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永远的黑土地 文/山丁树

2018-5-18 19:08|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107| 评论: 0|原作者: 山丁树

摘要: 永远的黑土地原创 山丁树 2017-10-12作者 山丁树 如果想看往期和以后的文章,请点击并“关注”上面的蓝字“山丁树”。 01 前些时,以连续报道的方式,在这里陆续刊登了《一个人的苦行》。宋再端用近似折 ...
永远的黑土地原创 [url=]山丁树[/url] 2017-10-12
作者 山丁树


 如果想看往期和以后的文章,请点击并“关注”上面的蓝字“山丁树”。


              01

      前些时,以连续报道的方式,在这里陆续刊登了《一个人的苦行》。宋再端用近似折磨自己的方式——徒步行走2000公里,去完成他与妻子共同的心愿和妻子的遗愿。

冬天里,宋再端说想徒步黑龙江,妻子说她可能走不下来,但想6月份再去一趟黑河。宋再端说:行。那我陪你去。

然而,妻子却在春天里不幸离世,留下了无尽的悲痛与思念……

夏天到了,仿佛听到了妻子的召唤,在约定的6月,宋再端启程了。他背起妻子的遗像和遗物,义无反顾地走向北方,走向黑土地 ,走向曾经留下他们青春的地方,走向他们当年初恋的地方。在妻子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将妻子的遗物和自己的头发包裹到一起,永远地留在了黑土地。

听他说,他走时谁都没告诉。他甚至写了份东西,说明自己的行为以及造成的后果,均由自己负责。

为什么非要坚持徒步的方式呢?总觉得事情没表面上看的这么简单——难道,就只是因为他自己曾经要徒步去一趟?

  后来,在他给我的视频中发现了一些线索。于是,知道了,支撑这段行程的,还有着他内心的巨大动因。

那是徒步行走的自拍视频,可能是用自拍杆拍的。

——空荡荡的路上,宋再端默默地走着,不时会下意识地看一眼镜头。两边是静静的森林,路上也很静,能听到他脚下的声音。他的表情凝重,他的眼神凄然。

突然,他的脸抽动了一下,毫无征兆地向着远方发出撕裂肺腑地呼喊……

突如其来的发声,让人心头一紧。

开始没听清喊什么,但第二声听清了,是“少敏——”,是他在向着空中呼唤着他的妻子……

“你听见了吗——”、“你回来吧——”。揪心的喊声,像是在问询和祈求着妻子。其声其情其景,让人心酸。

没有回音,风声掺杂。那呼唤在风声中,凄然地飘荡、散去……

视频的结尾的喊声,更是出人意料。

—在让过一辆对面来车之后,路上归于安静,仍然是只有脚步声。

短暂的沉默,看得到,他眼角和面部又在微微抽搐。他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抑或是是在酝酿着自己的情绪。

可能是想起与妻子的往日恩爱,而今妻子却离他而去,心生无尽的哀怨;也可能是预感到未来孤独与凄凉的难以承受,不禁悲从中起。他的情感由刚刚的期望的呼唤,突然变成近似哀嚎的哭喊:“我恨你——”。

那声音向着前方,向着森林,向着浩瀚的天空传播着、扩散着。声音中充满了痛不欲生的苦楚,和痛彻心扉的依恋。

这是一个男人无法面对妻子突然离去的无奈,或许还有未竟心愿的遗憾,甚或还可能有着某种深深的自责,抑或是各种都有,相互纠缠。

自从妻子离去,宋再端就一直处在这样极度悲伤的精神状态之中。他会将完成妻子遗愿的事,看得比天还大。他会将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到绝对完美。他会是这样想,不历尽千辛万苦,不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苦,不足以表达他对妻子的爱。而只有这样,才能让他这颗受到重创的心得到些许的宽慰。

