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天苍苍野茫茫》第五十三章一

2022-6-19 07:47| 发布者: 韩凤华| 查看: 129| 评论: 0|原作者: 韩凤华

摘要: 第五十三章  丰 厚 的 回 报 一 今年,对蒙凯来说是一个颇获丰收的年头。这一年十六岁的清华公费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到那里攻读国际金融专业,不日即将启程;索伦巴特尔从海军学院毕业重回战舰,成了一名见习大 ...
                                  第五十三章  丰 厚 的 回 报
                                             一
    今年,对蒙凯来说是一个颇获丰收的年头。这一年十六岁的清华公费考取了美国哈佛大学,到那里攻读国际金融专业,不日即将启程;索伦巴特尔从海军学院毕业重回战舰,成了一名见习大副;朝洛蒙考取了农牧大学的研究生,开始了胚胎学的更深研究;她从罕乌拉带出来的四十二名学生已经初中毕业,有考入盟旗两级高中的,有考入中专的,总之,都离开了额仁戈毕走出了草原,去到更远的地方学习深造;那先期送入中学的六个学生,除了沙格达尔回乡接了蒙凯的班,其余五人听从老师的建议考取了不同的师范院校,决心毕业后和他们的老师一起改变家乡落后的教育状况;而她的三个儿子也于去年夏天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蒙凯二十年的艰辛努力没有白费,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清华这次考取公费留学,主要取决于她四年中不懈的努力。这个十三岁的小大学生一进校就成了众人瞩目的对象,小清华以她的绝顶聪明和努力付出不断拔得头筹。四年里她一路领先,摘得了这一届的桂冠,被选为公派留学生。
    清华能有这次出国留学的机会,还来自于一个偶然的机遇。一天清华去逛王府井书店,在经济类图书专柜前看到一位外国老太太正比比画画和服务员说着什么。看那样子,两个人都很着急,她便走了过去。原来这位老太太是在询问为什么书架上没有用英文出版的书籍,她想买几本中国金融理论研究方面的书。服务员不懂英语,正两眼迷茫不知所措时,清华走了过来。清华那漂亮的容貌和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立刻吸引了老太太,她不再急着问询书的事,而是和清华聊了起来。原来这位老太太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经济学家巴顿·黛安娜,此次是随一个美国学术考察团到北京进行学术交流的。老专家也马上知道这位清纯靓丽的少女是中国最有名望的清华大学学生。两个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忘年交。
    在以后的几天里,清华就成了戴安娜的翻译和导游。她陪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游北海,逛故宫,踏香山,观颐和园,还钻了不少北京有名的小胡同,进了不少具有传统特色的四合院。黛安娜有清华的陪伴,比她的同行饱了不少眼福。清华渊博的知识和极富魅力的讲解让这个美国老太太第一次了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厚重历史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不虚此行。
    黛安娜到清华大学访问时,满含感激之情向学校介绍了清华陪她游览北京的情景,高度赞扬了这位女学生的才华和她的品格。她感慨地说:“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已经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这在西方国家也是极罕见的,她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令人赞叹,我真诚地希望她考取我的研究生,到美国的哈佛来读书。”
    清华大学欣然接受了戴安娜的邀请,清华成为恢复高考以来年龄最小的留美学生。
    索伦巴特尔这个从小在大草原成长的蒙古族小伙子,参军却来到东海舰队。他从小梦想当一名骑兵,像骑兵英雄阿迪亚那样驰骋于北国的疆场。但是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水兵。初次见到大海,那种惊喜,那种神奇,让他激动兴奋得一连几天站在甲板上看不够,对大海充满了神秘的向往。那波涛汹涌的冲天海浪,那庞大无比的铁甲战舰,那细如面粉的银色沙滩,那点点白帆,那绿树掩映下的古老渔村,以及那突兀的巨大岩石,让他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努力在自己的脑海里搜寻着,终于发现大海和草原原来有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那海浪、舰船、白帆、沙滩、岩石不正是大草原上滚滚的绿浪,皑皑的白雪,星散的蒙古包,成群的白羊,五色的牛群和驰骋的骏马吗?从此他深深爱上大海,爱上了战舰。尽管上了舰艇晕船让他呕吐得死去活来,但是他挺了过来,又像在草原上驾驭骏马那样驾驭了海浪。部队领导看出这是一块可塑的好料,又是一名高中毕业生,于是选送他进了海军学院,成了一名军旅大学生。
    四年的军事院校生活,使他对海洋、舰艇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和对军队的了解有了长足的进步。实习的时候,他对舰艇有了更深的认识。那段时间他几乎没离开过战舰,对它的每一个部位都进行了仔细的了解,又结合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终于一篇《我国海军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毕业论文引起了院校领导的重视,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使他回到部队时被破格提拔为海鹰战舰的见习大副。
    朝洛蒙报考农牧大学是蒙凯的主意,蒙凯说:“朝洛蒙,当年我建议索伦巴特尔报考农牧大学,可他为了父母,也为了你,选择了参军,你就报考农牧大学吧!你的祖辈都是牧人,蒙古民族从远古走到今天,一代又一代,草原上的牧业从来没有脱离开逐水草而游牧的状况,畜牧业生产至今没什么发展。你从小在草原上长大,应该看到,近年来虽然有了牲畜改良,可那不是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你上了大学,认真在这方面钻研,争取研究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优良品种。到那时候,咱们的牧区肯定会有大的进步和发展,牧民们再不会像现在这么贫穷。”
    “蒙凯姐,我能从事畜牧业研究?”
