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回望50年】-茶陵八团乡湘潭一中136班知青的回眸

2018-4-23 13:44| 发布者: 开心| 查看: 458| 评论: 0|原作者: 海象

摘要: 【回望50年】-茶陵八团乡湘潭一中136班知青的回眸看到湖南知青网发出《上山下乡五十年回望专题邀请》帖,也欣赏了知友回望之文章,好几次有动笔之愿,只是难以启怀,但网友的帖文引发,觉得不留下一点文迹难以释怀 ...
【回望50年】-茶陵八团乡湘潭一中136班知青的回眸
看到湖南知青网发出《上山下乡五十年回望专题邀请》帖,也欣赏了知友回望之文章,好几次有动笔之愿,只是难以启怀,但网友的帖文引发,觉得不留下一点文迹难以释怀,就此将原来发过的帖整理综合一下,形成回眸之篇,了却心头之结。
一、回头一望,对离去者的怀念
19681222开始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席卷全国城乡所有阶层民众的浪潮,谁也难以逃避。想当初我班52名同学,随着集体下乡一批(大部分下到茶陵县八团乡东黄村-当时为一队与二队),回老家原乡或联系亲友返乡一批,五十年一望,目前悉知已经离世的二人(仅5人失去联系),已经联系上的同学达46人。
1、花季之女过早地凋谢:第一位去世的同学是班里聚会中谈及最早去世的女同学廖XX,其下乡外地后来通过什么手续回城,不知什么原因,在七十年代初遭遇火车车祸去世,有二位同学参加了追悼会,当时惨状至目前同学都不愿提及,在我班名单中她是最早的远行者,遗憾至极。
2、晚年如童年突遇灾祸难舍情:第二位去世同学是求安同学,是随集体下乡至茶陵县八团乡的知青。其在20166月25日凌晨在返潭的长常公路上突遭追尾车祸遇难(离湘潭仅28公里路程了),求安曾经十一次摩旅返茶陵第二故乡-八团乡东黄村进行节日期间的访问,每次对老人们送去了慰问金与礼品或精神慰籍,对孩子们提供了学习用品,其一番对老乡们真情实意的关爱之情跃然于老乡的眼里,沉凝于老乡们的心里,跳动在老知友们的胸间,在园梦湘潭一中136班下乡知青2014年11月成批回归第二故乡的旅程中,发挥了领路人的作用。更是湘潭历年纪念屈原进行湘江横渡与冬泳的爱好者。求安作为一名摩旅爱好者,近四年来跑遍祖国南北东西各省,去大西北新疆内蒙、东北与俄罗斯、西藏、青海、四川地震灾区、广东广西与越南边城、泰国与柬埔寨,海南与中原之行等。将湖南湘潭家乡之人文情怀传播四面八方,将爱撒向人间,在摩旅中接受自身心灵的洗礼与锤炼,给同学与知友传递了人性的升华与观念的更新,其经历的身体考验也与一般人增加更多挑战,他在追求心灵与身体的最高升华。在纪念追悼会上,参加的亲友与同学与摩友达100多人,当天晚上湘潭摩友举行追思会达几百人,在湘中摩旅网祭论坛上达几千人浏览并留言致以悼念,为失去一位好知友、好同学、好摩友而表达衷情与不舍。
二、热血满腔,上山下乡八团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1、初赴八团乡:
   我们是19681228日就转走了户口要走,无奈当时下乡浪潮汹涌澎湃,政府无力安排更多的交通工具,只能排队等候,所以等到1969年元月五号才有车子(市里的公共汽车)。当天一早,湘潭一中老三届约千名同学们分批分乘几十辆汽车在学校老师们一片欢送声中与父母们依依惜别的队伍中,怀着崇高的信念,义无反顾的向茶陵县出发。刚过株洲,仿佛听到敲锣打鼓声伴随一路,同学们笑谈我们走得好隆重,后到礼陵一检查,汽车后轮的一只轮子的钢川坏了,“敲锣打鼓”声是它为我们知青演奏的……然后由县里分配至各乡村,我班知青被分配至八团乡,从此开始了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梦想。八团公社地处罗霄山脉中,崇山峻岭,郁郁葱葱,风景极佳。而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无心欣赏,城里娃从未见过如此深山僻野,且到乡里已经是傍晚时分,山风寒洌,漆黑不见何物,离安置点近有乡间公路的就由汽车送到了村里,而远一点村子没有乡间公路不通汽车,只能点煤油灯在乡政府临时搭建的地铺上睡一晚,等待第二天的村子老乡来迎接。第一次离开城市的家加上乡间的清冷,一些同学感到难受就哭啼起来,学校送行的老师也感到心里不安就进行了安慰。第二天清早,八团乡的上百男女老乡就担着担、推着车来接知青们行李,非常热情地欢迎知青到村里安家(当时下到乡里知青有七八十人,分别下到一、二、三、四队)。一路上都是乡间小道,傍山而行,过涧而穿梭于山丛中,步行加上挑着行李,同学们不习惯走弯弯山路,行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到了村里一部分分到一队,一部分分到二队,我班共有三十多人。一到村里老乡们分列欢迎并放了鞭炮,第一餐是村里安排老乡给我们做饭,并有山区的米酒相敬,非常诚挚而热情。
2、生活经验不足初尝艰苦:
东黄村(当时叫大队)当年也就是个自然村庄,我们知青刚下乡,人笨又有些“懒”,出工完毕散工回家没人愿意打柴背回来;第一年知青由国家供应口粮,720斤谷一年,每月60斤,按七折出米,约42斤米/月,头几个月是老乡送菜给知青吃,并腾出了一块菜地给知青种,当时能种菜的有几位同学(如班长、学范、海清、夏天等),头几月加上有送菜与自己种的基本上还能保持有菜吃,但老乡送菜一停止,靠自己种菜就没有那么好了,平时也没种好菜,也不懂时节,错过了就没法。所以打米时,用那点可怜的糠,与老乡换点可怜的菜(多是青菜)。 但那远远不够,有时就派人,随老乡来鸾山镇赶场(赶集)买点菜,如海带、红薯粉之类的干菜。在那期间,因经常冒菜吃,也曾吃过辣椒盐水汤,黄豆煮水做菜,拉到厕所还是粒粒黄豆显真情。由于缺菜少油,男同学正是长身体时期且出工用力多,个个饿的慌,求安饿得猴儿一般。当时知青因饥饿,有的人干过偷鸡摸狗的事,求安也偷过老乡两次生红薯,记得有天因饿,吃完晚餐,大家又焖糯米饭,八两一位,有个女同学不吃,求安代劳吃双份,那天晚餐共吃了二斤一两(五两粘米饭、一斤六两糯米饭),感觉吃饱了(无菜)。(待续)




