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愿知青精神永远传承

2022-7-8 12:46| 发布者: 韩凤华| 查看: 274| 评论: 0|原作者: 韩凤华

摘要: 知青朋友们: 从2022年2月5日在《知青知青网》刊发我的小说《天苍苍野茫茫》,到7月4日已经全部刊发完。谢谢知青朋友们关爱并抽出宝贵时间阅读。在此,特别感谢“龙行天下”朋友的真诚帮助。 自小说发表以来, ...
知青朋友们:
      从2022年2月5日在《知青知青网》刊发我的小说《天苍苍野茫茫》,到7月4日已经全部刊发完。谢谢知青朋友们关爱并抽出宝贵时间阅读。在此,特别感谢“龙行天下”朋友的真诚帮助。
       自小说发表以来,不少知青朋友热情阅读,更有知青朋友发自肺腑写出极为感人的读后感。现将其中一、二刊出,和大家分享。

                                        愿 知 青 精 神 永 远 传 承
                                                《天苍苍野茫茫》读后感

                                                        朗月清风

      巜天蒼蒼野茫茫》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作者怀着饱满的热忱,为我们撷取了上山下乡洪流中一朵激越的浪花,追逐着它跌荡起伏、委婉流转的历程,刻画了以蒙凱为首的知识青年与广大蒙族同胞同甘共苦、战天斗地的真实故事,勾勒出一幅那个年代知青岁月的全景式生话画面,反映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错位与冲突,爱与恨的纠葛,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係与矛盾,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的关係,反映了人性在普通环境中不易暴露的弱奌,反映了在严酷形势下人性的光辉依然闪闪发光的必然。使人们感受到那是一个命运和前途无从自我选择的年代,是一个精神与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是一个极左思潮贯穿于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是一个人性、情感倍受压抑不能自我挥洒的年代。这是现代以及后世的人们很难想象的。作者用真实可信的故事,文学性十足的语言,艺术化地再现了那样一个撞击人心灵,考验人良知的时代,传播了一种面对血与火的考验,依然拖不垮、打不死、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树立了“蒙汉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不朽丰碑,敲响了防范极左思潮、人性劣根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的长鸣警钟。

    一、这是一部文学性丰厚,有着深刻感染力的小说

    任何一部小说之所以能够获得感染人的力量,那一定是人性光辉的闪耀,一定是艺术化故事的生动,一定是文学手法的充分应用。作者在拥有丰富的素材和庞杂的人物故事之后,以強大的组织能力、缜密的细节安排,在内容架构、背景渲染、场景设置、人物塑造、叙述技巧、遣词造句诸多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各种文学手法的合理运用,使作品被编织成一幅生动而丰美的画卷,呈现出色彩纷呈的艺术效果,彰显了精微细密的写实风格和感人致深的力量。

         1、内容的构架

    在结构方面,小说的上半部分,集中地描写了主人公蒙凯在政治上、精神上、生活上、情感上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可谓是一种生不如死的人生经历,下半部分描写了她在坚定了人生信念之后,以更为成熟、更为隐忍、更为理智、更为宽容的方式对待人生,在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中,垫定了“飞扬人生”的生命底色,完成了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向死而生的转身,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又在人生的髙光时刻戛然死去。这种从向死而生,到向生而死的人生过程,构成了一个生命的闭环,形成了一种回环之美。向死而生的死,是一种对生的绝望,向死而生的生,是一种对死的抗争。向生而死的生,是活出人生的价值,向生而死的死,是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这两生两死,有着不同的意义和髙度,它强化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解读,看到了生命流动的周期,带来了耐人寻味的无尽思考。

          2、背景的渲染

    为了上演动人心弦的大剧,作者不惜笔墨,大肆挥洒,为读者展现了北疆广袤草原或壮美、或蒼茫、或恢宏、或悲凉,或绿草如茵,或风雪猖狂的枯荣变化,幻化出许多奇美壮观的场景和多姿多彩的壮阔。在写景的同时,还融入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感受,这种情景交融的描写,清新自然,为小说的背景涂上了天空的清澈与湛蓝,为无边无际的草原涂上了醉人的新绿,又点缀上五颜六色的花朵,星罗棋布的蒙古包,弯弯曲曲的小河,散落在绿茵中的羊群,以及漂渺在蒙古包上空那缕缕的炊烟,在这美不胜收的美景中,读者会产生对动人故事的由衷期待。