宋再端不善用语言表达情感,但是,在说到妻子时,他多次落泪,用手擦拭,眼镜后面看得见流下的泪水。

他对妻子的感觉,因为妻子的离去,而变得有些缥缈恍惚,但她在他的心里,却也更加完美,甚至发出了绚丽的光环。

苦行表示虔诚,圣地是黑土地,朝拜的就是他的妻子。

他的妻子就是他心中的佛。

他是想让天上的妻子看到,为了她,他什么都愿做、什么都能做到。

他从另一条心路,走到了与宗教苦行僧们相同的境界。

“安心之地既故乡”,此时此刻,最能让宋再端心情宁静的地方,就是那个让他们俩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就是那片永远的黑土地。他相信,也只有在那里,才有可能再次遇到她……

我曾问过宋再端,孤独的行走,在路上,是不是觉得离天很近?他连连称是,表示赞同。我觉得,他不是在敷衍我,而是“心有灵犀”的有感而发。那些视频可以证明。

            02

在追踪宋再端的报道中,聚焦的是他的苦行僧似的壮举,徒步行走2000公里。现在,我们把目光投向他的身后、聚焦她身后的那个女人,那个值得让他历尽千辛、坚定地向北行进的女人,那个他心中的佛一样的妻子——吴少敏。

我断断续续地看完宋再端给我的录像资料,都是去黑龙江的内容。给我的印象是,他的妻子,应该是一个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女人了。在人群中走过,你不会注意到她、再多看她一眼。

但是,我相信,当你如果认识了她,你就一定会记住她那纯净的眼神和朴实的表情。因为,这种真诚和善意的表情,是那样的干净,没有半点虚伪和修饰。所以,才会让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视频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在黑龙江,在回访中,在一个小卖部里,吴少敏买了一袋子糖果。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她将糖果分给在门外小桌边、围坐着的老人们。她从袋子里拿出糖果,逐个递给老人们。距离远的,还要绕到后面递给老人。就像一个回到故乡的游子,孝敬村里的长辈一样。

当然,这谁都可以做到。但是,有谁会做的像她那样的真诚,自然的就像在家里孝敬自己的父母那样一般无二?

还有一段视频,有一个因为她的去世而哭得最厉害的女孩。嘴里“吴姐、吴姐”地叫着,嚎啕大哭,就像失去母亲的女儿一样。宋再端说,那是他们的职工,陕西富平人,他们的职工都是富平人。每年年节放假,吴少敏总会用大客车送员工他们到县城,回来时一样,也是到县城接他们。这样,吴少敏才觉得放心。

这女孩跟了吴少敏十几年,她自己说,跟吴姐的时间,比跟他父母时间都要长。她们之间的感情我不甚了解,但是,一个能让孩子哭成这样的女人,在孩子心中,一定是把她当成母亲了。她的悲痛,也一定是一种失去母亲般的悲痛。

宋再端曾多次说,吴少敏很恋旧。当时没太在意,直到他讲了一件事,才让我有了具体的感触。

他说,黑龙江来的熟人,他们夫妇都会热情招待,走时还会买礼物相送。

一次,吴少敏听说当年连队的一个当地的姐妹从没带过戒指。于是,就毫不犹豫地给她买了一个,给她带上。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只要你张口,她就一定会满足你的愿望。就像阿拉丁神灯,就像观音菩萨那样。

虽然,他们夫妇的经济条件可以做这种成人之美的事情,但是,有多少条件好的人会这样去做呢?又有谁知道,对别人慷慨的吴少敏,还经常在给丈夫缝补衣裳?宋再端有一件衣服的领子磨破,是吴少敏翻过来又缝上的。而这件衣服,已经成了宋再端“睹物思人”的念想,留了起来,再也舍不得穿了。

在进一步了解吴少敏之后,你会发现,她不只是个善良的女人,在她的心里,还有着更大的家国情怀。

非典时期,北京也是重灾区。疾病的传播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死亡数字一度急速上升,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破,人们被瘟疫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

但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吴少敏听说附近的一家医院,因为治疗非典而没人敢去送饭了。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决定:“我们送”。

