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跨越四十六年的重逢(南师附小)

2021-12-14 08:26| 发布者: 韩凤华| 查看: 245| 评论: 0|原作者: 黑色真实

摘要:   分手时我们只有十岁,还是南师附小三年级的小学生。   那年他因父亲被打成了“走资派”,全家下放,远离了南昌;我也因父亲的工作变动而远离了从小生长的省城。   十岁的孩子也不知道互留通信地址,因此四 ...
  分手时我们只有十岁,还是南师附小三年级的小学生。
  那年他因父亲被打成了“走资派”,全家下放,远离了南昌;我也因父亲的工作变动而远离了从小生长的省城。
  十岁的孩子也不知道互留通信地址,因此四十六年来天各一方,音讯全无,他不知道我去了哪里,我也不知道他流落何方。
  四十六年,将近半个世纪,按理说,无情的时光流水,足以将彼此从对方的记忆中冲淡乃至消逝,这辈子若还能再相逢,除非发生奇迹。
  可奇迹偏偏就发生了。
  前些天在写《严洲不在水中央》时,意识流式的行文走笔,顺手写到了当年南师附小的一件往事,提到了他的名字,还有另两位同学。收笔后,突然想:不知他们如今都在哪里?这篇文字发到网上,要是恰巧被他们看到,那该多好。再一想,既然我能在网上留下这些信息,说不定他们也会在网上留下什么蛛丝马迹?于是立刻求助于度娘。
  先输入“刘星宁”和“曹刚”,度娘都给我了一长串结果,结果却没有结果。
  再输入他的名字,度娘也给了我一长串结果,结果全是他一人的信息,其中有他的新浪博客网址,赶紧点进去,一看,出生年月,所在地区和单位,全都吻合。我欣喜万分,来不及多看他的文章,赶紧在他博客上留言:
  “郑子苏子淮,n(你)到哪里来”……您若还记得这首小时候我们为你编的童谣,且恰好又是南师附小出来的,那就说明我找到了分别四十多年的小学同学。
  若不记得了,请原谅我的冒昧。问好郑老师。
  第二天,再访问他的博客,看到了他的回复:
  童谣我不记得了,但确实在南师附小读过书,班主任姓姚。
  看来我们是小学同学。能告诉我你的大名吗?我们班还有谁的消息,望告。谢谢!祝春安!
  我立刻回复:
  对,姚老师,女的。呵呵,我终于找到你了,苏淮兄!我那时叫刘坚韧,后转学到外地,文革初期改了名,好像就是因为姚老师的北方口音,把我的“韧”读成“印”,你们说听起来像女同学的名字“刘坚英”,老取笑我,我才改的。
  当时他正好也在线,立刻在秋秋上加为好友。他说:
  是不是我们曾经叫你“油煎”?我记得小时候你比较胖?
  我说是的,想不到他居然也记得我。
  我们又谈起其他同学,曹刚我们都记得,但刘星宁他不记得了,而他说的廖春林我也不记得了。看来不是所有的小学同学都能在别人的记忆中保留四十多年的。
  我们几乎同时在秋秋上打出了自己的手机号,我立刻拨通了他的手机,兴奋而又感慨地聊起当年的一些往事,互相补充完善着在南师附小的那段记忆。
  他说周末会到景德镇来办事,我说来了一定打我电话,咱们好好聚一下。
  昨天下午,我们终于见面了。促膝畅叙,往事如潮而涌。南师附小进门右边的那排教室;甬道上方的葡萄架;一年级时的复式教育实验班;训练苏淮当守门员的体育老师;以及坐在脚踏风琴前,穿一袭长裙留一头卷发,美丽得让我不好意思看她而她却偏偏老是要求我们看着她眼睛跟她学唱歌的音乐老师……
  当然,记忆最深的还是我们的班主任姚老师。姚老师当年还是一位刚从南昌师范毕业的年轻女教师,工作认真负责,苏淮说她几乎每周都到他们家做家访。我也记得她来过我们家。
  在谈起姚老师的那一刻,我脑海里又出现了当年的一幕:我低头站在教室前的一棵常青树下,戴一副眼镜的她倒背着双手,微微弯下腰跟我轻言细语地谈话,她那清新的口气和鼻息轻拂我的小脸,我觉得很好闻。后来我长大了,有天学到一个成语“吐气如兰”,立刻联想到那天的她。
  文革开始后,她也加入了红卫兵大串联的队伍,到首都北京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还跟毛主席他老人家握过手。我们还记得她回校后,在全校大会上作报告,详细地讲述了她跟成千上万的红卫兵小将在天安门前的种种细节,为了防止眼镜被挤掉,她用一根橡皮筋绑住眼镜脚,箍在后脑勺上。当我们听说她跟毛主席握过手时,全场都欢呼起来,不知谁带的头,大家纷纷挤向她,要握一握她那被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握过的手!
  苏淮说记得她当时向我们班的同学摆手示意,叫我们不要挤,说等她回班里后她会跟我们每个人都握一次手的。
  姚老师的全名我不记得,苏淮说他记得是叫姚英,但有一次他回南师附小查问,学校的档案资料中却没有姚英,只有一个姚颖,但年龄又不对。
  后来我们还谈起分手后各自的经历,以及现在的情况,发现竟然有不少方面非常相似。我们不仅同年,而且同月,苏淮只比我小八天。我七九年高考成绩是312分,苏淮居然也是,但因为荒唐的政审原因,本科分数线上的他,被划到了师专。
  晚宴上喝酒时,我们为此碰了好多次杯。命运让我们分开了四十六年,但却又安排我们选择了相同的职业、相同的专业。我不知当年我们那个班的同学中,还会不会有第三个中文教授。
  也许像苏淮说的那样,因为我们俩都提前离开了那个班,好像两只离群孤雁,所以记忆反倒更深刻更牢固。而一直在南师附小呆到毕业的他们,后来发生的故事一定很多很多,假如他们记忆的内存不足,很可能早已把我们俩删除了。
  因此,在阔别四十六年后再度相逢时,我和苏淮彼此还在对方的记忆内存中保留着,实在难得。我们完全有理由感谢上苍的恩赐,让我们实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愿望。
  而能不能找到当年南师附小的其他同学,其实更是一个奢望。
  但是,我还是想试试,
也许,奇迹会再度发生?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6 17:49 , Processed in 0.139008 second(s), 22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