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挑水的日子

2019-2-18 14:45| 发布者: 寒秋| 查看: 57| 评论: 0|原作者: 张翟西滨

摘要: 挑水的日子□张翟西滨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有了水,生活就有了保障,日子就活泛起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由咸阳道北搬迁到道南的兴无村居委会,虽说进了城,仍是一片棚户区。那会儿我读高中,又是 ...
水的日子
□张翟西滨
c02cbfd2bfb94bf3b918b783e4cc48d8.gif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有了水,生活就有了保障,日子就活泛起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由咸阳道北搬迁到道南的兴无村居委会,虽说进了城,仍是一片棚户区。那会儿我读高中,又是独子,在我的记忆中,一天到晚颇为熬煎的是每天要为家里挑一担水,我身单力薄、瘦若麻杆,起初一段时间,肩膀疼痛难忍且红肿脱皮,我深谙这是年轻人必经之磨砺。不久,安然无事,咬着牙、挺着胸,每天挑水,一步步从艰难的负担变成一种闲适和不可推卸的家庭责任,又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嘎吱嘎吱”的声响,仿佛唱起一曲悠扬动听、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
       偌大一片棚户区,仅有一处挑水的地且是手压井,全凭汲取地下水,它位于片区中心地带,不偏不倚、环顾四周,比以前用绳索一桶桶从井中往上提拽强多了,但依旧要一上一下、循环往复,才能压出井水直至接满桶,既是手工活,也是力气活,一挑水好几十斤重,此活大多是小伙儿、男人们干的事。最常见的早年挑水的人们皆离不开一副榆木扁担和两只铁皮水桶(木桶)。
       瞧!那手压井旁边总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颇有意趣的是,不是人在排队,而是用水桶一个紧挨一个,自然形成梯队。前方若走了一位挑水者,稍有松动间隙,立马就有人向前挪动空桶位置,以防不自觉的人儿胡乱插队。即使这样,还会有人因种种藉口而插队,理解的话,图个安然;不理解的则会不依不饶、争论不休。若没记错,水压井有专人看管,全天开放并收取水费,一担水、两只桶,收费2分钱;在许多人看来,不是钱的问题,头疼的是排队焦躁不安,试想,中午下班时间紧,锅碗瓢盆叮咚响,跟打仗似的,一担水排队等候少则20分钟、多则半个钟头,等得毛焦、候得猴急。隆冬室外水管时常被冻,水流如溪流,耗时又劳神;有时,家中无水,等不急了,家人只好无奈地从邻家“借水”做饭;晴天倒罢了,若逢雨季,胡同里的羊肠土路稀烂,挑着重重的担子,深一脚、浅一脚,不知别人咋样?我曾多次滑倒,摔成“泥猴”、尴尬不已,重新拾起、从头再来。难怪有人戏言:“一条扁担宽又长,两个水桶吊两旁;走起路来蛮晃荡,一不小心出洋相”。
ac345982b2b7d0a250a73a9ac2ef76094b369a4e.jpg
       那年月,家家户户灶房皆备有一口水缸和一副水桶,水缸盛得下几担水,人口多的家庭水缸大或有两口缸,以备生活所需。我家的水缸不大,也就能装一挑多水,洗衣做饭、洗洗涮涮,够一天用,却要一天不落、天天挑水。
       八十年代初,我们片区的水压井演变成了自来水,算是一种幸福的奢望和人生之“解放”。但依然要靠挑水吃。实不相瞒,至今,只要对着镜面一照,仔细端详,我的左肩高、右肩低,这是过去挑水落下的毛病啊!直到1985年夏季,我考入省城上学,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脱产读大专,带薪拿文凭,机遇难得,三生有幸;忧的是我这么一走,家中吃水倒成了难题,加之,母亲年事已高,不由我惴惴不安,纠结不已。巧的是,犯难之际,居委会通知家家户户要通自来水啦!昔日手工“嘎吱嘎吱”的扁担声完全被“哗啦哗啦”的自来水声所取代,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喜事连连,了却夙愿。
       如今,挑水的日子几乎消失。久居都市单元楼,自来水直接引到家里且为多个水笼头,随用随拧、悠闲自在。不知咋咧?那“嘎吱嘎吱”响,“叮咣叮咣”唱,洒一席水滴,抛一路欢歌,跌跌撞撞、摇摇晃晃的挑水情景,总在心头萦绕、亦忘不了……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8 05:27 , Processed in 0.171009 second(s), 2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