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无为无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淮海农场红卫农牧队知青名单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7 17:02:50 | 只看该作者
老知青董树良
   “回城后,董树良一直没看到过,不知还在不在世上。”这是我到幼儿园接孙女时经常碰到李隶华的爱人季慧珠(今年也70多岁的老知青)几次似问非问的话。
   我们新知青1969年3月到达淮海农场红卫农牧队务农,我是在牧副班干养鸡鸭、放牛什么的,老知青董树良就是在养猪班工作的,我在农场十年,几乎有6、7年跟老董住一个宿舍,我们非常熟悉。
   他是1963年被下乡的,因为他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在无锡小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与周围的同事、特别是与部门领导常常搞不好关系,从这个厂换到那个厂做临时工,在1963年动员下乡时,他已经混到了没有工作的“社会青年”身份。他告别了唯一的亲人————哥哥,来到了苏北农场。
   。 69年我们18岁下乡时问起他,他说是29岁。过二年我们问他几岁,他仍然是“29岁”!在农场工作了7年,拿19元农工工资,吃38斤口粮。他瘦瘦的个子,还有把子力气,一只脚患“静脉曲张”,是个“老烂脚”。以前在大田班开沟、插秧、种棉花,什么都干。后来又是胃病,又是“老烂脚”,领导照顾他
到牧副班养猪、搞饲料,驾驴子磨山芋粉,做粉条。
  到我们26、7岁的时候,他和几个同样境遇的老知青,穷,找不到老婆。
好心的老军工家属为他说了一个附近农村也是穷得叮当响的人家女儿,大伙凑合了为他买了一条新被子、一顶新蚊帐,地上打四根树桩,搁一块门板,成就他们及结了婚 。有了一个女儿。知青大返城,住在挤得很地哥哥家,被派到一个浴室当服务员,当年他几岁,我也说不清。
    回城35年了,季慧珠没看到他,我也不知道他境况怎么样。董树良,你在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09:20:55 | 只看该作者
[tr][/tr]
知青微信群,聊天好热闹!
    返城35年,原农牧队初、高中生难得碰到。自从五月份无锡召开“纪念无锡知青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大会”在会场遇到周永、彭刚、惠康泰后,热心的周永于国庆节前发起成立“淮海农场农牧队知青微信聊天群”一下子有8个农牧队原初高中生报名参加聊天群。30多年不见面的知青战友在群里无话不谈,煞是热闹!
     想当年,到连队食堂工作是知青们梦寐以求的事。那年代,知青们口粮不够吃,很想到食堂做炊事员可以天天吃饱饭,可那是比现在考公务员还要难的公关工作。那时谁可以进食堂工作,是连长说了算。那时知青每月拿15元农业工人工资,一般知青都是”月光族”。如果经常有朋友来交往,买的饭菜票肯定是月月入不敷出。而在食堂工作,每月扣7.5元伙食费,饭菜(包括红烧肉)管饱!我们把在食堂工作的人员称为“吃包饭的”。这次聊天群里有两个曾经的“吃包饭”哥们大揭秘,为什么打菜的老徐手那么抖抖霍霍,尤其是打红烧肉和小炒肉时 ,看好他已经打到勺子里的肉被他抖啊抖得掉回菜
盆里,买饭的我们往往是气得干瞪眼!而少打给我们的肉,他们可以尽情地吃!
     食堂里的炊事员每半年换一次,那时我们还不懂公关术,究竟怎样才可以进食堂,打探不出,只可以以“你懂的”来会意!
      啊,迟来的“揭秘”,有趣!






管理 回复 编辑支持 反对




     下一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3 09:5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10-23 10:08 编辑

                                      老连长到山庄来看我。
      1993年,那年我43岁。我被商业局派到远离城市30多公里的一个岛上的疗养院去挂职锻炼。交通不便,尽管照顾不到家庭,但当了山庄的“二庄主”,洋洋自得。那想到,除了有疗养任务,有一些人气外,一年中有半年没生意,人迹稀少,好像是第二次下乡。
      大概是在1994年冬天。有一天上午又是没有任务,整个山庄空空荡荡。我正在总服务台值班,哪想到从大厅门外进来一个腰板挺直的老者,冲着我大喊一声我的名字。我抬头一看,一下子愣住了,原来是我下乡时农场连队的徐振鹏老连长。“徐连长!”我激动万分地跑出服务台,紧紧握著他的手。“你怎么会来这看我?”
       徐连长怎么会知道我在无锡市太湖边的一个岛上的疗养院呢?询问下来,原来他是他儿子、媳妇从苏北接来马山过年的。
      说来话长,我们1969年下乡来到苏北农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后,我们连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友谊农场调来一个徐姓副连长,一家子,老婆儿子女儿四个人。儿子和我们差不多大岁数。我在后勤排放牛啊、养鸡养鸭的,懵里懵懂6、7年过去,我们连一个女知青副指导员成了徐连长家的媳妇!后来知青大返城,女指导员的老公(徐连长的儿子)虽然不是知青,也随大流一起“知青大返城”。那时有条政策,本地知青的家属(男的也可以是家属么!)随知青一起返城,只可以在远离城市的马山区落户就业,所以他们就在19 80年落户在了那里。我们的那个女知青,当时在农场已经做到了农场法庭的庭长,丈夫也在农场中学做老师了。知青不管在农村做到什么官,我们要回家!”挂冠而去的知青不要太多。知青回到城里,一切从头开始!
     毕竟有文化,又都是党员,徐连长的儿子、媳妇从基层做起,到我1993年被“挂职”下到马山时,徐连长的媳妇已经是区里的“妇联主任”了,儿子也在区里的一个中学做教导主任了。我一到新地方,要建立“人脉”,就去找“我们的韩指导员”报到!所以徐连长到无锡马山就轻车熟路找到了我。十年的知青情,把老军工也“情到了一起
”!