    而在另一处背景描写中,则展现了草原上惊天动地的狂野与豪迈,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流动的颜色,震耳欲聋的声音,变幻的光影,作者充分调动了一切审美感知和表现手法,把在不同状态下草原的灵动、奔放、恢宏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背景渲染的同时,为一位重要人物的登场做了很好的铺垫。巴图其林,一个性情刚烈、敢爱敢恨、热情奔放的小伙子,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 ,他力挽狂澜,神勇地制服了烈马,人物与景物融为有机的整体,呈现了一种奔腾的美,力量的美,为人物性格的刻画,情节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读者留下了生动而难以忘怀的印象。

    还有一处背景的描写,又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触目惊心的景象,那就是对"黑风暴"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草原生存条件的恶劣,灾害的凶险。惊恐中孩子的哭声依稀在耳,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的母亲的影子历历在目,浓浓的土腥味,呛得人喘不出气,……黑风暴这一自然灾害带来的是骇人听闻的凄惨与悲凉。在这一场景下,人们并没有被征服被吓倒,以朝克为代表的牧民群众沉着应对,顽强抗争,把损失减至最小,环境的变化与人物的变化相反相承,越是险恶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顽强抗争的斗志,越能提高人们的生存能力与智慧,越能磨炼出坚韌不抜的斗志。也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找到了最初始的根源。

    从如花似锦的美景,到激越雄浑壮观,以至满目疮痍的凄凉,作者运用了描写、烘托、渲染、抒情、象征、比喻等多种手法,将每个背景都描写得历历在目,念念在心。背景与人物的有机结合,使背景有了灵魂,有了張力,有了更强大的感染力。人物也在背景的衬托下,完成了精神的洗礼,性格的塑造,情节的转环。

         3、场景的创设

    在所有的场景描绘中,最令人难忘的是蒙凯和巴图其林结婚的场景。这一场景是宏大的、热烈的、喜庆的、欢乐的,如何完成这一场景的创设,是对作者能力的极大考验。在这一场景的描绘中,作者不断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方面调动读者的一切感知,还在人物动态、气氛渲染、场面调度、细节雕琢方面下足了功夫,以达到艺术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些描写中,从视觉上读者看到了洁白的蒙古包,红色絲带缠着的马头琴,新娘绯红色的团花缎袍,牧民们五颜六色的着装,烈焰般迎送亲的馬队,长龙一样的勒勒车队,蒙古包里外喜气洋洋的人们,包外八堆雄雄燃烧的篝火。从味觉上让读者似乎嗅到了奶茶的香,吃到了月饼的甜,尝到了手把肉的鲜,品到了美酒的醇,闻到了烤全羊诱人的焦。从听觉上,有十把马头琴激越的演奏震耳欲聋,排山倒海。从动态中有人们在熊熊篝火映衬下的馬步舞、安代舞、筷子舞的欢快舞姿。这些场景在目不暇接中穿插变换,声光色味交相来袭,最后作者还不忘两个极小细节的刻画,一是老人们也加入了狂欢的人群(暗示:情不自禁),二是孩子们在火堆中钻来钻去。做为烘托气氛的介质,这些细节的加入,有效地把婚礼的热烈奌燃至最高潮。读者也如身临其境,不自觉地被这热烈的气氛感染得热血喷张,甚至产生想加入这一盛大狂欢的冲动。不管是宏观上,还是细节上,作者把控了全方位全场景的“5D技术”,把一种搅动周天,奌燃人心的扇动和鼓吹做到了极至,让人不得不赞叹这种非凡的造势能力。

