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随笔遐思

2016-1-19 21:02| 发布者: 技术支持| 查看: 205| 评论: 0|原作者: 皇城龙狼

摘要: 人的思绪总是会在瞬间产生灵感,尤其是喜欢笔耕的人,把一闪即逝的感悟或者说是顿悟扑捉住用文字记载下来,绝对是件惬意的事。“短信集成”、“编段狼哥”“被窝文化”、“遐思梦境”、“拾穗意境”,等等都是思绪中 ...
    人的思绪总是会在瞬间产生灵感,尤其是喜欢笔耕的人,把一闪即逝的感悟或者说是顿悟扑捉住用文字记载下来,绝对是件惬意的事。“短信集成”、“编段狼哥”“被窝文化”、“遐思梦境”、“拾穗意境”,等等都是思绪中的一点点、一滴滴。有时把它组合成自己喜欢的文字故事或是段子,十分得意的发表到公众中去,不过几日,满屏微博、博客、轻博、MSN、短信、飞信、陌陌、微信又如同放飞的信鸽返回到了我的空间,甚为欣喜,虽然也被剽窃者改写的面目皆非,但是那段段精彩的篇节毕竟还会忠实的再现回来,窃喜被人抄袭、传诵、传承,我感谢所有读过我原创文章的人,也感谢抄袭并改头换面我原创文章之后广为传播的人,更感谢知网上那位曾经理直气壮地的拿出一段不知他在何处抄来的本是我原创文章的段落质问我是不是抄袭别人的高人,他让我感到骄傲自豪,十多年前在短信流行的我的原创段子这位高兄还在传诵,实在辛苦实在令人钦佩,如此执着的人,当下真真的不多了。
    由此萌生一个念头,设立一个栏目《随笔遐思》,罗列一下自己的原创,随他或她抄呗,反正也没有专利,文字本身的魅力就是让喜欢阅读而又不肯动手书写的人拿去把玩,岂不乐斋。

    在此,感谢喜欢我文字的知青人,谢谢您们的浏览,欢迎品头评足。我们都是宽宏之人,“和而不同”是我们的特色。

    对于不喜欢我文字的人也说一句不中听的话:别浏览我的文章,会刺激您的神经,因为我在您这里同属小人只能“同而不和”。

    总是在回忆、在书写、在倾述,殊不知陈糠烂谷的往事无人再听,无人理会,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絮叨个没完,着实让人烦。
    心事来了,那就松解眉头铺开岁月的长卷,我以回忆为笔,记忆为笺,枕一帘黑土地,放飞青涩的天鹅,轻拢大豆味香,扶起倒伏的麦秸,伐倒一片白桦林...为知青,低吟浅唱那缕碎碎的事。       
    那年,夜,煤油灯,念着红宝书,在漆黑深处亮起希望!如若可以,请许我油灯墨下,执一笔素笺,给年迈的母亲书写一封从不叫苦的却泪流满面的信。
    今生,为知青一代人吟尽千回百转念唱,甚或讴歌。当季节的风拂落一地风景妖娆,我仍会回望那北大荒时光的日日夜夜,守望来时泥泞路,大豆香。
    如若可以,请许我花甲之年,灵魂深处,为那片埋葬我们青春的地方,祈祷...痴心缠绵醉流年,困苦凄凄泪花眼。纵使泪洒沧桑,不求再回,只愿还有机会就多回去看上一眼。
    回望,总有一段瞬间会在人生长河中停滞在记忆中,泪花不轻易但会不经意间流淌,只因那是刻骨铭心的苦苦一瞬间。
    网络织成的圈子,分门别类,呈现着人以群居物以类分的景致,我们的圈子就是知青,几近散沙的还在聚集的知青一族,聚聚合合分分散散却还有一丝苟延残喘似的被年轻人讥笑,但是只有我们自己理解自己,自己原谅自己,无人救赎的时候只能自寻欢乐。
    偶尔的几声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在知青这个不大的圈子里发出不和谐之声,争风吃醋为我为大,总显赫炫耀在知青欢呼声来麻醉自我。其实无所谓啊!哪里都会有这类人,不屑一顾或者敬而远之吧。
    曾几何时的狂热,曾几何时的冷漠,曾几何时的喧嚣,曾几何时的争斗,我们似乎都经历过,现在老了也就沉静下来了,沉寂的一族不再关心世外桃源的景致了,似乎被人遗忘而又不甘心的一族,欢快的聚餐、聚舞、聚乐,努力找寻回失却的时光。
    任凭别人去说吧!任凭圈内外的个别人去挑刺吧!我们自由自在的活着,这就是我们知青一族的现状,虽然很苦但不枯萎。


