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游记:旧时安阳

2014-7-4 17:06| 发布者: 黑土阡陌| 查看: 886| 评论: 0

摘要:  游记:旧时安阳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中期,因为业务的需要,我到了河南的安阳。初到那里就感觉这个城市很小,也很简陋,简陋的根本不像城市。街道也不宽,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路灯都少,怎么端详也就是个县城的规 ...

 游记:旧时安阳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中期,因为业务的需要,我到了河南的安阳。初到那里就感觉这个城市很小,也很简陋,简陋的根本不像城市。街道也不宽,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路灯都少,怎么端详也就是个县城的规模。

    举一个例子来说你就知道这个城市有多大了:一次我去邮电大厦打长途电话,结果打听了好多人才在一个不起眼的街道上找到了,谁曾想走到跟前一看才知道,这所谓的大厦是一幢只有三层的旧楼,电话机房里只有一台木质外壳的极其简陋的电话交换机,一个忙得满脸油汗的胖女人正在台前忙活着拔插铜芯插头。要不人们怎么说安阳是个袖珍城市,形容它是:一座城市一个楼,一个公园一个猴,一个警察站两头,一脚油门城门口。

    城市虽然小,可这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著名中国历史考古学家郭沫若就曾写诗赞誉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另外,由于这里地处中原,我早就听说这里的民风也非常纯朴。所以到了安阳的第二天,我就对这里产生了莫名的兴趣,决意先去看看安阳的市容街貌。

    走进红砖小窗女儿墙的窄街道,在街旁一排排的老杨树下,一群黑袄黑裤的老人们正围在一起在高喉大嗓、口沫横飞的争论着什么。几个光屁股孩子在大人们的腿裆间钻来跑去的不顾大人的呵斥,自顾自的嬉闹玩耍。一个穿红兜肚的孩子手里拿着一块大饼一边咬着一边跑,后边一条大黄狗汪汪叫着撒着欢的追着要。小孩子跑不过狗,就掰着一块饼随手向空中一扔,大黄狗旋即跳起身很准确的用嘴接住吃了,并非常友好的舔了舔孩子胯下的的小鸡儿,痒得孩子双手捂着嘎嘎地笑个不停。

    走了一上午,我觉得有些饿了,便随意走进了街旁挂红幌子的小饭店。带着毡帽头、肩上搭着白手巾的的老板大声地招呼着,把我让到了一个靠窗户的糙木桌旁坐下,一会就把一大海碗热气腾腾的宽面条端了上来,汤上还有几颗大大的豆油点子,上边用几颗翠绿的油菜盖了帽,白绿相间的煞是好看,闻起来还有一股胡辣汤的味道。挑起一根放进嘴里筋道道、滑溜溜的好吃极了!

    由于经常出门的关系,我是很注意饮食卫生的,在外边就餐的时候往往都要用几瓣大蒜佐餐,这次也不例外。当我和饭店的老板提出要几瓣大蒜的要求时,老板笑着说了一声中!少顷,只见老板用他的毡帽头兜了半帽子的大蒜头扣在了我的桌子上,那个粗犷,那个豪爽,那个自然能让你的心都醉了。

    我不能算作一个美食家,但是有个嗜好,就是每到一处必然要寻着当地的小吃尝尝鲜解解馋。这天晚上,一个人反正在旅店也没事干,就想到大街上去走走,找找看哪个地方有好吃的所在。

    还别说,在城内主要街道的中部真就有一条当地小吃街,粗陋的长条桌凳蜿蜒排出了数百米。街树相连的铁线上,一盏盏点起的汽灯呲呲地响着,明晃晃地照着街道上夜游的人们。人流熙攘的小吃街上,食摊主人在呼嗒嗒地拉着风箱,泥炉小灶上炉火正红。锅里的油在滋啦啦地响,热气在呼啦啦地冒。小吃摊的主人各自手持大铁勺子响亮地敲着锅沿,操着满口的河南腔大声地吆喝着招徕顾客。桌案子上摆放的一个一个巴掌大的小碟子和大海碗,里边盛的都是都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小吃,什么油煎羊血肠、油炸豆腐、回锅肉、胡辣汤,烩面拉面麻辣烫、千里香馄饨、红焖羊肉的不一而足,量不大,统统是五毛一碟。不要说吃。单是那阵阵扑鼻而来的香味,就真的叫人垂涎欲滴。