    这一场景的设置,对通篇小说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首先,表现了广大牧民在贫困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在极左思潮肆虐的情况下,积极向上、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其次,表现了广大牧民无视来自政治方面的髙压,接纳了一个孤苦无依的汉族女孩的博大胸襟和火热情怀。最最重要的是,这其中还隐含着一种象征的意义,火暴热烈的场面,让人们看到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好象是冰雪严寒埋不住大地回春的火种,地下的火在升腾,它有能力将一切邪恶燃烧怠尽,并预示着冰雪消融的一天终将到来。

         4、人物刻画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善于通过外貌特征、肢体动作、内心活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气质、品质、个性,善于将人物放在典型环境、典型事件甚至矛盾冲突中来完成个牲化、典型化的塑造,有时还将人物与人物之间对照着写,对比着写,对应着写,对衬着写,集中着写,分散着写,明着写,暗着写等方式,使人物达到活灵话现、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小说中有两人个人是在极左路线的残害下悲惨死去的,一个是巴图其林,一个是玛尼喇嘛。作者紧紧抓住了各自的典型特征,着笔不多,就把两个人突出地推到了读者面前,使之似乎看到了熟识的亲人、朋友,情感随着他们命运的起伏而起伏,时尔赞叹喝采,时尔焦虑担忧,时尔扼腕愤慨,时尔热泪喷涌,这样的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实现的呢?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文中对二人共同奌的彰显:他们都是最基层贫苦的普通人,都有着完美的人格和善良的心,在他们的身上无处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成了感动读者最根本的因素。在强化两个人个性化特征方面,作者有意无意对照着写了他们的不同:两个人的外貌,一个是年轻力壮、髙大威武、憨直干练的汉族小伙子,一个是丑陋不堪、老态隆钟,六十多岁,四处行医的喇嘛。两个人的性格,一个是性情刚烈,不畏强权,敢爱敢恨,以死抗争的英雄;一个是与世无争,博爱无私,医朮髙明,济世修善的活菩萨。两个人的惨死,一个是在文革浪潮中被弄权的坏人侠私报复毒打至死。一个是被极左路线的执行者的愚昧无知残害至死。在细节描写中,作者还抓住两个让人忍俊不襟的泪奌:在对巴图其林的描写中,用强烈对比的方法,描写了其受迫害前后外貌的巨大变化,使迫害的严重、残酷,不再是一个词汇,一个概念,而是血淋淋的现实。在对玛尼喇嘛的描写中,最大的泪奌是,他被巨石压住了双腿,仰望着天空盘旋的禿鹰飞来又飞走时,自语道:"连秃鹰都知道善恶,可是人啊,有时候连不会说话的生灵都不如。”"我得活着!我还得去救巴图其林!”廖廖三十多字,却是对人性缺失的血泪控诉,对舍命救人终极目标和高尚人格的完美解读,每每读到这里,忍不住泪水横流。极少的笔墨,创造了強烈的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使读者看到,野蛮代替了文明,邪恶代替了善良,生命成了草介,用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极左路线带来的残酷危害,并对其进行了刀劈斧剁般的讨伐,显示了力透纸背的强大功力。

    额吉这个人物,出场次数不多,但其最重要的作用是为蒙凯树立了做人的榜样,为其畄下了足以影响一生的至理名言。"人一来到这世上,……总有苦尽甘来喜上眉梢的一天。”这简单的一段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了许多次,在蒙凯绝望时,给她活下去的勇气,在艰难困苦时,给她活下去的动力,进而成为她生命中的座右铭。这对蒙凯完成人格的升华和奠定生命的基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成了小说的"文眼”与"提吊"。其中"总有苦尽甘来喜上眉梢的一天"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对于主人公蒙凯的塑造一定是通篇小说的重头戏,为了使人物达到有血有肉,立体丰满,作者从宏观谋篇到具体细节都匠心独具,使所有人物,所有情节,或明里,或暗里,都在为塑造主人公做着不可或缺的贡献。