    放下忙碌才发觉很久很久没有感慨抒怀了,忙于纷扰的事务中难以静下心来梳理流逝的光阴。
    放假期间陪着85岁高龄的母亲聊天,晚上,无意中侧目看见坐在沙发里的母亲稍有佝偻的身躯和微微颤抖的手,突然间感觉到人生的短暂,人都会慢慢熬到这样的一天,像寺庙里的灯油一点点地消耗着…不由得眼前呈现出那道蜿蜒的时光穿过一路红尘的喧嚣,点缀了水的涟漪,也途经过青春靓丽的容颜,如落水的石子扩散般的不休地流转在沧冥的最深处。日升月落,四季流年,只在须臾,光景就这样在烟雨流光中撒落成尘。
    花甲之年常会忆起很多,倚在岁月的窗扉,回望走过的时光,在那些深浅不一的足印里,有青春年少的笑声,有楚楚心酸的泪光,有种种惆怅的回眸,亦有段段花开的喜悦,更有瑟瑟寒风的飘雪。这一生里,饱尝了亲情离别的苦涩,学会了心定坚强的守候; 感受了知青友情的温暖,也体会了职场人情的淡漠; 慬得了同甘共苦的珍贵,也经历了惜惜依别的酸楚; 领略了真挚情愫的美丽,也经受了刻骨思念的蹉跎。
    常常独自一人窝在书房翻阅着随意,让时间不自主的梳理渐行渐远斑驳的往事,随光阴带走了岁月的丝丝絮语,当一路落花成泥而肥土,当一季伤怀随风远去再漂泊,当一段故事落定尘埃也迷城,当一程归期姗姗来迟无懊悔,自信的拨开岁月氤氲的云烟,感念的怅然回望而不悔,蓦然回首原来我在浩瀚的宇宙中竟是那么渺小,小得无人领会、无人在乎、无人记得、无人知晓,在历史长卷中都不会留下一个标点符号。
    是谁?千呼万唤竟无法找回那曾经帅气的身影; 是我么,是的。片片凋落再也不忍触碰过往的疼痛; 是诗么,是我的诗。泪雨纷飞再也不忍细嚼的文字美丽; 是心么,是我的痛楚过的心。春来秋去依然跳跃的还是那荒漠、肥沃、黑色的音符,因为北大荒的情结太深太深。隔窗观雪相望冷,棉帘油灯独自归。而今,冷清的身边除了颤抖不已的秋风,还有惹得一地无处安放的冬思。
    很想温一壶时光,浸润着生命;吟一段哀词如苦诗,疏解那悲郁;哼一曲忧伤的音符,静忆过往的曾经;让走了的别再回来,来了的再来的自如些吧。总是在脑子里像看电影似的回想那年月,谁不曾年少轻狂,谁不曾梦移远方,谁不曾守着一季花开的美好,憧憬一段风花雪月,谁不曾雕刻一段誓言,追逐一次无悔的闯荡!谁不想张牙舞爪的辉煌一生!当那一片纯真的情怀被现实无情地击碎,当曾经深藏的感动被岁月不经意间消褪,谁又知道那昔时踌躇满志的少年,而今已是这般沧桑模样。早就懂得人生不应在虚度中荒废,也曾带着一份饱蘸的希望漂向远方,可是,当燃起牵念的火花,点亮深邃的夜空,真真梦回的午夜,才会邀岁月同醉一段时光,请那一幕幕飘零的往事回味其间,早已山长水远,凝固成一句诗行,也就了却心事一桩。
    当下,可以有更多的无数个日子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也可以有空闲去回头追寻着生命走过的足迹,聆听岁月真情的回音,感受内心细腻情感的流动与徜徉。或许我们不在同一个城市,抑或我们隔着不同的心音,在现实的世界里,真情交流犹如隔起一道陌生的无形屏障,无论怎么会意延伸,却依旧无法穿越那厚厚的心门,因为我们和他们不是一代人,我们和他们不是知青一代人,多么狭窄的圈子啊!一代之隔和同代之隔,只有知青人才真正懂得。我们脑海中满是曾经,他们满脑子都是时尚,偶尔看着儿子在一旁盯着手机屏抢着无益的红包,对面坐着的奶奶却目光无神的看着电视,我心里倒翻了五味杂陈。
    我不懂上一代的无私奉献,也不懂下一代的目中无人;如同风不懂云的漂泊,天不懂雨的忧伤一样,我日渐感到一种无以言状的迷茫。或许,我们都需要一次心灵的蜕变、洗礼,从过去的蚕蛹里重生、涌动,把渐变的情愫置于心灵的暖阳光照之下,以便更好地审视自我、正视现实,爱人爱已爱自然,也要爱随意而为的时尚和风马牛不相及的现状,尽管我们有些不适应。突然一句话跳进来:“如果,你遗忘了我,迷失在世事纷扰的尘世,请你记得临风把酒有我存留的暗香; 如果,你遗忘了我,流离在灯火阑珊的红尘,请一定记得人海茫茫里有我追寻你的脚步。”
    时光荏苒,雪花飘扬,风还在肆虐,情思如那盛满怅惘的沙漏,一撮撮地流逝在如烟的岁月里,时日带走了单纯,灼伤了眼神,故事生成了短篇、中篇、长篇,甚或只是在脑海中漂移,在云走花飞的时空里,任凭风吹雨打,落地成尘,那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不可否认。与过去分离,把现在紧握,泼墨一幅光阴画卷,让那颗失落在尘世忘了归期的心灵找到该去的路,拿起笔写我们的曾经,哪怕是支离破碎,哪怕是无人问津,毕竟那是历史,毕竟那是悲怆知青走过的一段泥泞之路。在未来的岁月里倾守一段似锦韶华,用此生诗意的执着,恋一段北大荒的故事,挽留一段青涩的时光,纵使身后荆棘遍布,也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念,去书写一段曾经烙上沧桑的生命旅程--知青路。