续:3、初尝农活尽力养活自己:
评工分、挣工分、买口粮、养活人(少数还要家掏钱买粮): 一队(称钩湾)位于八团乡北面,距乡政府约8公里。1969年还是“文革”后期,政治气氛极其浓厚,生产队、大队甚至公社,经常开会学习,尤其正值党的“九大”召开完毕。那时“抓革命,促生产”盛行,生产队长、还有在本队的大队干部——民兵营长等抓出工,可怜我们这些刚从城里来的知青,一听到出工哨响,就象牛背上了犁拗。 当时寒冬腊月,打赤脚下到水田里挖禾蔸,一身泥水,那个冷唷!连老乡的孩子(叫梅保)冷得挖一阵,又站到田埂上歇一下。 那时出工的人真不少,老、中、青、少;男男女女几十号,说说笑笑也很热闹,不象现在年轻人都出去谋事赚钱,家里只剩老小,农田锐减,都退耕还林了。 当时队里男壮劳力为12分/工日,次之10分/工日;女全劳力为7.5分/工日,次之7分、6.5分、6分、5.5分、5分都有;小孩也就3~4分。 我队知青最高分是班长一位8分,下面依次有7分、6.5分、6分、5.5分。求安开始也就6.5分,后来评到了7分。 山区的农田因都是梯田,块小(蓑衣、斗笠丘)坎高,农活多而累人。由于交通不便,还有很多重体力活,送公粮、挑石灰、挑木炭、背树等,用的都得是肩膀,那时求安能桃百十斤走十多里不用休息。 脏农活就是在田里赤手撒粪,再怎么用香肥皂洗,也要臭几天,并手指甲都是黑的。 那时山上很多大树(杉树、松树),73年到75年间,都被采伐完了。 山区野猪多,夏、秋时候男劳力要轮流上山照(即防备)野猪,搭个草蓬,俩人一组,半夜间常起来放铳、摇竹板,吓唬野猪。 记得年终首次结算分红(0.58元/工日),留下第二年的口粮款外,邓同学分得80多元居第一,求安分得50多元居第二(用自己赚的钱,在潞水供销社买了床绒线毡,8元钱,好高兴),班长镀金(因当时工厂招工都需要下过乡的知青,吃过苦,耐得劳,工作踏实,所以说下乡时间短的流行叫“下乡镀金论”)6个月就招走了。那时开始起不少知青实现了自己养活自己。也有同学因出工少、工分低要出钱买口粮。 在那学会了挖冬笋,有的当地老乡还不会,70年春节自己就挖了不少冬笋挑回家。
农闲时承担副业有烧木炭与抬电杆,记得冬天时上级分配三十根电杆,要在几天内运输到指定地点,且都是高山坡地变道多,队里集中强壮劳力十六人,知青中参加的有班长与学范两人,记得每八个人抬一头,在山坡上爬行,因为转弯的原因有时电杆重心一偏移,压在这些年轻知青身上的重力一下子由100多斤到200来斤以上,尽管挺直腰杆扛着,每天下来一身都是疼的都不能说。几天完成任务后达一个月胸部感觉还是隐隐有痛感。班长招工返城若干年后看到学范样老长不高,怀疑是不是抬电杆任务将他压得长不起来了。
四、春节返城探亲:从村里走山路到鸾山镇(如今盘山小水泥公路,宽约4米不足,约19公里),当年小路17公里差不离。 那时回湘潭,半夜后就得出发,夜晚山路走不快,七点多到鸾山镇,再到船码头(约十二公里)约10点,等船乘船(水路不知多少公里),到酒埠江就中午了。那时知青都很穷,年末回家过年走县城坐车,要五元多钱才能到家,如果翻山越岭走攸县的鸾山到酒埠江,再转车到礼陵,然后从礼陵坐火车到湘潭,尽管麻烦、辛苦,却只要三元多钱,能节约二元。当年,当我们从水库上游乘船上岸后已近中午,就要跑步奔向酒埠江的汽车站去抢购车票,因为下午只有一班汽车,如果买不到车票,就得在酒埠江住一晚,那花费就多了。有一次没买到,几个同学住宿东塘旅社,早上起床,服务员发现冯同学的被子上有一首钢笔写的打油诗:探亲路过酒埠江,无车困宿东塘社,被子席子粘乎乎,旅客出钱不好受。服务员责怪冯同学:冯同学有嘴说不清。还记得有一次节前返湘潭,吃肥肉过多消化不好,一路上坐汽车一到停歇点,都急忙跑进厕所的狼狈状仍记忆犹新。
注:为什么第一部分写了求安这么多文字,因为下乡的回忆文章主要是在求安写作素材上编辑的,以此作为对作者的纪念。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0 21:01 , Processed in 0.162009 second(s), 22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