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知青岁月 第十四章老知青日记选录

2018-11-11 12:34| 发布者: 寒秋| 查看: 172| 评论: 0|原作者: 冰雪

摘要: 知青岁月第十四章、澧县大坪公社知青农场新、老知青日记选录;老三届知青插队图画 第一节、知青岁月札记; 很久以来;不想打开这一叠陈旧,发黄的日记,是不愿触及不愿回首那些令人感伤的记忆。如今年近花甲置身盛世 ...
知青岁月
第十四章、澧县大坪公社知青农场新、老知青日记选录;
老三届知青插队图画
老三届知青插队图画
第一节、知青岁月札记;
很久以来;不想打开这一叠陈旧,发黄的日记,是不愿触及不愿回首那些令人感伤的记忆。如今年近花甲置身盛世,多了一份淡定一份超然,更有一份紧迫。知青时代是共和国历史上不容抹杀的一段史实,是这一代人青春的代名词。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十年二十年后也许不会再有人提起。
    在互联网上,我搜索到中国知青岁月网,湖南知青网,并建立了地方知青网点。与上海云南等地的知青朋友进行了交流,我甚至在网上呼吁, 要有南方版的“血色浪漫”, “北风那个吹”。
    朋友打来电话说及此事,当晚就失眠了。冒着初冬午夜的寒气,搬出尘封的东西,带上老花镜,努力辩认已模糊的文字,重组,整理出这组札记。以献给我的知青朋友,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后代,谨为留存。 (老三届知青任家梅撰写)
第二节、我的知青校友
老三届知青插队日记历史背景插图

    一九六八年秋,文化革命接近尾声,毛主席发出号召: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又掀起一股上山下乡的热潮。我也随着这股洪流回乡了。听说我们队上也有知青来落户,可让我们这帮青年兴奋极了,好几天都离不开这个话题---枯燥的生活啊。那天队里派人去接知青。饷午后,我们守在通县城的路口,张望着嘻笑着,出工的钟声响了三次,就是赶不动我们。“来了,来了,快看!”透过池塘边两棵红叶乌桕树,弯曲的田间小路上,渐渐走近一老一少,前边的磨子伯悠悠的扁担挂着被窝网篮。后边一个身穿紫红色棉衣的女孩子,火红的头巾飘在秋风里,在金色的原野上十分醒目。三十里路走下来,女孩显得疲惫又局促。我站在人堆后面,仔细打量这位将要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新社员,总觉得在哪儿见过,特别是那双略带哀伤的眼睛更是熟悉。等人群散去,我走近她: “是投亲靠友下这儿的吧?”是的。“你是哪个学校的?”“二中(现澧县一中)。“依然简单的两个字。啊! 怪不得面熟,还是同学呢,”你叫...“罗德梅。”不对呀,是叫任... 这时我完全想起来了,我们是同年级不同班的同学,在学校里还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呢,校墙报栏还偶有小诗发表。四清时她家成份升级为资本家,学校造反派把她列入“黑七类”子女,教室门口上的对联就有 “红五类子女请进来,黑七类子女滚出去。”那天我从校外进来,正碰见她泪流满面,背着一大包书跑出来,看见的就是这双眼睛。听见叫出她的真名,大概也认出了我,你也下放这儿了?“我家住在这儿,我是回乡了。” “没想到还能碰上同学,真是幸运!” 在这穷乡僻壤,在这灰色的日子里,有一同窗相伴,还真是幸运呢 。第二天就投入到紧张的晚稻收割中。当她带着刀割伤,叶划伤的手,换到我们打稻机上来时,我看到了她紧咬的牙关和紧皱的眉头 。寒冬腊月水利工地上,有调皮蛋在她衣袋里放了一条硕壮的大黄鳝,吓得她失声尖叫,衣服抛得老远,那狼狈样惹得人们哈哈大笑,我却笑不出来。歇饷时, 我望着她挖冻土打下的两手血泡,问她: "你吃得了这份苦吗?" 她咬咬牙:"一辈子都要这样了, 要学会吃苦的。" "最苦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呀!"这年冬天,跳忠字舞风行,这可是她的拿手好戏,编导演,象一团火。优美的舞姿赢得满堂喝彩,而我却为她忧伤婉转的歌声所陶醉。在史无前例的日子里,无限上纲让所有人畏之惧之,贫下中农说话做事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跑了调,何况她,更是提心吊胆。记得有一次开社员大会,队长正在讲大好形势,我们几个小青年在下边嘻笑打闹,抢记工薄看,她也想看,刚伸手,"唰" 地一声撕掉一页,队长厉声喝问: "谁搞破坏?" 她慌忙站起来,一个劲做检讨。过后我责备她: "你简直把自己和地主富农划等号了!" 她只是苦笑。过春节了,队里要她留下来吃忆苦饭,过革命化的春节。我问她:"你不回家去过年噢?" 她垂下眼皮" 我已过继给舅舅,连名字都改了的。" 停了一下又说:"也许会好点。" 我若有所思,点点头。
