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挖红薯 □张翟西滨

2020-2-11 15:38| 发布者: 安宁檬| 查看: 249| 评论: 0|原作者: 张翟西滨

摘要: 挖红薯□张翟西滨 “红薯是插种作物/我赞美它的藤蔓/有断头再生的顽强生命力/一根长藤剪成无数节/插进泥土的心窝就会成活/藤蔓握住了泥土的暖意/就会成长结果/秋收时节/用锄头挖一藤蔓/就有一个或几个红薯/它们提 ...
挖红薯
□张翟西滨
红薯图.jpg
       “红薯是插种作物/我赞美它的藤蔓/有断头再生的顽强生命力/一根长藤剪成无数节/插进泥土的心窝就会成活/藤蔓握住了泥土的暖意/就会成长结果/秋收时节/用锄头挖一藤蔓/就有一个或几个红薯/它们提倡多子多福/不在计划生育之内/它们和平相处/没有战争/红薯的一生/是一种没有歧视的生活过程/一种乡村的朴素情感/每次挖红薯/我都有久违的感动漫过全身。”
       这首从网上拜读到的有关“红薯”诗作,勾起了我对当年挖红薯的记忆——
       红薯,有多种称谓,有人叫它红苕、番薯,也有人称它山芋或地瓜,我太熟悉它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里居民凭粮本供应,且细杂粮搭配(60%细粮、40%杂粮,偶尔粮站也会按杂细粮各半供应。),清楚记得,我每月定量供应27.5斤;家中缺粮的日子,红薯自然不可或缺,一日三餐,就要靠它接济日子,或煮或蒸或烧或炒(菜),是其主要做法,但是吃多了胃酸发胀,吃久了会膩口,母亲就会变换吃法,煮熟了切成条状油炸;或当土豆炒菜吃;或放在太阳下曝晒,做成薯干,饿了可随意拿几片来干嚼慢咽。听老农讲,当年黄土地里长出的红薯,含水分重,稍软,是没牙老人品尝的佳品。渭河滩沙土中长出的红薯,水分少,吃进口中,干噎嗓子,满口淀粉,犹如炒熟的板栗同样滋味。凡人皆有不同口味,我喜欢吃沙土中长出的红薯,干绵充饥。红薯芯有白色、粉红之分,遇到粉红芯,像吃梨和苹果一般,有时拿刀削掉薯皮,生吃爽口,嚼在嘴里,发出“咯嘣咯嘣”的脆响。它是城乡家庭的主食,常摆席面,许多人靠它过活。因此,我对红薯有着特殊的情感。
       百闻不如一见。知青岁月,我亲身经历了红薯栽种、生长和收获的全过程。生产队在“营房”地块半人高的棉花地里,自南向北,间作套种了一溜溜的红薯,既是棉花地,也是红薯地;采摘棉花的时节,也是收获红薯的日子。瞧!那绿中透白,白中泛青的棉花地,倘若人不下地,很难看到地下还埋藏着红薯。出工前,随着队长连声喊“摘棉花咧!”我就会手提担笼,跟着社员到地里摘棉花;若队长连声喊“挖红薯咧!”我就会手拿锄头,到地里挖红薯。干不同的活,拿不同的农具,这是干农活的基本常识;摘棉花的时候,垂首可见,红薯藤蔓向四周扩展、延伸,那么葱绿茂盛,把黄土梁捂个严实。某种意义上讲,它抚平了岁月的伤痕,不见了生活的凹凸,黄土地看上去丰满充盈,是庄稼人寄予幸福的梦想。我发现,红薯只在泥土的表面生长藤蔓,什么时候也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因为红薯隐藏在根部的深土里悄无声息、默默成熟,着实像一个庄稼人,不事张扬,老实巴交。
       深秋,红薯在那片黄土地里成熟了。微风习习,轻拂心田,太阳依旧很灿烂,社员们扛着锄头,背着竹篓或手提担笼下地,来到田地,分工明确,男劳力大都挥锄挖红薯,妇女劳力皆弯腰捡拾红薯,我先用锄拨开那些茂盛的藤蔓,泥土的脊梁裸露眼前,布满条纹、轮廓分明,这是红薯成熟后隆起开裂的部位,举锄挥舞,细挖轻刨,泥土翻开,只见连根带泥翻滾出来红薯,嗬!一窝好几个,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如同电影《地雷战》日本鬼子偷挖“母子雷”片段,提起一个、带出一串,左瞧右看、兴趣盎然……
       贫困的岁月里,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换来丰收年就是莫大的满足和幸福。当然,多一些自然好,少一些也没啥,遥想当年感受,多也好、少也罢,能保证基本生存就行;好更嫽、孬无妨,能咥饱肚子就“不想家”。
       细细品味,人生有许多经历和磨砺,只能算是岁月之歌中的一串不协调的颤音。红薯是贫穷年代相许以沫的一块糕饼,它曾经和我们同甘苦、共患难,捱过艰辛、走过饥荒。如今,返城多年,不知咋咧?还是难以割舍红薯。只要看到它,就会想起插队的生活情趣;咥着它,就会念及难忘的知青岁月,不是情感作秀,而是触景生情,“皆因昨日苦中苦,方知今日甜中甜!”

6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7 04:06 , Processed in 0.136008 second(s), 2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