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老知青“七一”断想

2019-6-28 10:30| 发布者: 金火鸟| 查看: 440| 评论: 0|原作者: 金火鸟|来自: 原创

摘要: 他们从延安走来 ——老知青“七一”断想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这是母亲平时最爱哼的一首歌。 我的母亲杨瑞芬生于1929年,是河北无极县里长村人,今年已90岁高龄。抗日战争时期 ...

              

         老知青“七一”断想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这是母亲平时最爱哼的一首歌。

 我的母亲杨瑞芬生于1929年,是河北无极县里长村人,今年已90岁高龄。抗日战争时期,母亲于19441月由村政府介绍到区政府参加革命队伍,那年母亲只有15岁。当时区政府按着毛主席要保护好青年的指示,组织了一百多名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那时,日伪军对进出陕甘宁边区的人员进行了层层封锁,母亲他们走的十分艰难。母亲说:从河北安国出发,要经过敌占区,每天天刚亮就赶路,晚上太阳落山才休息。敌人来了就钻洞。当时八路军在敌占区有许多秘密站点,每到一处都有人接应、护送。有一次,在过铁路线时,接应的是位男青年,他表面上是在铁路据点上做工的,过铁路线时,他以唱歌为传递的信号,唱什么歌可以走,什么歌不能走,领队的人都懂。还有一次传口令的人传错了口令,一百多人都往回跑,跑出有二三里路,才从联络人员那里知道是传错了口令,又重新组织队伍向前走,当时的形势就是这么紧张。母亲他们一百多名革命青年就是靠着一双脚,在沿途八路军秘密联络员的护送下,历时一个多月艰苦行军才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母亲他们于19442月到达延安,当时全国很多最优秀的青年都奔向这块革命的红色圣地,虽然那时这块革命的根据地还是一块荒凉贫瘠的黄土地,但是大批优秀的先进青年的到来,让延安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充满了集体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朝气。当时母亲这批有文化的青年,被分配到了文化或新闻单位工作,没有文化的青年被分配到了保育院工作。母亲被分配到中央第二保育院做保育员工作。保育院的孩子年龄在16岁,他们的父母都是在全国各个战场的指挥员及烈士子弟,都是革命的后代,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始终牵动着前线父母的心。因此保育员的工作责任重大啊!保育院的宗旨是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革命,一切为了孩子。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

 母亲说:延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由于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延安的物资十分匮乏,国民党想困死饿死延安的军民。但是,延安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开展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人人会纺线织布,开荒种地,将贫瘠的黄土高坡开辟成陕北江南,解决了延安边区自给自足的温饱问题。

 母亲说:她在延安工作的这几年里,先是日本飞机轰炸,后来是胡宗南不断地进犯延安,194611月党中央下达了非战斗单位撤离延安的命令,延安保育院全体人员告别了延安,带着13616岁的孩子踏上了转移之路。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安全,保育院经常钻山沟、爬山头,已是“家常便饭”,成了工作生活的常态。有一次母亲他们领着孩子们刚越过一个山头,正在下坡的路上,敌人已从另一面到了山顶。幸亏有作战部队的护卫,才使保育员和孩子们脱险。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他们不能走大路,只能走山路,延安的山路又窄又陡,稍不留神人和车马就会掉下山去。转移时还要特别小心,要让孩子们尽量不出声,大一点的孩子还好,小孩子听到枪炮声就哭,因此要做到悄无声息是很难的。对孩子们既要有耐心还要处处小心保护。就这样,保育院先是转移到绥德县东三十里铺村,被敌人发现,遭到了敌人飞机的狂轰烂炸。《啊!摇篮》这部电影,就是根据母亲的班长原型拍摄的。影片描写和反映的就是延安保育院向解放区转移的历史片段。1946年底保育院到达黄河边,夜间开始渡黄河,只有两只船往返摆渡,到黎明才渡过黄河。后又到达晋绥解放区汾阳县柳林镇休息几个月后又继续前进。

 1947年,母亲18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国民党开始对延安大举进攻,当时胡宗南25万军队,我军在延安军队还不足3万,由于兵力悬殊,党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延安,19472月母亲随中央第二保育院经过100多个日夜,跋涉3000多里路,转移到达了太行解放区,136个孩子无一人受伤。

 在辽沈战役即将开始的前夕,根据当时晋冀鲁豫中央局的通知,要将一部分在日本投降后中央派往东北的干部子女送往东北与他们的父母团聚。东北军区派两名警卫员来保育院接东北军区干部的孩子,要去东北的孩子有37人,仅靠两个警卫员怎么能照顾好孩子呢!更别说护送到东北。19478月中央决定从各部门抽调伙食员、医务员、保育员等组建东北干部子弟队,护送东北军区干部的孩子去东北。父亲当时是延安抗大校部的卫生员,有幸被抽调到干部子弟队,派往东北随东北军区的警卫员护送革命后代,母亲也一同被派往东北干部子弟队执行护送干部子弟的任务。

 1947817日东北干部子弟队从山西晋垣县古韩镇南里信村启程出发,经过武安、邯郸一带和晋察冀中央所在地阜平县,当时,辽沈战役还没开始,去东北的陆路战事很紧,父母他们是从太行山走到邯郸,又从邯郸走到大连,然后乘船从海上向东北进发,大连当时还是敌占区,还能看见美国及国民党的舰船在海上耀武扬威,他们封锁了海上,只能等机会,等到中午封锁暂时解除时才乘游船出黄海,登陆朝鲜青津港,前后历经6000多里的海上小长征,到达图门上火车,经过牡丹江,才抵达中央东北局所在地——哈尔滨。

 完成任务后,在东北军区休整了一段时间,父母他们本来打算回原部队,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我军各方面急需人员,经东北军区司令部向上级申请,父母亲他们便服从组织分配,留在了东北军区。

 母亲从1949年至1950底在东北军区司令部托儿所任班长。1951年为支援地方生产建设,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先后在吉林辽源市矿务局、东北电工局、沈阳低压开关厂、东北三公司和黑龙江省建设厅所属单位托儿所做领导工作和工会工作。

 母亲的一生绝大部分都从事保育工作。为培养革命后代,发展新中国的保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晚年,母亲心中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一代一代青年健康茁壮成长。

 我常想:我作为一名曾经的知青,而今也是近70岁的老人了,母亲作为抗日战争年代奔赴延安的先进青年和我们解放后奔赴边疆的知识青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但是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富裕强盛的美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起毛泽东主席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祖国的未来要靠新时代的新青年,寄希望于当代青年牢记中华复兴的伟大使命,努力奋斗!

 

 

 

                                     2019628日星期五

 

6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上一篇:爆米花师傅下一篇:中午约会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0 09:45 , Processed in 0.106007 second(s), 16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