去,我让家乡公社里把函汇过来不就行了嘛。主任同意了,不过留下一句话:“如果你回来时还没有回函,是不能报销的啊!”我想,父母也没干什么坏事,哪会那么严重呢!后来知道我想错了,我太单纯了。可以先回家了,团里给我三十天假。但我手上只有十五六元钱吧,基本没有钱回家,我这种情况是不能从公家先借钱的。我不管那么多,先走了再说。只好自筹,我管与我关系不错的两位女生各借了二十元。那时候年前火车票十分难买,我选大年初一走,硬座票好买,从乌鲁木齐到家乡龙游通票加上到上海的快车票不到三十元钱,身上还有二十多元,够了。隔壁牧场的水管员老张夫妇是陕西人,都是很大方、也爱帮助我们的热心人。听说我要回家,知道我一个人在新疆,就帮我烤了五个大馕。说,你拿上够你路上吃的了。确实一天一个,也可以吃五天了。我就背上这五个馕,加上老张又给了些咸菜,上路了。坐在火车上,第一天第二天没事,第三天还可以,第四天烦了,心里很难受,小腿也肿了,没办法,只好忍着,又过几小时,终于到上海了。那时的火车说是“快车”,实际上一路到上海,咣当咣当,五千公里路竟用了九十多个小时。因为无心在上海滞留,直接转浙赣线的车回家。浙赣线上的票更不好买,这时就是站票我也得要了。就买了一张站票,十来个小时到了龙游,天快黑了,已经没有回我家的班车了,只好在车站附近一个小旅店住下。没想到夜里下大雪,北风夹杂着雪花从一指宽的窗户缝吹进来,冻得我直哆嗦。只好起来烧些开水喝,暂时御寒。好不容易挨到天亮,雪停了,太阳出来了,一下就暖和多了,馕也吃完了。在门口随意吃点早餐面,到车站买了票,又经大约两个多小时山区公路车程,历经六天的奔波,从祖国的大西北来到大东南,终于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离开家时才十岁,回来已经二十多岁了。门前的山还是那座山,屋边的水还是奔流不息的那两条水。十多年前被大水冲坍塌了的房子好像更斜了一些。父亲母亲到门口来接我,父亲只是轻轻地说了句:回来啦。毫无疑问,虽然他们年龄说起来不算大,但岁月的摧残,促使他们已经与年龄不相称了,提前老了。弟弟妹妹长大了。面对父母,我本来准备了很多话,此时却无言。父亲接过我的行李,搬到房里。母亲下厨房了。中午吃得不错,因为是过年还留了一点好吃的。晚上聊天的时候,我把仅有的二十元钱给了父亲,因为我第一次回家什么也没有买啊,只能这样表示一下心意了。正月十五以前都是过年,但因为是“破四旧”,儿时的龙灯、茶灯、木偶戏都没有了,山村静悄悄的。我就趁机会拜访一下叔公叔婆、叔叔伯伯等长辈亲戚等。多年没见,大家都很客气,但说话也都比较谨慎。我也没有能力给大家带点什么礼物,只是空手拜年打个招呼而已。过了正月十五,因为公社号召“农业学大寨”,要干起来。生产队组织修梯田,从山上往山下田里挖土。当时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回农村探亲的战士,要尽量与农民一起参加当地的农业劳动。兵团是半个兵,我就跟大家一起挖土、运土,当然得到了农民的好评。后来遇到了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潘樟沂,我跟他反映了我的调函事,他告诉我有这回事,过几天给兵团回函,让我放心。我表示感谢。当时对他我还是有信心的。因为论起来是个远房亲戚,我该叫他表叔。而且听我奶奶说过,大概十几年前,他的腹部不知什么原因生了个大疔疮,差点要了他的命。恰好大伯从外地回家探亲,帮他治好了这个病,他全家都对此很感激的。几天后,假期过了一半,我该走了。这天母亲把家里唯一的一只下蛋小母鸡杀了,给我做了一顿有点油水的菜。我知道这年月中国农村是很苦的,但我十几年在外,无法知道父母他们是怎么过来的。就是知道了,说真的我也没办法去帮扶,因为我在外最多也只能勉强顾了自己。
由于第一次回家,还想顺道看看温州的姑姑和抚顺的奶奶、伯伯、伯母及弟妹。姑姑也五十多了,自打七八年前姑夫因痨病(肺结核)去世之后,她靠自己一个人在工厂做工的工资,抚养了四个小表妹,也是勉强度日的。小时候姑姑对我很好的,我现在去看看她是应该的。但我身上已经没钱了。我刚到那天就写信给云南工作的叔叔,希望他能帮帮我,最终他给我寄了三十元钱,可能是他当时半个月的工资吧。我又找到当小学老师的好友淼哥借了二十元。就这五十元,够我挨到抚顺了。启程前,家里和亲戚给了一些自己产的茶叶、笋干、笋皮之类的土产。父亲又临时请人给我做了个小木箱,这些土产装了一小箱子,这下给姑姑和奶奶都有礼物了。临走那天,我妹妹替我挑行李,一直送我到遂昌县城转车,我就去了温州。从遂昌到温州,那时候班车要走一整天时间。近黄昏时,好不容易找到姑姑家。他住在温州西门外她大伯家的一个小厢房里。整间房子一共也就十来个平方吧,中间隔开分成两小间,里间可能有五个平米,支起来打了一个铺,全家人就睡在这个铺上。外间七八个平方,就是“客厅”啦,吃饭或其他活动都在这里了。我来了,她们就都去了亲戚或同学家,这里就让给我了。我在温州住了两天,周围转了转,当然也去了江心岛。第四天买了去上海的船票。那时需要去上海转车,只有坐船还方便点。在海上漂泊一天一夜,来到上海。买了个硬座,又奔波三十多个小时到了抚顺,见了奶奶、伯伯、伯母,终于安全回来了,他们十分高兴。我给她们的礼物就是家乡的土特产,茶叶、笋干,刚好也是他们喜欢的家乡味,多少年没有尝过了。伯伯说,闻闻都感觉到很舒服。我在家待了七八天。伯母跟我说,奶奶天天唠叨你,这次回来哪儿也别去,天天在家陪奶奶就是了。我真的哪儿也没去,因为同学都下乡了,母校虽然也复课了,但眼下正放假呢,老师们一般都不在。伯伯、伯母成天照样很忙,要“抓革命促生产”啊!我那不多的钱早已花光,我在寻思如何筹集回乌鲁木齐的路费。我跟伯母说,我路费还缺一点,希望伯母能帮我二十元。我知道少一点好开口,也容易要到。伯母就给了我二十元。我又去找那个“华侨”陈老师借二十元。这样回新疆的钱就够了。我辞别奶奶和家人,出门的时候大弟弟塞给我10元钱,我也就收下了。我知道他刚找到工作,没有几个钱,但我出远门,确实需要钱,弟弟的这份情谊也只好收下了。路过北京,去看了老同学和哥。他入伍了,在某军校后勤处服役,住在北京郊区,但在地安门附近有个招待所。我事先跟他联系过,过北京就住这里,家属免费优待。在此,我还真的好好吃住了三四天。先在北京天安门、故宫、北海、颐和园等有名的地方好好玩了三天,然后又去了他们学校及附近的“古北口”长城,总算体会了一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味道。