     “能!一定能!只要你肯学习,肯钻研,就会成功。内蒙古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之一,前辈们已经有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你一定要有信心!”
   “好!蒙凯姐,我听你的。”
    就这样,朝洛蒙踏进了内蒙古农牧大学的大门。第一次离开草原踏进高等学府的朝洛蒙和他的二姐一样,对一切都感到那么新奇,最初的日子他是在激动和亢奋中度过的。而最让他痴迷的是教学实验室。他没想到父辈们在草原上一代又一代饲养的牲畜,一年又一年和他相伴的羊羔、牛犊、马驹、狗仔的繁衍生息居然还有这么大的学问。他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搂着羊羔、狗仔睡觉,看着阿妈蹲在母牛的肚子底下,麻利地挤出一桶桶鲜奶。再大些,他跟着阿爸、哥哥去放羊,学阿爸杀羊、宰牛、剥狼皮筒子,一切都那么自然。对于这些年年月月习以为常的生活劳作,他从来没多想过什么,甚至对每年的大小畜配种也没留意过。然而,当他第一次走进教学实验室,看见大大小小的玻璃器皿中浸泡的动物标本,尤其是在显微镜下看到像小蝌蚪般的细胞,他感到惊奇而又美妙。从此他一头钻进动物科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畅想、思索、钻研。尽管他学的专业是基础兽医学,但是对畜牧业的所有学科他都去涉猎。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大学四年八个假期,同学们回家度假休息和家人团聚,而朝洛蒙却把这些时间全部用来研读他喜爱的书本上,他在实验室的方寸天地里给老师当助手,完成科研项目,到种畜场观察育种的牲畜。为了观察研究种公马的生活习性,他甚至在棚圈的房梁上铺上自己的皮德勒,用绳子把自己拴在房梁上,就在那上面睡觉。
    当学院开展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研究时,他作为仅有的学生代表参与了这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紧接着在导师的指引下,又进入了胚胎生物工程与动物繁殖的研究领域。这是研究和发展新的动物繁殖技术,扩大优良种群,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牲畜繁殖能力的重要途径。朝洛蒙如醉如痴,遨游在畜牧业尖端科学的海洋里,沉浸在科学研究的无比快乐之中。他坚信,不久的将来,他会把这些尖端科技应用到畜牧养殖和生态保护的实践中,并且长期进行这种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和推广。
    蒙凯的三个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名牌大学,不仅使北海中学一夜之间出了名,而且一时间成了京城的佳话,连出门遛鸟的老头,菜摊买菜的老太太都在议论这件事。林清漪同院的黄大爷更是无比骄傲,老爷子像是自家出了喜事那般高兴。有一天一帮遛鸟的老头又聚在一起,一个说:“听说了吗?一家仨小子齐刷刷都考上了名牌大学。”
    又一个说:“电视里说这仨小子才十五岁,三胞胎。”
    “哎呀,怎么神童都出在他们一家?”
    一直竖着耳朵听别人议论的黄大爷此刻一脸的自豪,摸了摸下巴,扫了大伙儿一眼说:“不知道吧,人家那女儿十二岁就上了清华大学!”