    看来这里的吃客也大都以在本地干力气活的人群居多,现在的当口恰是他们收晚工的时候,一撮撮,一群群,大腿上斜搭着扁担,脖子上搭着毛巾的汉子从四面八方都在向着小吃街聚拢,油黑赤裸的臂膀上满是酸唧唧的汗味。他们都到桌前都是屁股刚挨上板凳便拍着自己的大腿喊摊主要菜要酒,然后是一边吃喝一边和同伴大声的拉呱聊天,兴致勃勃的讲述一天的见闻,说道兴处,还不时地发出粗豪的大笑。

    我的裤兜里也预先揣了一瓶衡水老白干,先从第一张桌子吃起,呷几口酒,吃一碟菜。等吃完了这桌后也学着他们把屁股一拧,往边上一窜就到了隔壁的摊位。馋虫到嗓子眼的我便又开始窥视着这桌还什么没尝过的特色,看准了拿过来就点,掏出酒瓶子就喝。一边吃着喝着还一边看着热闹,不知不觉就到了午夜时分。那一晚我喝了自己带的半瓶酒,花了五元钱要了十个菜,吃了半条街。总之给我的感觉是,安阳这地方小吃价格便宜,也吃得舒坦。

    又过了一天,在和厂家的销售部门联系好购货业务之后,剩下的时间就等着单位来车拉货了,余下的几天都是无事可做的真空时间。在这个不大的城里逛够了以后,闲极无聊的我忽然心血来潮,想到安阳的城外看看。

    安阳城的郊外,大多民居都是依山而建的窑洞式建筑,其实有的本就是窑洞。

    在厚厚的黄土高坡上,人工用锹镐切出了一个个两丈来高的土坎,然后就从山坡的立面开始掏洞。洞掏的也挺别致,洞内一律拱顶,洞外排孔成街。土坎的上边、下边都是窑洞,这家的门前的晒场就是下一家的洞顶。外边平整简捷,洞里冬暖夏凉。朴素的农家的洞内一切因陋就简,炕是土的,碗柜是土的、甚至桌凳都是土的,连墙上的灯窑、佛龛都是挖出来的洞。然后把外边铲平,用泥抹光,安上门窗就可以入住了。说来可笑,门外边的猪栏、鸡舍、羊圈,菜窖,无一不是挖洞,可见这里的人们对土的利用可谓登峰造极。生活富裕和讲究的人家也就是在洞里边用砖起璇,外边用方石垒个墙脸用白灰灌浆勾缝,就算是这里的豪华建筑了。当然,里边的设施也要相应地豪华些——不是土台子而是木制家具了。

    一排排的窑洞依山排列,唯一的不足就是在民居周围很少看到树,满眼土黄,只有山上边能看到稀稀拉拉的灌木丛。倒是在庄口的大碾盘边才看到一颗两人合抱粗的老槐,给庄子的局部带来了一片难得的荫凉。沿着山下铺着青石的斜坡往上走到顶端,一看过去,这里住户的布局和75年我去参观山西大寨民居的规模和样式都差不多,只是没有前者的街道整齐划一罢了。

    走到街头再向里望去,各家门前的晒场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隔年的玉米和南瓜。窑洞的外墙上也挂着红红的辣椒串和雪白的蒜辫子。在场边的麦草垛边,一群群色彩斑斓的鸡在吵吵嚷嚷地觅食,坡上边一个高高的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里传出了豫剧唱腔:郎格前腿弓,朗格后退蹬……庄子不大,倒是挺热闹的。

    时近中午,该到鸡喂米、猪打食的时分,庄子里的女人开始喊自家的男人吃中饭了。于是,各家窑前门口就陆续的出来了一些端着碗的汉子,仨一群俩一伙的蹲在那里一边唠嗑一边往长着胡须的嘴里胡噜饭吃。一会功夫吃完了以后,这些汉子们就及其熟练地把碗沿用舌头舔净,往咯吱窝底下一夹,手掐着筷子进屋去了。

    在看他们吃饭的过程中,我忽然发现他们手里端的饭碗都特别大,和当兵戴的钢盔都差不多。更让我诧异的是:他们吃饭的碗里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平碗的南瓜或者是青菜,只有在菜顶上才盖了一个饭帽儿,过后我一打听才知道,这种吃法是和这里的节令习惯有关,因为现在正是地里挂锄的农闲期间,用不着出大力了,就更不用吃干粮,所以才以菜代饭,俗名:瓜菜代。据说这就是早年学习大寨的省粮经验、落实毛主席:忙时吃干,闲时吃稀指示的延续,可见这里农民过日子的俭省。(完)

 

3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上一篇:绿祭下一篇:插队拾趣——烟趣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9 01:47 , Processed in 0.095006 second(s), 16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