再次买了票回到了乌鲁木齐,到了连队。过了几天,找了团里军务股。负责人事的秘书跟我说,你老家的函是来了,但根据你的情况,你不能享受探亲假,就是说不能报销路费和不给回去这个月的工资。这意味着我将失去一百多元本以为刚好拿来还债的钱。我无话可说,顶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回到连队。谁让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呢?认了吧。从这儿以后,我默默地承受着,攒钱还债。先还两位女生的,再还老家同学的,最后还“华侨老师”的。整整用了一年时间。以后我还是每四年左右回家一次。最后一次是1980年,已经在上大学了,但我从来没有享受过一次兵团的“探亲假”。因为我“出身不好”,家乡公社的复函可能说的也不好。但我又是感激兵团的,我后来上大学四年是带工资上的。虽然不多,每月四十四元,可是没有这四十四元钱,我这四年学是上不下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6
678#
发表于 2016-7-1 08:10:55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30 16:5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4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五)

新的连队新任务,
新的同事新活路,
夜班浇水吃包子,
春来接羔够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6
679#
发表于 2016-7-1 08:16:44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30 16:54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5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六)

四年一次探亲假,
出身不好自费花,
始终没有报销成,
带了工资上学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680#
发表于 2016-7-1 16:18:37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6-29 10:59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63

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四)

周功煌办了兵团内部学生,一干就是10 多年。我在那里呆了8个月,没有办成内部子弟,所以被赶回来了。我深知兵团生活的艰辛。周是知青生涯的典型代表。
张庆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20 03:52 , Processed in 1.201203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