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兵团走出来的文艺战士(上)

2021-2-28 20:42| 发布者: 开心| 查看: 217| 评论: 0|原作者: 戈壁风骨

摘要: 兵团走出来的文艺战士工程团文艺宣传队 许秀林   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大潮中,我踏上了屯垦戍边的征程,去到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农建十一师工程团。在那里,我连一锹土也没挖过, ...
兵团走出来的文艺战士
工程团文艺宣传队   许秀林
  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大潮中,我踏上了屯垦戍边的征程,去到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农建十一师工程团。在那里,我连一锹土也没挖过,一天农工也没当过,便被留在了工程团文艺宣传队。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文艺生涯,后来还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但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兵团走出来的文艺战士。
   1965年5月,在从天津到甘肃历时5天的旅途中,为活跃车厢文艺生活,缓解大家旅途疲劳,我几乎每天都在演出。说相声、唱快板,一节一节车厢进行表演。天津快板《三打白骨精》就是那时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到达玉门镇后,新兵连驻扎在东营房。工程团宣传队为新兵举行欢迎晚会,新兵连也组织了一台汇报节目。由于从登上火车开始,我的艺术特长便得到了充分展示,也有幸参加了演出。新兵连学习还没有结束,就把我直接调到了团宣传队。
我是1962年在天津拜相声前辈赵佩茹为师的。赵佩茹前辈的授艺之恩是我艺术发展的起点和根本,少年学艺奠定了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兵团演出的实践和历练,使我深深植根于兵团这块沃土之中,不断汲取营养,发掘艺术潜能,开拓出艺术人生的新天地。
我从工程团宣传队到师宣传队,从师宣传队到兵团宣传队,9年之后离开兵团调到兰州军区文工团,文艺战士的身份和本色始终没有变。
兵团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年轻人更需要文化娱乐生活,而那时的兵团条件艰苦,文化资源匮乏。我们宣传队人员精干、节目精悍、机动灵活、活动地域广泛,能够及时创作出战士喜闻乐见的节目,为火热的军垦生活鼓与呼,给广大军垦战士带来欢乐,我们也从中获得了满足与成功。
我虽然没在连队待过,但团宣传队的性质是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创作、排练、演出。因此,始终周而复始地在劳动、演出,演出、劳动中度过。平田整地、打埂子、割麦子、修水渠、盖房子、扛麻包、挖矿、打铁,什么活儿都干过。虽然风吹日晒比战士们少,但是训练演出的苦头没有少吃,我们始终是一名军垦战士。
不管严寒酷暑,一声令下要下连队巡回演出,带上行李,装上乐器服装道具,坐上大卡车,就到了连队。不分条件好坏,礼堂剧院、工地厂房、麦场粮仓、羊圈牛棚、病室伙房,田间地头、宿舍炕上,我们都演过。无论人多人少,多则数百上千观众,少则一人两人,每次演出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工程团流动分散,连队分布在东到甘南岷县腊子口,西到阿尔金山石棉矿,遍布绵延2000里的河西走廊。长途跋涉缺吃少喝是常有的事,我们都能乐观面对,乐此不疲。
我擅长的相声快板表演形式简单,三尺之地即可展现各式各样的世相人情。为了减轻连队的接待负担,下连队时不管什么天气都得演,演完就走。戈壁滩的冬天寒风刺骨,演忆苦思甜节目时光着脚穿着单裤单褂,还未开口已冻得浑身哆嗦。有时露天演出太冷,就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宿舍转着演些说唱小节目,通铺炕上就成了舞台。羊圈矮墙能避风,就在羊圈演出,战友们坐小板凳围在矮墙周围观看。只要是战友们没看过的节目,我们张嘴就说,打起竹板就唱。战友们总是以哄然的笑声、热烈的掌声等鼓励、支持和宽容的方式配合着我们,鼓舞我们的热情。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我们的艺术一天天走向成熟。没有当年兵团战友的欣赏关注,不断激发我们的创作热情和演出欲望,我们的那点儿文艺细胞早就成了无源之水,干枯萎缩了。在兵团的一次次演出,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使我得到了真实的艺术感受,出真知、长本事,为我后来成为部队文工团专业演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练功的艰辛鲜为人知。“文革”时期,相声和快板曾有一度被说成“叫花子”文艺,不能用以表现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我所从事的这门艺术失业了。毛泽东关于“样板戏要普及,要提高”的指示发表后,一场普及样板戏的热潮在全国掀起。演样板戏我能干什么呢?演唱没嗓子,只能练武的。那时我已经21岁了,胳膊腿儿都硬了,练功就得加倍付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压腿、踢腿、耗山膀、拿顶、抢背、跑圆场、打飞脚、砸腱子、溜虎跳、拧旋子,样板戏需要的技能都要练。翻跟头属于高难度动作,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掌握技巧要领,我壮着胆子硬来,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多次在练功时摔伤。好朋友庞兆雄帮我抄跟头,我把人家鼻梁骨踢伤了。练功虽然艰辛,然而很有起色,当时单蛮子、桌子上下台蛮、小翻儿、倒吃虎、抢背、出场、拉拉提等跟头都能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演出时我担任《红灯记》中磨刀人角色,除垛子蛮子没练成改拉拉提外,开打的其他规定动作都能完成。由原师京剧团老师辅导,每天都要进行戏曲形体训练,这对于我后来从事的表演大有裨益。
艺不压身,艺术是相互渗透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宣传队学习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要求每个演员掌握一件乐器。我选择了二胡,从空弦、音节、练习曲到独奏曲,练得非常刻苦,积极参加乐队简单的曲目伴奏。为渲染舞台气氛,演出中打击乐的使用率很高,我也认真练习,细心揣摩,逐步掌握了众多的打击乐器,能按基本要求参加演出。在失去快板相声表演的那段日子里,演得最多的是话剧。我便学习刻画人物,掌握性格特征,体验不同人物感情性格的语言技巧和表情神态。西北是多民族地区,我有机会便学跳民族舞并参加演出。这些多门类的历练,无论对后来从事表演,适应新的环境和从事艺术管理,都能触类旁通,获得极大帮助。在相声艺术表演中,多次获得全军文艺汇演表演奖。参加兰州军区文工团高原文化工作队时,对队员的业务要求恰恰也是一专多能。正因为有了在兵团宣传队的准备,才使我在高原文化工作队如鱼得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得到领导的肯定。后来转业到天津市文化局艺术处,分管艺术生产,面对戏曲、话剧、歌舞、曲艺、杂技等多门类艺术,我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不断提高理解和执行能力,做出新的成绩。


                            《走出祁连》知青网页-1.jpg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0 09:09 , Processed in 0.144008 second(s), 2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