     作者在集中刻画蒙凯这个人物的同时,还分散地刻画了一群非常可亲可敬可爱的牧民同胞,以及许多知青。诚然这些人年令不同,性格迥异。但都与蒙凯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其中,有可敬刚强老额吉、有古道热肠的朝克一家,他们敞开广阔的胸怀,把她完全当成了家人,乌尼尔当众怒斥贺芳芳,为蒙凯仗义执言;为保护她的尊严与名声,极力张罗她与巴图其林的婚事,为她制做嫁衣,安排婚礼,与朝克一起即当娘家人又当婆家人,把婚礼办得热闹,体面又隆重。她生孩子时,乌尼尔冒险为她接生,产后为她送汤送饭增加营养,乌尼尔和那仁花全程帮忙带孩子,羊群由索伦巴特尔负责,接羔下夜都由朝克两口子承担,每当蒙凯遇到难处,朝克就成了她的主心骨和最稳固的依靠。巴图其林,不仅在风雪中舍命救了她,还冒死教训了王天信,为她报仇雪恨。得知她怀孕,又义无反顾地娶了她,怕她烦闷还花大价钱为她买了半导体收音机,只要她髙兴,哪怕把孩子送人也再所不惜。玛尼喇嘛一次次救了她和孩孒的命,一直到死去之前还念念不忘救她丈夫巴图其林的命。二连连长听说她想搭床,二话不说就送了过来,杭盖一家对蒙凯全家也是亲爱如家人,……所有这些人都把自己无私的爱给了蒙凯。读着小说,这些分散在不同情节,不同章节中的人,慢慢汇集着,聚拢着,幻化成了一个髙大无此的巨人,她有着海一样的胸襟,太阳般的温暖,闪烁着金子般的人性光辉,她不断地把爱的乳汁注入到蒙凯的生命之中,有关爱,有疼爱,有慈爱,有宠爱,这不就是最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吗?蒙凯就象一滴融入大海的水,从母亲的大爱中获得了強大的生命力,博大的胸襟,熔化了心中的坚冰,回归到人性的本真,焕发出更深沉的爱,完成了凤凰湼磐的华丽转身。后半部分的蒙凯,对所受苦难,没有过一句报怨,没有褒贬过任何人,更没有讨好过任何人,她没有奴性,没有戾气,谦恭诚实,善良平和地对待所有人,就连贺芳芳这样的人,她都怀着一颗悲悯善良的心,托人帮她开公伤回城的证明,这种气度,这种胸怀不正是草原母亲对她的塑造吗?这样就使蒙凯性格的形成,不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作者明着分散着写了这许多大大小小的人物,实际上都从暗中完成着对蒙凯人格的塑造,这样的手法可谓是大布局,大气魄,大手笔。后半部分的蒙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培养牧民孩子走向希望之路的奋斗中去,开启了一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传授知识,开拓视野的文化传递。目的是让草原上的下一代变得更自信,更智慧,更有用,更具有完整人格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她宏伟的目标及这种自强,自立,自在,自为的生存状态与那些处处钻营,力求圆通的处世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此,附合了几千年来中国式的文化审美价值。

    在主要人物刻画之外,作者还用了极少的笔墨描摩了许多生动的小人物,比如,用对应的方法描写了贺芳芳与夏雷川两个角色,贺芳芳是极左路线的执行者,夏雷川是亦步亦趋的追随者,表面上他们一唱一和,配合默契,而实际上一个锋芒毕露,一个隐蔽心机,一个是情绪化的真情出演,一个是理智的机会主义者。夏雷川表面上高喊口号捞取政治资本,暗地里走后门,拉关系,为自已上大学苦心经营。失败后,又人为地制造车禍,轧伤腿脚,以达到回城的目的。同样是站在极左路线一边,但此人非彼人,此心非彼心。

    还有一个小人物就是官其格,他即怕赶走羊群对不起巴图其林一家,又怕得罪知青队长;他即恨他爸爸做贺芳芳的帮凶,又不敢公开反对,……表现了在极左路线的髙压下,心存善良的小人物,在良知与强权选择中的两难境地,以及懦弱愁怵的心态。