当他们把饭菜送到医院时,医院的医护人员们被感动了。他们由衷的感谢这些不怕被传染、不怕死亡而冲上前线的人。

“要说国家有事,最不含糊的还是咱们!”宋再端说话不爱发议论,所以,我的感觉,写他,从来不用感叹号。但这是一次例外,在他讲完这个故事后,却自己用了一个大大的叹号。

我知道他说的“咱们”指的是谁,是同是兵团的我们,是祖国同龄人的我们,是在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看得出他很自豪!这话,我也有同感。

                  03

在黑土地上生活过的知青,都会有黑土地的情结。宋再端和妻子对那片土地的感情,则更加炙热,更加深沉。

他们夫妻曾多次回访黑土地,并且,还曾绕道逊克祭扫过金训华墓。看得出,知青和黑土地,是他们永远的情结,永远的主题。

吴少敏不好动不爱出游,但是,只要宋再端说到去黑龙江,去黑河,她就会马上变成另外一个人,眸子发亮,异常兴奋。她会像鸟儿一样地欢快地准备行囊,还会征询丈夫穿什么衣服好。

宋再端夫妇的黑土地情结,甚至还有着一种悲情的美。在一次回访时,吴少敏站在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对宋再端说,我若离去,请让我回归这里。她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而最终,她完成了这个夙愿,永远地融入了这片黑土地。

宋再端回忆说,在从黑土地返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吴少敏经常会从梦中惊醒,说:“那个洞子找不到了!”她说的“洞子”,就是她初到黑土地时住的地方,一个当年日本侵略者废弃的水泥工事。在那里,她的工作就是看着一洞子的土豆,那是他们全连一冬天的蔬菜。

于是,他们就千里迢迢地去找那个洞子。并且,在找到洞子后的许多年里,又多次前往探望。由此可见,那个洞子对吴少敏具有的非常意义。在第一次寻找那个洞子的时候,在通往那洞子的路上,吴少敏细细地看着周围的每一寸土地和景物,生怕漏掉什么,就像阔别故乡的游子那般欣喜、动情。

她不时地采一把野草,凑近鼻子细细地闻着。那神情,仿佛闻到了当年的味道,仿佛又回到那年轻的时光。这一点,宋再端也有些不解。因为,大家对黑土地的感情是一样的,但是,没有一个会像她那样痴迷。

然而,更加过度而反应还在后面。

终于,他们找到了,找到了那个水泥洞子。进去以后,吴少敏用手抚摸着斑驳的墙壁,情绪急剧变化着。脸上迅速幻化出欣喜、凝重、和伤感的情绪。最后,竟至毫不掩饰地失声痛哭。
她头抵在墙上,背对着镜头,肩膀因恸哭而颤动着。在场的当地一位朋友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他事后说,“大热天的,她哭得让我觉着骨头里发凉……”吴少敏为什么会这样?这洞子让她想起了什么?

她的这种出乎寻常的反应,已经超出了我们理解的“故乡情”,一定是有着某种刻骨铭心的情感记忆在里面。是什么呢?也许,宋再端也不知道。因为,他不像知道的样子。
他能详细地说出当时的情景,描述着让人感到震撼、感到不解的一幕。他描述的客观准确,能让后来听到的人相信、并受到相同的感染。但是,他却从未对此进行过解释,从未说起妻子当时心里想起了什么。我觉得,他如果知道,一定会告诉我的。
如果宋再端不知道,那么这个世界上恐怕就没人知道了。而这,也将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迷了。
对于这样一个谜,我只能试图通过对她的那段工作和生活状况,做一些合理的推测了。
              04

宋再端多次对我说起,妻子来兵团时的光景。那时她才15岁,是随着比她大许多的天津知青报名参加的。为什么呢?是因为他姐姐有心脏病,不能下乡。可是,按当时的政策,只有家里有一个下乡的,才能将姐姐留在天津。她是为了姐姐留下,才来到黑龙江的。第一个冬天,她的任务,就是在那个隐藏在山林里的水泥洞子里,看守连队贮存在这里的的土豆。