u=1397956244,786849041&fm=23&gp=0.jpg (14.08 KB, 下载次数: 0)

u=1397956244,786849041&fm=23&gp=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16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08
234#
发表于 2014-11-1 15:39:45 | 只看该作者
老连长见面很高兴!
让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0:01:56 | 只看该作者
青春记忆 发表于 2014-11-1 15:39
老连长见面很高兴!

谢谢青春记忆朋友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3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0:02:50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时的读书经历
     文革开始,我16岁,读初一。到1966年大考前夕,上面宣布“革命啦”,不用大考啦,我们欣喜若狂。哪知这一“欣喜”,耽误了我们一生!

    1969年3月 我们68届初中“未毕业生”,和全国6届1600万初高中生,被时代的大浪席卷,以“知识青年”的身份,被下乡!!因为喜欢鲁迅,下乡时仅带了一本他老人家的“杂文集”。艰苦的劳动之余,在晚上闲聊得够了的时候,就着煤油灯懵懂地体会鲁迅杂文的犀利,睡梦中梦见自己在“痛打落水狗”,笑醒了。
     在那除了“四卷”雄文和八个样板戏之外的其他书籍都被禁读的年代,读到一本好书,犹如久旱遇甘霖,沁人心肺!不知在哪儿弄到了一本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半懂不懂地看下去,原来是革命加“三角恋”。还有一些激励人生的话,倒似阳光射进心田。“没有了,斯契潘!”这句话,是苏联作家绥拉菲靡维奇《铁流》中的一句话,一直萦绕我几十年,可能是战争的场面太残酷留下的烙印。
     有一天,老军工排长黄成龙到我们知青宿舍里,看到高中生夏伯言床头放着的法文原版马克思、恩格斯的硬封面书,拿起来就说“这个大胡子外国老头的书,封资修,抹收!”,夏兄连忙拦住说:“你是共产党员吧,这是你的老祖宗,马克思恩格斯写的书,你别胡闹!”,大概黄排长听说过这个姓马的人的名字,就一脸歉意地终止了他的“革命行动”。
     在毫无希望的年代,我们宿舍几个初中生受到高中生夏兄的影响,凭兴趣自学起来。我因为体弱多病,自学中医、针灸,背“汤头歌诀”,什么“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还有西医里的“高分子、低分子”把他们自学数理化的同宿舍知青笑死了。我也从精通历史的夏兄那里听说了什么“赫连勃勃、姚弋仲等晋代人的名字”。我学医的,首先在1974年当上了连队卫生员,脱离了大田劳动。恢复高考以后,我们一宿舍7个知青,6个人考上了大学。
    “有追求,就会有希望,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现在常对我儿子说这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主题

2073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7023
QQ
237#
发表于 2014-12-8 07:10:11 | 只看该作者
无为无畏 发表于 2014-12-7 10:02
知青时的读书经历
     文革开始,我16岁,读初一。到1966年大考前夕,上面宣布“革命啦”,不用大考啦,我 ...

说的好!可惜现在许多年轻人习惯了投机取巧,梦想着一夜暴富。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城关公社阳崖大队小知青  李亮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3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0:2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12-11 10:26 编辑

谢谢飞宇版主的点评!我们所谓“知青”,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正当要读书时不给读了,刚刚发育就下乡,面朝黄土背朝天。回城后还没工作就待业,没到四十就下岗,敲掉饭碗自谋职业到退休。”知青是泰山顶上一片多次摧残历经磨难的青松!


泰山青松.jpg (20.86 KB, 下载次数: 0)

泰山青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

帖子

160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08
239#
发表于 2015-1-18 17:05:17 | 只看该作者
想当年,我是很早就进入食堂工作的人。当时是胡金初、叶纪平等。。。
让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5

主题

2185

帖子

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3555
QQ
240#
发表于 2015-1-20 11:11:5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无为无畏”立的这个楼!
    在这里,看到了江苏的知青朋友的生活、工作情况,了解了江南水乡的农村生活;看到了大家在这里聚会、聊天。长了知识、增加了见识。
希望有更多的文章面世!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5 19:15 , Processed in 0.20501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