    初春的一个傍晚,我走进磨子伯家,这是农村常见的土坯房,是土改时磨子伯分得地主的两间仓房,她与老祖母挤在不足十平方米没有窗户的小房里,床是一只扮谷的大扳桶,用稻草填满后倒还蛮暖和。洁白的床单和蚊帐,床头一张小桌子,一盏煤油灯,十几本书,我信手翻了翻,不外乎是知青办发的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广阔天地革命歌曲大家唱等等,一本红朔日记本里记着豪言壮语式的日记。翻着翻着一张纸片掉了出来, "咦! 记梦--- 满天风雪萧萧呼,风停雪住泪尚流。茫茫荒野何所去,寻梅不见使人愁。怅惶无路欲绝之,忽见崖边一点红。魂攀险崖身葬壑,唬煞南柯一场梦。" 思维静止在这一刻。她进来发现我的异样,默默拿走纸片,划着火柴,火光中她的眼里沁出泪花,默默地看那化做灰烬的纸片象一只只黑色的蝴蝶,在低
矮的屋子里飞旋。
    布谷鸟又叫了, 我们的友情招来了流言,首先我那十里外的未婚夫三番五次和我闹别扭,一气之下退了婚约。一年后我重返校园直到大学毕业。她可没有我的运气好,磨子伯四处张罗要招女婿,气得她直哭。不久她那老祖母去世,她失去了唯一的依傍。
    这年秋天,池塘边乌桕叶红透的时候,公社渔场派人来接走了她。那天,我站在自家菜园里,望着渐渐消失在金色田野里的那担闪悠的行李,那依然象火的红头巾和洗得发白的紫红棉衣。我记住了这个日子......一九六八年十月十号。(老三届知青任家梅撰写)
第三节知青点;
澧县大坪知青渔场图画
澧县大坪知青渔场图画
   大坪渔场;五六百亩水面的白塘堰和黄口堰,被一条巨蟒似的长堤隔开,白茫茫一片,六十亩稻田,三十亩湘莲, 岸边一排土砖房子, 这就是我们十来个知青的家。 我住的房子窗外是一片风景如画的小池塘,塘边我们开垦了一块极小的菜园,八仙桌那么大,四棵白菜两棵葱,窝笋韭菜胡萝卜,样样齐全,颇似一桌绿色的宴席,又像现在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每天晚饭后,嘻嘻哈哈的淋肥除草寻开心。
最迷人的还是那一片湘莲,春天看它小荷初露尖尖角, 夏天看它遮天荷花别样红。坐在岸边柳树下闭上眼睛,浑浑然不知天上人间今夕何夕。青春的我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演绎着嘻笑怒骂辛酸悲苦真情尴尬。年年花开花落,岁岁物是人非。迎来送往整整五年,我成了“留守户”“老八路”“元老一号”。有友人送我一诗: “一年一年又一年,光阴流逝乱心肝。满腔热血望红日,斗云难书冯鹳怨.”
一九七四年冬,又一个不能忘记的日子。这年我24岁,老父退休,我终于等来了机会。---老方这个人不能不提,我们的顶头上司,渔场的书记,土皇帝式的人物,(算来还与我家沾点亲) 我那下放车溪的兄长为极小的事与他发生口角,便使得我的顶班回城路难上加难险象环生。那个月黑风高的冬夜,女扮男妆的我为报消息,瞒过所有的人,一通宵来回七十里,凌晨悄悄爬进被窝,又被出工钟声催起,半路还与方书记不期而遇,躲进路边的涵洞,吓得冷汗直冒。努力加机会,我终于离开大坪渔场,离开农村,结束了六年的知青生活。
(老三届知青任家梅撰写)
第四节寄知青友人;
老三届知青宣传队历史图片
老三届知青宣传队历史图片
    蓉蓉,我少女时代的伙伴,广阔天地里的战友,别来无恙。与你相处的日子,愉快而忧伤。你的天真烂漫和单纯可爱,还有你干活时的笨拙,总是让人生出由衷而令人可笑的怜爱。你那因高度近视而寸步不离的眼镜,在笨重的劳动中,老是掉,掉进泥水里,掉进稻草中,甚至掉进茅坑里,有一次竟掉到脏鞋壳里,两天没找着。这时候,你总是把我当做救星,打着哭腔,向我求救。而我总是忍着笑,奋勇地帮你在泥水里摸呀,稻草里翻呀,拿粪瓢在茅坑里捞呀,害得大伙笑破肚皮。还有一件事,至今想来仍叫人笑不自禁。那时我们渔场办了一个糖厂,甘蔗成熟季节,场里明令不准偷吃。看着大片绿油油甜滋滋的甘蔗,我们几个直流口水。有一天终于忍不住,去捡棉花的路上,钻进甘蔗田里,噼里叭啦大嚼起来,完了每人还偷偷塞一根在包袱里。你走在最后,两手各拿一根藏在背后,还得意洋洋哼着小调。突然一声咳嗽,不好,是方书记! 正走在你身后。只听"哎唷"一声,花容失色的你,跌坐在田埂下直揉脚。
    忧伤的时候,我们就拉二胡,拉“江河水”,拉"良宵";唱“秋水伊人”,唱“夜半歌声”,唱“黛玉葬花”,唱自编的怀乡曲。夏夜,摇着济公扇,趿拉着破布鞋,坐在宽敞的晒场上,讲笑话,讲鬼故事,听大蔡拉小提琴。琴声优美而凄凉,直叫人肝肠寸断。过革命化春节的大年夜,飘着雪花的晒场里,我们唱“红灯记”,唱“白毛女”,跳“北风吹”,带领一伙老头跳忠字舞。这也是我们的欢乐啊,蓉蓉,你记得吗?