可能有人会问了:一堆土豆为什么要人看守呢?那是因为,那年小麦受灾,粮食紧张,土豆、南瓜甚至成了我们的主食。他们是一团,笔者是三团,都属一师,都在黑河,离的不算远。所以,关于这一点,我也记忆深刻。记得那年,因为饥饿我们还吃过豆饼(黄豆炸过油剩下的渣滓,喂马用的精料),放在炉子上烤熟,很香。

土豆不能冻,冻了就黑了,不能吃。也不能热,热了会发霉也不能吃了。还不能丢,丢了就没菜、没粮食吃了。一个连一百多人,一个冬天,就靠这些土豆了。所以,她们的工作不只是看土豆,为了保证土豆不坏,还要不定时地翻土豆,怕土豆发霉、发热坏掉。
没了这些土豆,这个连队待在这里就成了问题,就不能很好承担起防范侵略的堡垒作用。从别的单位调,也不现实,因为,大家都一样。前面我说过,我们三团的连队,伙食也是限量的,也是土豆南瓜,还吃豆饼。而失去或削弱这个堡垒,整个屯垦戍边的防线,就会出现缺口或弱点。
而据前苏联解体后的消息透露,那个时期,中苏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大,甚至是核战争。

我不知道,当时看守土豆的命令是怎么下的?但是,土豆的重要性就摆在这里。而这也是吴少敏岗位的职责和意义所在。即便是现在看,这任务也应该是重要的。


冬天的洞子是寒冷的。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人体会做出应激反应,减少向四肢的供血,以保证心肺等脏器的正常运行。吴少敏就经常处在这种状态中。屋里虽然有炉火,但是,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没有很好的保暖措施,室内的温度也会让人手脚总处于冰凉的状态。于是,吴少敏就用木头盒子装满棉絮,把脚放到里面保暖。在寒冷中捱过漫长的冬天,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但这也不足以让她想起,便会失声痛哭的啊?

和他一起看守土豆的还有一位鹤岗女知青王淑贞,比她大一岁。 但是她可以像大姐姐一样,给她讲故事,讲《红岩》。这是那个冬天里最温馨的一幕了。

——我仿佛看到,工作间隙,在炉火边,王淑贞绘声绘色地讲着,吴少敏聚精会神地听着……

听宋再端说,听故事在她们俩之间已经形成习惯。只要是翻土豆的日子,吴少敏总会在炉火上烤好一个土豆,早早地等在那里。如王淑贞有事不能来,吴少敏总是显得很失望。

所以,王淑贞在她的心目中分量很重。多年之后,她听说她回到鹤岗,还要去找过她。当听说她已经去世的消息后,她也是那样失声痛哭,不能自制。

吴少敏的恸哭应该是想到了昔日姐姐般的王淑贞,想起了她给自己讲故事,想起了水泥洞中,炉火边的《红岩》……

可能是,也可能不完全是。因为,宋再端又提到另外一个相关细节,这让我对吴少敏的过度反应,解释她为什么会抚墙恸哭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宋再端说,在找到那个洞子后,她哭了。在她哭之前,在找到洞子的最初的那一刻,欣喜的吴少敏嘴里楠楠地念叨着:“妈妈,我回来了……”。

对着洞子叫“妈妈”,我们如何也不能理解,甚至有点匪夷所思!这肯定和姐姐般的王淑贞也没关系。那么“妈妈”是怎么回事呢?