“幸运的不是始终去做你希望做的事,而是始终希望达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目的。”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一句名言,也是我学生时代记忆最深刻的一句名言之一,至此,也就养成了一个做事的习惯——目的性。

    读书,本是一件很安静的事,但是如果掺杂了目的性也就会让人像寻找猎物的野兽一样四处窥视翻箱倒柜似的烦躁不安。后来想想之所以选择不就是因为无从选择吗?在我们成长初期最渴望知识而又没有什么知识给你的那个年代,寻觅一本好书那可是可遇不可求的奢望啦!
    文革时期“破四旧”风盛行,所谓世界名著几乎统统被列入“禁忌”范畴,可是年仅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越是“禁忌”越要探求个究竟,记忆中我们院的孩子们就经常在私底下将红卫兵抄家抄出来的各种书籍当做宝贝传阅着。我从哥哥那听到过《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对爱情的懵懵懂懂也就躁动了十几岁男孩荷尔蒙初发的驿动之心,寻觅到这本书那可真算是挖空心思,可以说这本书是打开我阅读兴趣的第一步。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手稿
    由于成长年代视野局限和阅读缺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幸有托尔斯泰以及他的同胞,那些什么“夫”和“司机”们,在鲜有西方文化融入的情况下,苏俄文学无疑成了我们窥视大千世界的一个窗口。虽然我们无法像以母语阅读国文那样,领略俄文原著的精彩,但经过译作,依然可以感受到来自作品本身的巨大魅力。
    一直以来,我对这个曾经吞噬中国大片领土,又曾给我们带来精神食粮的邻国,怀有极为复杂的情绪。它既是贪得无厌的强盗,又让自己丰富的文化遗产闪烁着温暖的人性光芒,给予我们爱与美的启迪。俄罗斯疆域太大,中俄边境线太长,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太深。就我个人而言,少年时代的音乐、诗歌、文学、美术、舞蹈、电影等几乎一切艺术启蒙,都来自这个北极熊一样的邻国。其中托尔斯泰的影响尤为重要。
    那时候,虽然也多少接触过一些欧美文学,但是没有哪一位作家或者著作,能够像托尔斯泰那样,让一种精神进驻我的心灵—“我所洞悉的一切,只因我有爱”(战争与和平)。当年,我对苏俄读物的追求和喜爱,远远高于来自我们祖先的诗词文赋。在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都相当贫乏的年代,因为一本《战争与和平》,或者《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就可以让我的一段时间变得不那么漫长和乏味。“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这句名言几乎影响着几代人。
    还记得70年代中期,我就读的在学校的图书馆复馆后,我意外地发现有托尔斯泰的《童年》,这是他1852年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的一部,那时借书不易,几乎是抢到手如获至宝,后来干脆不还占为己有。到了70年代末,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重印一批世界名著,我现存的《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都是那时买的。
    成年以后再读托翁,与少年时代填充寂寞时日的阅读,心境已是截然不同!“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列夫·托尔斯泰这句名言曾经安抚过我浪费虚度青春的悔恨之心。
    前几年在俄罗斯我就是带着这样近乎寻根感恩的心情,参观了《列夫·托尔斯泰》展,并向伟大的托翁致敬的!然而,这个展与我的期待有些落差,展品够得上“文物”的不多,大多为绘画、图片、实物等,唯一一幅列宾的油画《列夫·托尔斯泰肖像》(另有一幅疑似列宾真迹),由于照明原因,从哪个角度看都反光,颇为影响欣赏质量。不过,我还是为有机会独自站在画前、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知列宾的原作而欣喜。“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这句名言使我在那一刻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


    与托尔斯泰同时代的19世纪俄国文学家,从先为浪漫主义后转向现实主义的普希金,到世纪末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契科夫,还有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比如,青年托尔斯泰就受过屠格涅夫的提携;有的还是好朋友,文学流派一波接一波,形成了一个用俄语写作的欧洲文学高峰。在托尔斯泰展上看到他们的肖像,也想起《叶甫根尼·奥涅金》《套中人》《死魂灵》《前夜》《罪与罚》等那些在禁锢年代曾经“地下阅读”的作品!
    由此还想到了晚于这个时期同样出身贵族的苏俄作家,另一位托尔斯泰——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82-1945),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还有“童年”——他的自传体小说《尼基塔的童年》。这些俄国曾经的“文学青年”,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影响足有一个多世纪,至今没有被我们忘怀!只是现代年轻人不再喜欢,或许他们有他们更喜欢的东西可以作为时代的精神食粮吧!


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的列夫·托尔斯泰


8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上一篇:尘封记忆打开时下一篇:如烟往事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5 11:16 , Processed in 0.136008 second(s), 22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