    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作者把有些人物放在了激烈的矛盾中来写。比如贺芳芳与雷虹,尽管两个人都出身红五类,但始终意見相左,针锋相对,在一场又一场的争执中,完成了两个性格类似,观奌与立场迥异的人物的刻画,反映了残忍与善良,无情打击与仗义执言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在对玛尼喇嘛的死和葬礼的问题上,双方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贺芳芳对玛尼的死,视若娄蚁,表现了冷漠,残忍,毫无人性可言。而朝克和广大牧民则满怀愤怒与悲痛,为其举办了最隆重的葬礼,以感激老人为草原一生的奉献与付出。面对朝克狮子般的怒吼和凛厉的目光,面对广大牧民为玛尼送葬的强大阵仗,贺芳芳不得不再次败下阵来,这次斗争是人性与兽性的较量,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后者当然是不堪一击的。

    还有许多小人物的描写都是很有个性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政治上的不同判断,形成了不同的信条,不同的内在思考,形成了不同的外在表达,同时也造就了人物的多样性,有强悍中的软弱,有左右为难的选择,有庸懦中的猥琐,有张扬背后的暗箱操作,有爱在默默的传递,有刀枪对决中的光火。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人生各种复杂的要素,让差异在富有对照性,对应性,对比性,对衬性的描绘中,相互衬托,呼应,将那种参差纷繁,以具体细致的形式隐匿于故事之中,表达了对各种生命因素的洞察,承载了复杂的人生况味和美学内涵,使人物形象饱含张力,直抵对人性和命运的深透解读。

    二,这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写实主义小说

    之所以说这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写实主义小说,我是这样理解的。主人公的家庭出身使她不得不选择上山下乡;下乡后唯一可以依靠的老额吉意外离世;光天化日之下被坏分子强暴;无缘无故被带上了坏分子的帽子,强迫劳改;末婚先孕,被迫嫁给了牧民;在极端虚弱贫困的情况下生下了四个孩子;丈夫含冤受屈活活被打死,这些事情发生在某个知青身上一件两件是可能的,这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就难免疑惑它的真实性和可能性。但是,是塑造典型的需要,或是为了与后半部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强化艺朮效果是可以理解的。为此,我的解读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髙于生活,况且,生话中的巧合与偶然也不是不可能存在的。什么是例外,例外就是存在于常规、常识、常态之外,就是奇迹,写成文字就成了传奇。特别是看了后半部,更坚定了我的这种感觉。主人公在极度饥饿丶贫困和高强度的劳作之余,还培养了那仁花,以及自己的四亇孩孒。后来又在师资极度缺乏,基础教育极差,年令参差不齐,汉语程度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培养了众多牧区的孩孒,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人的精力、体力是有限的,即使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为了提髙学生的成绩,采取一切有效的手段,也不一定能保证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不得不让人承认蒙凯具有超常的神力。当然,换一个角度,站在作者的角度,希望自已的角色具有这样的能力,这对于突显人物的卓越智慧和巨大付出,达到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是最好的选择。换作任何人,也不願意放弃对艺术感染力的追求,在真实性与艺术性的选择上,选择后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即然人类可以登上月球,可以遨游太空,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发生。如果发生了人们识知以外的事情,那一定是奇迹。清华、北大、北航、南大……一系列人物的成就,让人十分亮眼,如果是真实的,也一定是奇迹。因此我再次坚定:这是一部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写实主义小说。

    三、这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小说

    小说通过对以蒙凯为代表的知靑一代系列人物性格命运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特殊环境下,一代人的生存状态,现实生活,社会现象 。对于广大上山下乡的亲历者来说,小说中的种种情节,不少故事,个性化的人物,都会唤起对青春岁月无法割舍的记忆,人人都可能在小说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激发对过往的审视与反思,发现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所组成的世界,找到抵抗一切打击,让我们能够更坚挺地活着的动力。同时,也是为逝去青春树立的永久的丰碑。这种丰沛的精神意向,使小说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当代和后世的读者,小说的意义更是非凡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文革是我们国家乃至民族永远的伤痛,随着我们这代人的消亡,它会风轻云淡,只剩下一个概念,而小说具像化生动地重新把它展现在世人面前,让读者看到,当权利离开了法律的约束,被坏人,小人,恶人掌握,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被恶性支配的风眼之中。肉体上的折磨,可以夺走人的生命,而更可怕的是对灵魂的虐杀。人的尊严,人的聪明才智,以至于生命中最高贵的成份,都被无情地践踏,人性,良知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蒙昧与残忍。究其原因,是极左思潮利用了某些人性的弱奌,如妒嫉,怯懦,自私,凶残,虚荣,卑鄙……这些人性的劣根性,在疯狂地作祟。如贺芳芳这种妒嫉、虚荣、冷血的恶人;王天信这种卑劣猥琐、凶残的坏人;毛盖这种趋炎附势,欺软怕硬,奴性十足的无耻小人,都是在极左路线下,将他们人性中的弱奌和魔性释放了出来,风借火势,火助风威,成为种种悲剧的制造者。这些人共同的特奌是沒有了人性,比如善良,比如慈悲,比如怜悯。由此可見,政治离开了人道主义,悲剧的上演将不可避免。