到黑龙江后的第一个春节,应该是最难熬的,想家。男生还好,有酒有欢闹,醉了,累了,也就睡了。女生就不一样了,有的会在那里默默地掉泪。就像儿童医院里排队打针的小孩儿一样,一个哭了,引得旁边人也跟着哭,传染。这样的情况几乎每个连队都有,没法劝,劝的人最后也哭了,来一个哭一个,最后一屋子都哭。思乡的情绪在女生排里蔓延着,直到她们哭痛快了。

如果那个冬天,吴少敏也和其他人一样想家,她会哭吗?如果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哭,她会到那个水泥洞子里去吗?
不只是春节,刚去的几个月内,都会很想家,她会跑到那个水泥洞子里,不受影响地回忆家的温暖,述说自己的思念,享受母亲的爱抚吗?

但是,妈妈却远在千山万水。她只能面对墙壁,默默地在心里向母亲倾诉。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炉火的光影中,她是否看到了亲爱的母亲?
如果真是这样,如果真的会一次次地重复,如果这倾诉能够减轻她思念的痛苦,能让她获得温暖和幸福的感觉,那么,这洞子,就已经在她的心中异化成自己的妈妈了。就像我在媒体上看到的另一幅让人心酸、让人落泪的照片那样。

——中东,某难民营。被战火摧毁的残垣断壁的房子,空荡的室内,空荡的地面,远景是一群儿童在休息,可能是午睡时间。
近景,在远离那群孩子的边缘,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在地面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妈妈”,然后自己就在“妈妈”的“怀里”蜷缩着睡着了。画的外边,是她的一双摆放整齐的小凉鞋……
是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还是长期与家人失散的孩子?看后,让人眼圈发酸,心都碎了……

一个女孩可以把一小片水泥地画成自己的母亲,并依偎着入睡,那么,另一个女孩,为什么不能将一个水泥洞,想象成可以倾听自己的心声、为自己遮风避雨的母亲呢?在她思念的时候,在她痛苦的时候。

我觉得完全可能,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解释吴少敏为什么会对着水泥洞恸哭,和把她看做是自己的妈妈了。
当然,她的恸哭,或许还有其他原因,是一个多种情绪的集中宣泄。譬如有对姐姐般关照她、给她讲故事的王淑贞的思念,有对黑土地上的青春的祭奠,或许还有对当年的自己的怜爱等……
 05

吴少敏的黑土地情怀,不仅包含着她对母亲的依恋,和与当地老乡的鱼水情,也包含着对兵团知青的战友情谊。

宋再端夫妇承包的餐厅是部队的,因为军改暂时停业。但是,部队又允许并需要服务外购。所以,餐厅还有恢复的可能。吴少敏说,餐厅如果重新开业,要将全部盈利拿出帮助有困难的兵团战友。宋再端对我说,他一定要实现她的这一愿望。
以前没听宋再端说过这件事,是不是他觉得现在该说了,才开始说了呢?
我不知道这件事有多大难度,但是,我知道,有多大难度,宋再端也会去办的。

吴少敏把黑土地当做母亲,最后融入黑土地。宋再端则是她手中牵着的风筝,他的心属于她,也因之属于黑土地。并且,他的后半生,再也离不开黑土地。因为,他觉得,只有在那里,才能遇到他的妻子,才能和她说说话。



我们每个去过黑土地的人,都会有着黑土地情结。虽然我们又回到各自的城市,但是,对于那里所发生的一切,却都是那么的关注。我们再回黑土地,都会有回到故乡的感觉。见到熟悉的景物,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而面对消失的故居,我们又会无限的失望。

还有许多牵挂,还有许多怀旧,都是萦绕在我们梦中的思念。这就是我们永远的黑土地,我们一生一世的思念。

黑土地有黑土地的思念,黄土地有黄土地的思念,红土地也有红土地的思念。凡是有过知青的任何地方,都会有着让知青们牵肠挂肚的思念。并且,这种情结,会随着我们的老去,而愈加浓重。


本帖最后由 山丁树 于 2018-5-18 08:41 编辑

龙行兄点睛之笔!这组文章一直跟踪他到黑河,又从黑河到北京。谢谢关注 并以诗句点评!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7 07:51 , Processed in 0.143008 second(s), 22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