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激情岁月 于 2016-5-12 14:10 编辑
我原是辽宁省抚顺市一高中二年三班学生,于1968年9月下乡到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公社王家大队第五小队,历时七年.当时同队的共有11名同学,所住的屯子叫后青堆子,(当地管村庄叫屯子)在那里渡过了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高玲同学是我们11名同学中的一名,她原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于1974年回城任抚顺五中语文教师4年。1980年毕业于抚顺师专中文系。在职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在抚顺市委党校工作24年,历任团委付书记,基础部主任等职,中文教授,讲授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写作及干部培训班专题课等。看到我的知青生涯之十七---文革迷团之后,写评论于此。
评张铁华的《文革谜团》
高玲
铁华在中国知青网刊登的《文革谜团》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作者满怀浓郁的感情赞美了妈妈的品貌。文章写到:妈妈很美!总是带着一副项链,令读者想象,六十年代年轻的妈妈一定是妩媚动人,然而最动人的是妈妈把美好的教育事业做到最好,把培养自己的孩子做到极致。作者笔下,妈妈呕心沥血的工作,兜里满满的作业本、深夜伏案的身影、办公室里的锦旗、班级领先的成绩,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妈妈由衷的热爱与钦佩。 作者善于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刻划人物,使妈妈的形象栩栩如生,感人至深。当我读到妈妈晚上给自己的孩子讲《青年近卫军》中奥格列的故事,使作者从小养成物放有序的习惯,真的很感动。一句不经意的话蕴意深远,让我对这位老妈妈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妈妈”的伟大之处,也是最感人之处、在于她在百忙工作之外经心培养自己的孩子,而且从良好的习惯开始。这位妈妈是成功的。桃李满天下自不必说,关键是培养了自己的儿女。我作为铁华的同班、同点的同学,见证了铁华过人之处。铁华多才多艺,儒雅风范,包容豁达,与同学相处和谐,从未见他与谁口角,他的生活能力超强,刚下乡时还帮别人做被呢!特别是他的意志力令人钦佩。他在农村整整七年,始终如一,积极向上。他和她的妹妹都很优秀。当年,铁华下乡,把小自己两岁的妹妹铁鑫转到我们青年点。铁鑫跟我们睡一个炕,和我们一起干农活。闲下来,她总是坐在炕沿,靠着墙,舞动着钩针钩呀钩。她文静、稳重、乖巧、少言寡语,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把一切看在眼里。他们哥俩默默把地互相关心着。1974年末,哥哥把回城名额让给了妹妹,哥哥第二年随大批青年回抚当了老师。他们哥俩在农村先后六、七年啊,后来铁鑫上了大学,当上了工程师。哥哥当了中学校长。
谁也料不到,铁华居然辞去校长,到重点高中当上一名出色的数学老师,这种不惜放弃官位的勇气成就了铁华老有所为,眼下,他除京城讲精彩一课外,每天撰写知青回忆录一发不可收。
历史的长河奔腾向前,但弯弯曲曲,承载着匆匆的人生行程,如果恰逢你的青春处在凹处,你无法选择,但你奋力博击过,你没有随波逐流,更没有沉沦,你用自己的方式适应生活,守望未来,当你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是怨恨你所处的凹处呢,还是礼赞你的坚强?铁华的知青岁月系列文章选择了后者。他的文章激起我们青年点同学的自豪感,并升腾一种致敬,向我们曾经战胜苦难的青春致敬。可以说,他的“系列”文章给了我们美好的回忆。 铁华也近古稀,笃实、乐观、思辨、执着仍不减当年,身心强劲超出同龄人。这是他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态使然,更和他母亲对他从小苦心培养有关。 无论什么年代,母亲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德才合一,情理兼备的领路人。母亲的教育永远是重中之重!这就是铁华塑造妈妈形象的深刻意义。 年轻的妈妈们,当你们全身心投入工作,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一言一形,不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结果必然是孩子长大不尽人意,或不懂礼貌、或缺乏秩序、或没有阅读、锻炼习惯……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别拿工作忙当理由了!想想这位老妈妈,工作业绩是一流的,培养孩子更是一流的。如今,她老了。满天下的桃李未必得到品尝,唯独优秀儿女的芬芳伴身旁。我无意劝谁懈怠工作,只是警示某些年轻的妈妈们:永远要把教育孩子放在第一位。这就是铁华这篇文章先入为主给予我的联想,也是这篇短文的教育意义。
《文革谜团》这篇短文,内含丰富。热爱与憎恶两条感情线索相互交融,衬托。种种谜团轻描淡写,却如泣如诉,引起强烈的共鸣。这种举重若轻的文笔风格远比怒形于色、口诛笔伐更加感染人,启发人。舅舅的利息本给妈妈带来一联串恶运,空喊口号的批判、辇出楼房,使妈妈的尊严丧失殆尽,廖廖数语鞭挞了文革中咄咄怪事,也反衬了妈妈的坚强。
文章中有一特写镜头,妈妈在造反派的逼迫面前给铁华写信,问利息本已交的过程,后又把铁华的信原封不动送给造反派。面对人权被侵犯,诚信遭亵渎,妈妈是那样理智、从容而光明正大。文章这一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文章在谜团未解中戛然而止,圆满完成了对妈妈形象的塑造。一位伟大的母亲出现在我们眼前:她美丽、温婉,热爱事业,更爱儿女,善于教书育人,面对挫折,从容、理智。妈妈的形象给人以启迪,教育,任何时代都有借鉴意义。这就是《文革谜团》给予读者的奉献,也是我点赞这篇文章的缘由。
高玲 2016年5月9日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