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机会 兔子念经

2014-6-12 20:20|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1002| 评论: 0|原作者: 兔子念经

摘要: 作者在文中用历史事件说明机会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机会来临时,能抓住是一种结果,抓不住则是另外一种结果。当然,能否抓住机会也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 ... ...
                                          机会          兔子念经/文
       机会,能抓住它的人不多,因为没多少人能达到“睿智”的高度。
       项羽是亡秦的大帅,韩信投奔他时,他想也没想这个钻过裤裆的人会给他带来机会。同样,亡秦的次大帅刘邦,起初也没拿正眼看一下韩信,幸亏睿智的萧何知道什么是机不可失,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连夜骑马追回了韩信,使相当于现在派出所所长的刘亭长建立了四百年的家天下。
       共产党自与国民党交恶后,前十年的局面一直是国强共弱。可在张学良逆蒋之时,睿智的毛泽东抓住了这个机会,用不杀蒋换合作。接下来,他利用八年抗战的时间,把自己发展得兵强马壮,但总体实力仍不如蒋。
很快,第二次机会又被毛泽东抓住了:即锦州战役。此役得胜后,往下的局面就势如破竹了,建立了直至现在的共产党天下。
       由上可见,机会往往是稍纵即逝的东西,来了,你抓得住,是一个结果;抓不住,就是另一个结果。
而能不能抓住机会,是有条件的。比如说,全国高三的学生每年都有一次考大学的机会,可偏偏这个孩子平时不努力,或努力,高考那几天偏偏又得病了---- 这两个条件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可孩子不具备,那机会自然就没有了。
       日本人用不长的时间就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的命运当时有两种看法,一是我们还可以速胜;二是中国要速亡。当时才四十多岁的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对两种看法他都持否定看法。他认为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会速亡,要等五大条件的具备,中国才能胜利。当时,就是国民党那边的人,读了这本书,也不得不承认毛泽东的分析是透彻的,在理的。后来,也就是因为具备了这五大条件,日本战败了。
       不讲前提,不讲条件,认为机会到处都是,随时会来的,是唯机会论,这样去干的,是机会主义者。大家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大地上刮起的那场经商热潮吧?那几年几乎人人言商,因为大家对“商机无限”这句话深信不疑嘛。可是后来怎么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商机”这东西是有条件的,而这些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具备的,就赚到了钱。不具备的,不是越混越穷,就是瞎忙活了那么几年,啥也没捞到。
有些机会不处在常态中,并不是说所有的机会都不处在常态中。比如说,读书的机会、学习的机会、观察事物的机会、上网的机会、玩微信的机会等等,都处在常态中。有一份资料说,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是以色列人,其次是匈牙利人。说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年读64本书,那就是说一个月要读近6本书。如果这个统计是可靠的,那我就要汗颜了。因为我也算是手不释卷的人了,要达到这个读书量也够呛!所以,就是常态中的机会,你不努力去抓,也会丢掉许多。
       处在常态中的机会,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也有一些说不上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读书、学习,练书法,锻炼身体,帮助别人,孝敬父母等等,肯定是积极的。
       而利用一切机会去搓麻、喝酒、上歌厅、泡妞、玩电游、上网打嘴仗,那就肯定处在消极的状态中了。
       我有几个学生兴趣爱好特别广泛,除了在我这里学习书法,还参加歌咏活动、驴游活动、票友活动、茶友活动、佛事活动等等,人家就好这口,参加这些活动能给他带来愉悦、乐呵等健康的情绪,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可是,书艺就提高不快,作为他的老师,我就有点为他着急了,我会说他:“你要再多拿出点时间来练习,要比现在这个样子强多了!”
       如上所讲,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常态和短态的机会,在这些机会中,有那么几次属于影响我们一生的重大的机会。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平均下来,每个人一生能碰到七次影响自己命运的大机会,最初的那个机会,会因为太年轻而抓不住,最后的那个机会,因为太老,抓到了也没有什么意义。而中间的那五次机会,有两次机会,因为你看不清楚,或犹豫不决,往往与你擦肩而过。因此,只有三次机会,你是看得清楚,也抓得到的。
毋庸置疑的是,全国1700万知青都在文革开始后二年,失去了继续在校读书的机会,而得到了一个上山下乡的机会。
      用牺牲1700万青少年上学的机会为代价,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什么事情比培养出一代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更重要?回答是反修防修,打倒一个名叫刘少奇的中国赫鲁晓夫,不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防止劳动人民再受阶级苦,再遭二茬罪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看来,牺牲1700万青少年上学的机会,一定会有一个使中国更加富足、更加强大的理由或是机会! ---- 恐怕,当时上山下乡的这1700万青少年中的大多数,都是这样想的。
正当这1700万“知识青年”在中国最苦最累的农村牧区踏踏实实地接受贫下中农牧“再教育”的第三年,坚决支持伟大领袖干掉“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的那个伟大领袖“最亲密的战友”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接班人又跟伟大领袖翻了脸,而且离他而去,摔死了。
      怎么回事?被1700万知识青年愿拿青春热血执行其每句话的伟大领袖竟然会用“身边的一个定时炸弹”去炸掉前面的一个“定时炸弹”,然后这个被指定为是他接班人的“定时炸弹”又“自我爆炸”了?!
      他老人家身边怎么尽是“定时炸弹”? 
      这1700万,不是一个小数字,再加300万,就是台湾的人口数字,几个欧洲小国加起来,才能达到这个数字。实际上,这1700万仅仅是1968到1969年两年上山下乡的青少年,还没算上从1970年到1976年宣布文革结束期间,上山下乡的青少年数字。如果把这两个数字都加上,也就是把十年上山下乡的青少年数字加在一起,“知识青年”这个概念在数量上的外延,就更可观了。
      我们现在还是回到68、69年那1700万上山下乡的青少年有什么机会的问题上来吧。当时,能主宰他们命运的人,给了他们这样两个机会:一个是号召他们起来造反,把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搞起来的机会;另一个就是号召他们轰轰烈烈地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牧“再教育”的机会。
      说老实话,这1700万青少年就像解放军战士一样,对两个号召都义无返顾地响应了,想错过,也错过不了有关他们一生命运的这两次机会。

(待续)
6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9 05:52 , Processed in 0.106006 second(s), 16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