    “啊!十二岁!黄老爷子,你怎么知道的?”
    “我跟他们家住一个院儿。”
    “嘿!感情知情者原来在这儿呢!快说说!”老头们马上凑过来催促着。
    黄大爷就像说评书那般打开了话匣子:“这仨小子的姥爷、姥姥都是咱们国家有名的大科学家。”
    “怪不得!龙生龙,凤生凤啊!”
    黄大爷接着说:“新中国成立初两个人从美国回来,就住了我们院那三间堂堂正正的大北房,瞧人家那派头!一看就是干大事的。见中央领导就跟见平常人一样,年年国庆节都上天安门!毛主席还请他们吃过饭!”
    “啧!啧!真是了得!”
    “可惜啊!老蒙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发配到新疆,一走就是二十年。前两年才平反回了北京。”
    又一个老头迫不及待地问:“这位科学家是研究什么的?”
    “不知道,一直挺保密的。从新疆回来不久又当了大官,待了没几天又去了大西北,一直很少回来。”
    “怕不是搞卫星的吧!”
    “别打岔,让黄老爷子继续往下说。”老头们越来越感兴趣。
    “孩子的姥姥也是科学家。我们住了这么多年街坊也不知道人家是干什么的。‘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被关起来了,后来听说去了五七干校,一去就是十几年。他们就一个女儿,长得跟电影演员那么俊,学习又好,就因为她爸爸是右派,高中毕了业没让考大学,‘文革’前就去了内蒙插队。”
    “这么说这四个神童就是她的孩子。”
    “没错!这闺女一去又是近二十年,从没回过北京。听说在内蒙找了个蒙古族对象。”
    “人都说异族通婚后代聪明。”
    “别总打岔,让黄老爷子往下说!”
    黄大爷接着说:“牧区没有学校,这四个孩子打小由他们的妈妈教授功课,十来岁就学完了高中的功课。头几年姥爷平了反,把这几个孩子接回北京,到学校一考就都上了高中,要不怎么这么小就都早早念了大学呢!”
    “真是!人家怎么一代比一代聪明!”
    “老黄,你和他们家住一个院,您的儿孙就没受点影响?”
    “咱家呐,祖坟上没长那棵蒿子!”
    话越传越离奇,有的说这仨小子的妈有特异功能,三个儿子也都继承了妈妈的功能,能耳朵辨字,能隔墙看人。还有的说这三孩子是千里眼顺风耳,头一个月就窥视到了考试卷子。
    不管怎么传,三个孩子上名牌大学,并且又都成了学校里的佼佼者成了不争的事实。
    公社中学放了假,蒙凯终于回到阔别近二十年的北京城,五年来第一次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沿着当年她走进大草原的那条路,从罕乌拉到公社,到旗里,到盟里,到内地。一路行来,草原、山川、河流、城市在汽车的疾驰中从眼前一一掠过,她心中感慨万千。二十年了,草原变了,城市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变了,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北京城变成了啥模样?记忆中的四合院那么温馨,那么和睦,也变了吗?爸爸妈妈呢?满目沧桑中变得更老了!孩子们呢?都长高长大了。也许都超过了我。
    要不是清华出国,母亲几次三番又是信又是电报的催促,她还是舍不得假期那点时间。每个假期她仍然回到罕乌拉和朝克大叔乌尼儿大婶住在一起,还像从前那样拉水、背粪、挤奶、下夜,帮助沙格达尔准备教案,梳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同时帮助沙格达尔同步学完了高中的课程。
    小弟已经上了五年级,一直就住在朝克大叔家。他的妈妈方倩已经一年多没来过信,蒙凯不知道是为什么,这次回北京无论如何得找找她。
    柏油路的畅通让她第三天就看到了久违了的北京城。下了火车,蒙凯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那么陌生,甚至连方向都分不清。清华姐弟四个早早就等在站台上。四个孩子跑着迎上来,蒙凯几乎不敢相认眼前的两双儿女,清华的个头已经超过了她,十六岁的花季,青春靓丽,亭亭玉立,那份妩媚,那份典雅,那份端庄,那种高处不胜寒的气质让她看了都觉得心醉。三个儿子已经长得像他们阿爸那样高大伟岸,更比阿爸多了几分英俊潇洒和文质彬彬。
    “妈妈!妈妈!”
