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桑峨村的变化 作者/高延龙

2018-9-2 14:50|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295| 评论: 0|原作者: 高延龙

摘要: 桑峨村的变化利用国庆黄金周外出旅游间隙,专程去了一趟插队的村子------吉县屯里镇的桑峨村。吉县是山西省沿黄的28个贫困县之一,桑峨村距离县城约80里地,条件更加贫困,1969年我们第一年插队的每工分值才8厘钱。 ...

桑峨村的变化

利用国庆黄金周外出旅游间隙,专程去了一趟插队的村子------吉县屯里镇的桑峨村。

吉县是山西省沿黄的28个贫困县之一,桑峨村距离县城约80里地,条件更加贫困,1969年我们第一年插队的每工分值才8厘钱。我是当时知青中分值最高的,按大寨评分标准,我每天劳作获得12分,也就是说秋后结算每天合计收入才9分6厘,而玉米当时是0.13元/斤,每天5斤要吃掉皮粮0.65元。这样就出现了尴尬的现象,干了一年下来,不能自给自足不说,倒欠队里200多元。在村里呆的越久,出工越多,也就吃得越多,亏钱的越多。这就是那时的实际状况,可以想见当时的社员们的生活比我们还稀活(惨)。

1998年后,我曾多次回过插队的村子,虽然有了一些变化,吃水不用去担水,用上了自来水,粮食自足还有结余,但没有改变村民的生活状态。土窑洞还住着多数村民,山沟沟的土路没有硬化,遇到雨很滑,行走困难。粮食种植以玉米为主,因收购价格不高,生产收入还是较低。近期的2015年9月我曾又回村看看,还是没有质的变化。

时别两年,今年国庆节一进桑峨村西的曹家山,映入眼帘的是排排的新居;大面积的光伏发电设施;街道两侧翻盖的砖房敞亮;古桥加宽,国道通畅,烧柴多改为烧煤烧燃气了。看着村子的南山是层层梯田,亩产从40斤增至350斤左右(旱地),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光伏发电的建设,对被占地的村民,给予每亩700元/年的补偿,相当于目前玉米收入的3倍;光伏发电设施占用上部空间,而地面由村委会承包,集中种植了900亩药用牡丹,将有不错的经济收入;在牡丹的多品种上,村里又种植了300亩观赏牡丹,明年4至5月,将是最佳观赏期;吉县县政府把桑峨村作为脱贫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县推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村委会在张金海书记带领下,积极地多方联系,成功引资投入新农村建设,同时开办乡村游览采摘项目。桑峨村委用国家对脱贫资金,加上引进的资金投入,加快了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的新农村农舍,基本在98平米至135平米之间。从村东的花花沟、牛王庙沟开始,加上村中的部分在土窑洞居住的村民,安排了40余户先期搬迁到新农村大院居住。每户自掏25%(3万至4万元)左右的资金,其余由村委会解决,减轻了村民的负担,改善了住房条件,很受村民欢迎。下一步继续扩大新农村的建设,逐步把全村其它土窑洞条件下的农户搬迁到新农村大院。我们曾居住的韩姓村民,已经搬进了新农村大院,而他家的窑洞大院作为样板保留下来。这座窑洞大院历史上前有抗战时期阎锡山曾居住过,后有我们23位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在此居住,开始插队生活。所以这座窑洞院落算是“名人故居”吧!

按照村委会的规划,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计划在南山、东塬逐步开发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村民可以入股,按股分红。进南沟的道路,已经在跨河段修建了石桥,明年将要硬化南沟到崔家坪的山路,可以在任何气象条件下开车上山,一路到崔家坪,观赏吕梁山脉的绚丽风光。这条山路,曾是我们冒着危险,推着独轮车一路拱着上山打柴的土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沟,曾经留下了我们辛勤的汗水,还曾差点让我的手指断掉,因而留下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张金海书记把原在河边的蔬菜大棚,迁到国道旁的地方,原来河边靠近山根,风大气温低,与让地温也低,影响菜苗的生长。大棚迁到远离河道的山根,即适应蔬菜生长的条件和管理,也便于与农家乐、牡丹园连城一片,可以方便采摘新鲜蔬菜。以后还要尝试把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及水果(主要是著名的吉县苹果)销往北京,建立销售的绿色通道。

桑峨村的国道北侧有一株古槐,已经有1400多年树龄,说明先民早已在此开垦居住。现在沿路两侧的民房,都陆续盖起了新房或两层楼房,改变了大多数居住土窑的状况。我们知青当年分队后,曾借住在古槐东侧刘吾明的西房。那是院子中的西厢房,由土坯砌墙,屋顶挂瓦,屋里土炕住着我们第一小队的4名男生。曾几何时,解放军第15医疗队(301医院)来吉县治疗地方病,医疗队的张志勇大夫,特别愿意和我们挤住在一起。吉县的桑峨村极其周边,有着严重的地方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甲状腺粗脖子病等)。在农村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还是很注意清洁,注意生活的情趣与质量。包括县里的下乡干部,也时常光顾我们知青住地。古槐西侧紧邻的院落是当年的屯里公社所在地,现已迁回屯里镇。原址改为公社敬老院,在与村委会置换后,在去南山的路边建起了新的屯里镇敬老院。我专程去敬老院看望原桑峨大队的保管员张来元和第一生产队的毛孩,他俩都是85岁的老人了,生活在敬老院安度晚年。

现代通讯的普及,我和桑峨村的张书记与公村长建立了联系,与曾在桑峨村插队的知青建立了微信群。张书记发来了新农村的照片,给了知青们很大的启迪。我们欢心鼓舞,在这届村委会的领导下,桑峨村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作为村委会的两位领导,都是45岁的壮年后生,我离开村子时他们还未出生。但他们和老乡们一样,听父辈讲起我们知青插队的事情,同样对知青们很关注。桑峨村张书记和公村长,对我们的期望就是热烈地欢迎知青们能在明年五一时节,相约一起回桑峨村看看,吃住都由村委会安排,为的就是让知青们在曾经流过辛勤汗水的地方,看看新农村的巨大变化!

感谢挂记着我们知青的老乡们!

衷心地祝愿第二故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使老乡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19 01:10 , Processed in 0.105006 second(s), 18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