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党项人 于 2017-5-22 14:56 编辑
位于山西省永济黄河边的鹳雀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楼之一(其他三楼为湖南长沙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但是其他三楼都在黄河以南,在黄河以北的就鹳雀楼独此一楼,故有“自古河北独此一楼”之称。 古人修建鹳雀楼,其实是为了军事目的,因为鹳雀楼所处的永济,正是古代的一个战略要地,它西倚华山之雄,东望中原大地,北扼北方南下之咽,南守入潼关之路。据考证,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是当时的大将军宇文护建造,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这个“伏虎锁龙之地”。由于鹳雀楼正好位于古时的南北交通要道之处,因此在战火熄灭之时,爱好游玩的风骚名士,往往到此一游,趁着酒兴留下些文墨。最有名的当是唐朝大诗人王之焕游鹳雀楼后所写的那首堪称千古绝唱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以短短的四句五言绝句,竟然挥发出千钧之力,如此歌颂北国大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观,实为千古绝唱。也就是王之焕的这首绝唱,使得鹳雀楼从此名扬天下。成为与江南三楼齐名的我国四大名楼之一,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成为中华民族进取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王之焕是山西洚州人,是中华历史上有名的盛兴时期—唐朝初年有名的大文学家,除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今古绝无的五言绝句外,被后人誉为盛唐绝句压卷之作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诗也是出自他手。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尽管王之焕才高八斗,但由于他“正气凛然,毫无媚骨”,一直无用武之地。想当年这首游鹳雀楼的五言千古绝唱被当朝皇帝武则天闻知后,也有过惜才之意,曾要有关部门“查找查找”。但是当时的朝廷“第一秘”武三思怕王之焕得到皇帝的重用而威胁自己的前途,竟然仗着权势把王之焕给打发到远远的衡水当了个主薄。不仅如此,这“第一秘”还盛气凌人地对王之焕说到:“老王,你再有才,我就是不用你,而且还要把你窝死在这里,你有脾气吗?”结果王之焕空有一身雄才文略也是抱撼终身。 由于鹳雀楼“扼中原之咽喉”的军事价值,是历代军阀争夺之重点。所以早在元初的民族大战中,这座历史名楼就被交战各方多次举火焚烧,毁于连年不绝的战火。虽然楼毁了,但王之焕的这首千古绝唱,却是任何浩劫也毁不掉的,她流传千年,久唱不绝。特别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现的永不满足、永远进取的精神,多少年来,就一直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发奋有为、高展远瞩、与时俱进的精神瑰宝。 历史上四大名楼在黄河以北的就是鹳雀楼独此一家还毁于战乱。有诗无楼,实为一大缺憾。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山西有识之士趁煤价上涨收入倍增之大好形势集亿元之资金,在鹳雀楼旧址附近重修了鹳雀楼,使得这一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再放光彩。笔者也乘与时俱进之雄风,兴致渤渤地登上鹳雀楼,亲身体会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永不满足、永远进取精神之精华。 新修建的鹳雀楼高七十四米,为三层四檐的高台式层楼。通体明三层暗九层,内有电梯直达最顶层。在顶层托厦平座近靠黄河、远依华山的西南角,塑有王之焕铜像一座。诗人手持墨锋,远望西边天际之华山,近俯脚下滚滚而去的黄河水,面对这“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之气势,诗人在沉思、联想,也在为用何句用何言方能够描绘出如此之美景而大费心思。但是王之焕就是王之焕,就在那一刹那一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绝句就从诗人的脑海彭湃而发,于是诗人挥毫泼墨,大笔挥就了这首千古绝句。今天的人们到此,在感受当年诗人的伟大气魄之时,均纷纷驻足留影纪念,把那景那情留之永远。当笔者立于楼顶,详观奔流不息东奔大海的黄河,更有遥望那西边天际夕阳之下耸立的万仞华山,心里默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绝句,大有飘然成仙,整翮凌云之感也。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