    孩子们同时喊着朝妈妈跑来。蒙凯兴奋,宽慰,激动,幸福,十几年不堪回首的艰辛终于成为过去。清华看出妈妈过于激动,怕她太过兴奋就说:“妈妈,咱们快走吧,外婆在家里已经等急了!”北航拿起提包,几个人簇拥着妈妈离开了车站。
    走进胡同口,老远就看见妈妈等在院门口。
    “外婆,妈妈回来了!”
    蒙凯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妈妈面前,一把抱住母亲,声音颤抖喊了声妈妈就再也抑制不住眼泪。
    “小凯,你终于回来了!”
    蒙凯抬起头细看母亲,十八年前自己离家出走内蒙古时的情景犹如昨天一般浮现在眼前。她热泪盈眶,“妈妈,还记得我走时的情景吗?”
    “记得,永远记得!你回头看了妈妈一眼就一直朝前走去。那一刻妈妈多希望你再回头看一眼,这一眼妈妈一直等了十八年啊!”林清漪已经泣不成声。
    “外婆,妈妈,先进屋吧!”清华姐弟拥着母女俩进了小院。
    四合院没什么变化,那两棵小石榴树已经高过了房顶许多,遮天蔽日,上面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石榴,给小院增添了不少喜庆。自家的屋子也没什么变化,只是多了一些家具,她原先住的房间增加了一大一小两张床,这显然是哥仨的卧室。客厅里增加了冰箱、电视和电风扇,书柜搬到了妈妈的卧室。妈妈的卧室也增加了一张单人床,不用说是给清华预备的。三间房十分拥挤,被床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但却收拾得干净整洁一尘不染。
    晚间来了不少街坊邻居,大家都来看望蒙凯,都想看看这个十八年没回过家,在内蒙古大草原生活的姑娘如今变成了啥模样。邻居们不敢相信,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位中年妇女竟是十八年前那个人见人爱的美少女!时过境迁,美丽绝伦的姑娘已经饱经沧桑,过于寒酸的穿戴使她显得十分土气;她的容貌要比她的实际年龄整整老出十多岁,原先那黑亮亮的长辫子剪成了齐耳短发,夹杂了不少白发,眼角一道道细细的皱纹镌刻着她十八年的磨难和坎坷,白里透黄的脸色诉说出她生活的艰辛,原先细嫩白皙的一双小手变得粗糙而枯瘦,只有那双黑亮亮的大眼睛依然闪烁出坚毅沉着,给人以信心和勇气。
    黄大妈不由得流下辛酸的眼泪,“闺女,这些年你一个人在内蒙受了多少苦啊!”
    “大妈,都过去了,现在不是挺好的吗?”
    “是!是!可是大妈再也找不着你原先的模样,心里难受!”说着又抹起眼泪。
    “大妈,人都有老的时候!”
    “不!闺女,大妈记得你今年才三十七,还不到老的时候呀!”
    清华端给黄姥姥一杯水说:“黄姥姥,我外公明天也回来,我们全家终于团聚了!”
    林清漪在一旁抹去眼泪说:“黄姥姥,今天是大喜的日子,我们大家都该高兴才是。”
    “高兴!高兴!我们大伙儿都替你们高兴!”
    转天是蒙书勋回家大团聚的日子。蒙凯换上了妈妈和清华早已为她准备好的衣服,她穿了一身时下最流行的深蓝色衣裤,上身是大翻尖领的半截袖外衣,下身的裤子是小喇叭口,脚上穿着妈妈为她新买的半跟黑色皮鞋,理了个很时尚的职业女性的波浪式短发。这是清华专门为妈妈设计的,她说大学里的女教师都梳这种发型。这么一打扮蒙凯顿时年轻了许多,漂亮了许多,也精神了许多。走出小院的时候,黄大妈拍着手出了家门:“闺女,大妈今儿又找回了你原来的影子!真是人配衣服马配鞍,啧啧!还是那么俊!”
    蒙凯要带着儿女们到车站接爸爸去,清华说:“妈妈,你坐了好几天车,还是在家休息陪着外婆吧,我们几个去接外公。”
    “那不成!我必须去!咱们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给你们外公一个惊喜!”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0 20:36 , Processed in 0.174010 second(s), 22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