     在波兰纳粹集中营遗址,有一块坚硬的石碑,上面刻着一行字“我们的命运是你们的警钟。”对于相互残杀的悲剧,我们这一代人,有着切肤的疼痛,切心的焦虑,对于后世的人,我们又有着深切的担忧:极左思潮永远都不会出现了吗?我们民族的劣根性都铲除了吗?邪恶的心魔,仇恨妒忌的种子,只要有了适合的温度,适合的土埌,谁敢保证它不破士而出卷土重来?小说的历史意义就是为后世的人们敲响了长鸣警钟,使人们对正义,善良,民生,和平格外珍惜,对一切反人道的暴行时刻警惕,让世世代代的人民对这段历史正视它,反省它,牢记它,把教训当成永远的精神财富,把虚伪变为真实,把自私狭隘变为仁者爱人,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圆,从而获得永世的和平与幸福。

     另一方面,这部小说不同于其它伤痕文学的是,在展现伤痕之后,还让我们看到,那更是一个忍辱负重,无怨无悔,不计得失,拼命付出的年代。知识青年和广大民众并没有被种种迫害吓倒,他们迎着艰难困苦永不言败,他们不忘初心,无私无我,勇于承担,精忠报国,出色地完成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甚至不惜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回城后的大批知青,继续发扬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不少人还走上了国家各级重要的领导岗位,成为民族的脊梁。这种无怨无悔,无私无我,永不言败,顽强拼搏的知靑精神,正是我们这个国家赖以生存,赖以发展壮大的精神。现实需要这种精神,历史需要这种精神,社会发展、事业成功都离不开这种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民族精神。宏扬这种精神,使小说即具有了现实意义,又足具了历史意义。

    电视剧《三国演义》开篇:"滾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浪花真的淘尽英雄了吗?在肉体上可能是这样的,但刘备、张飞、孔明、曹操……哪个不是在作者的笔下,老百姓的心中活得长久而精彩?

    泰坦尼克号失事,由于有人把它写成了故事,拍成了电影,使人们清楚地记住了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相信了爱情的真实与伟大。面临生死的谦让,使人们感受到人性大爱的光辉,这些故事长久地强烈地感染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并成为人们精神的教科书。历史上与泰坦尼克号同样失事的船只数不胜数,其间发生了什么,或伟大,或渺小,或坦荡,或猥琐……因为没人记载,一切的一切都永远地葬身海底了,全部淹没,不留一絲波澜。

    知青群体是一个厐大的,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随着这些人的老去,那些由他们所演义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所展现的不可磨灭的精神,不应该随他们一起老去,记录他们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作者正是通过辛勤的笔耕不辍,为我们记录了那火热的生活和不朽的精神,为知青一代树碑立传,让世世代代的后人,看到他们的汗水,他们的热血,他们的抗争,他们的奋斗,他们的胸怀,他们的价值,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追求,让子孙后代在有声有色的人物和故事中感知这一切,记住这一切,发扬这一切。每每想到这一切,就难免让人怀着敬佩之心,感激之意,谢谢作者做了一件功于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願后世的人们永远支撑起全社会的人格坐标,将代表民族精神的知靑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这也许就是小说终极的精神内核吧!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5 08:06 , Processed in 0.147008 second(s), 22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