    还有那些沉重的劳动,手上的血泡,男士们油黑的脊背上被烈日晒出的燎浆泡。那二百亩泅水稻,打霜了还在水里割谷,脚被泥里的蚌壳划出了寸把长的口子,血从水里冒出来。寒冬腊月,在凛冽的北风中挑土砖,挑河泥。双抢时,头顶烈日,脚踏沸水,凌晨三点出工,晚上九点收工,那腿上的大蚂蝗用刀都刮不下来。三伏天锄草流不出的汗水,中暑后晕倒在人家的屋檐下。手指脚趾灌泥巴,发炎红肿,令人痛不欲生...。
这一切,你都还记得吗? 蓉蓉,我总是习惯这样称呼你。这些都是四十年以前的事,却还是那样清晰,令人难忘,真真地刻骨铭心。经历过血与火洗礼的我们,进入花甲之年的我们,少了些浮躁,多了些淡定。只是在回顾往事时,才真的明白,原来,苦难只是过程,快乐正在孕育中。(老三届知青任家梅撰写)
第五节、永恒的纪念---致知青岁月;
老三届知青40年后返大坪知青点纪念图片
老三届知青40年后返大坪知青点纪念图片

    为澧县下放插队梦溪公社、大坪公社知青年联谊会撰写;自兹别后鬓双斑。独怆然,只轻叹。四十春秋,弹指一挥间。茅舍浅汀何处是? 如梦里,在心田。不堪回首说当年。碧波潺,照红颜。百亩荷塘三十里云天。铁骨铮铮凭锻炼,冰与火, 已成烟。
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重温逝去的黄金岁月,怀念曾经的青春年少,重叙当年的深情厚谊.再聚首,是为延续我们今世的缘,未了的情.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五十年,漫长而遥远,却为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刻骨记忆.知青,是我们这一代人青春的代名词,人生不可复制的绝版.这是一个特殊年代里,一代热血青年对祖国的特殊奉献与牺牲,奋斗与担当.不思量,自难忘.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能忘记,1964年11月27日,我们满怀豪情,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放梦溪公社、大坪公社战天斗地.与贫下中农一道,风里来,雨里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尝尽艰辛.不能忘记,那骄阳似火的双枪战斗.不能忘记,那大雪纷飞的冬修水利.不能忘记那米汤洒盐泡饭的一日三餐.村头的池塘为我们涤尽泥巴与汗水.简陋的茅草屋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无比温馨...。艰苦的生活,辛勤的劳作,换来了春天的葱茏,秋天的金黄,化作漫长的四季轮回.稚嫩的灵魂,无悔的青春,在磨难中涅槃!热血与泪水交融,苦涩与浪漫共存!还记得,辛勤劳作之余,那些快乐时光与开心时刻.还记得,我们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丰富多彩的表演,乡亲们的掌声与赞扬.我们不能忘记,纯朴的父老乡亲给予我们的温暖与关怀.你们手把手教会我们农活,用土方为我们治病疗伤,为我们修理损坏的农具,修补漏雨的茅草房,给我们送来各种时令蔬菜...。往事历历在目,时间并没有冲淡我们的记忆与感动.在这里,向我们的第二故乡大坪的父老乡亲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愿你们富庆有余,幸福安康.祝福你们! ‍
编辑整理:时光老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九寨沟下一篇:壶口瀑布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6 07:58 , Processed in 0.156009 second(s), 2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