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深情悼念革命学者姑父

2018-4-18 21:06| 发布者: 冰凌花| 查看: 113| 评论: 0|原作者: 冰凌花|来自: 冰凌花专辑

摘要: 姑父姑妈都撒手人寰了,他们留给子孙的遗产不是房子和钞票,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收益无穷。
深情悼念革命学者姑父

         前天我刚刚参加了姑父的葬礼,这两天我的心情万分悲痛。记得还是我退休不久后写过一篇文章《革命学者姑父》,我曾经拿给姑父看,姑父笑笑说:“革命学者定位准确,不过不要为个人歌功颂德,要歌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姑父生前如此这般,去世后姑父的葬礼也是再简单不过了,看着令人心酸,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曾经瞻仰过的最朴素的托尔斯泰之墓,没有墓志铭,只有一个普通的土丘。姑父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传奇人物,姑父不仅醉心于文学,也和他同时代的学者一样,对历史,哲学,政治等有着广泛和深入的涉猎,他以作学问为人生最愉快的事,每有心得,欢快雀跃如稚童。解放前他曾经参加过学生运动,参加过地下党工作。解放后,身居要职,仍然严格要求自己。
        这两天我总是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记得姑父曾经跟我说起过他的读书生涯,那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姑父小学毕业后,因为日本鬼子的狂轰滥炸,家中无力再供他读书。于是他把哥哥的初中课本拿来自学,姑父的父亲信奉当时的说法:老子买田,儿子考状元。第二年,姑父的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一块大洋给了姑父,姑父和同学从故乡宁远步行180里去了衡阳,当时他想考空军学院,想做个飞行员保家卫国。可是没有想到考场竟然也被日本鬼子炸毁了,幸运的是有真才实学的姑父在省城长沙考上了高中。可是由于抵制蛮横无理殴打学生的军训教官,姑父和几个同学被学校无理开除了。走投无路,姑父只得投靠在昆明读书的二哥,由同学资助先是去了重庆,然后步行千里,半工半读去了昆明。没想到,昆明之行彻底改变了姑父的一生。因为他结识了两个新朋友,也就是他后来的老师沈从文和同学吴晗。沈从文老师还为姑父等贫困的学生卖字糊口,师生交往较密,常促膝长谈,探索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文艺创作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他们的观点极为接近,可谓志同道合。姑父在接受文学知识熏陶的同时,还接触到了一些进步书籍。不久姑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后来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姑父了解到更多有关共产主义的事情,并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为了生存,他先是考入不收学费的师范学院,后来因为品学兼优,老师的推荐又转入西南联大。到北京后进入北京大学,后来姑父曾经和考入北京大学的我女儿打趣儿说,咱俩是校友就是朋友啊!
        伉俪情深,相伴终生。说起姑父姑妈的婚姻,很多年后,我都能想起,姑妈跟我说起她和姑父认识时的样子:“你姑父高高的个子,很儒雅,说话很和气,我一看见他,就喜欢上他了”。姑妈出生在宁远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也算是大家闺秀。由于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爷爷让我的父亲兄弟们都读了大学,而只让姑妈读了几年书,仅仅能写信能看书报。说的这里,姑妈常常眼含泪水耿耿于怀,因为自己的学识和姑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成为她终身的遗憾。听母亲说姑妈女工极好,困难时期还以此为生过。她和姑父是典型的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结合的包办婚姻。姑父随着西南联大转入北京大学后返乡探亲他们才初次见面,姑父当时不满包办婚姻,想解除婚姻,但是见到含蓄又羞涩还极其贤惠的姑妈后改变了主意。他们都是在一种异常复杂的心态下,允诺了这桩姻缘,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从此,他们双双携手,步向生活,共同面对不可预测的时代风云。同时,也开始了她一生一世的牵累。大约过了半年,他们正式结成了夫妻。期间发生了些什么,姑父和姑妈从来没说过,但我相信,那肯定是很浪漫很甜蜜的一段故事,因为第二年便有了我的表姐。由于地下党工作,姑父来去似一只鸿雁,了无痕迹,而他的话,却像刀镂斧凿,永远铭刻在姑妈的心里。直到暮年姑妈还是认为姑父的话句句是真理,无限信任和崇拜姑父。姑妈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曾经感慨道:“我和你姑父一生过得很幸福,我们从未吵过架,连红脸都没有过”。是呀,他们相濡以沫70年,真是不容易。姑父谈到“文革”,他心情极其沉重。追述这段锥心裂肺的岁月,他说当“文革”一临,数亿人都处在癫狂状态的时候,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他在姑妈身上充分体会到了,古人的糟糠之妻不下堂是很有道理的。当一切惨烈无情都指向了孤立无援的姑父的时刻,在姑父住牛棚接受批判期间,姑妈不顾自己身体多病,毅然决然陪伴姑父并且给了姑父身心最大的温暖。而许多曾经因为身份地位改变而抛妻弃子的老干部又被他们的娇妻美妾抛弃了,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报还一报呀。
        孜孜不倦,默默奉献。 姑父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他一辈子最大的乐趣就是念书做学问。他自己也说除此之外,其他的全不行,也没有兴趣。但是为了革命事业,他放弃了小我。姑父因为解放前常年从事地下工作,平时少言寡语,但为人和蔼可亲,总是微笑着说话。解放后,才24岁的姑父就出任了当时取名为华北中学的校长,也就是101中学的前身,他爱生如子,细心关怀着每位学生的成长。对那些进了北京城当了大干部就抛弃糟糠之妻的人极为反感,认为他们对子女极不负责任。为此他还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但是收效甚微,姑父很痛心。为了使在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先烈的遗孤和老干部的子女能够尽快入学,姑父使出了看家本事,由于学生们的年龄和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姑父就组织教师分层次教学,还亲自授课。把学校办的有声有色。为了把学校办成传播进步思想的园地,他先后聘请品学兼优的教师来校任教。姑父和教师们商讨革新教育的方针、计划,决定从充实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入手。不仅使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懂得人生意义,树立革命理想。为此他付出很多心血。利用课堂宣传民主科学,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了解中国社会现状。姑父最大的乐趣就是为年轻人工作。他说和年轻人一起,自己也会感觉到有青春活力,并且可以不断鞭策进取。后来华北中学更名为101中学,姑父继续担任校长。以后姑父又调入北京市委担任教育部部长。离休之后完成了北京教育史的写作撰稿工作。
        潜移默化,大爱无疆。姑父因为工作太忙,姑父和家人相聚的日子很少。但他极其重视“如何做人”的教育。他常说:做人要表里如一,要善良,要有一技之长。 姑父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尽可能自由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一有时间就坐下来给我们讲故事。故事的延伸,往往是一部部的文学名著的和作家的生平简介。对于较深奥难懂的经典著作,他也尽力寻找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版本,这样就养成了我们自幼爱看书的习惯。姑父的奋发求学与精神气质,对他的子女甚至于对我都起着起着表率与带动的作用。文革期间,我初中毕业在姑妈家住了半年,那时姑父在房山的“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每次回来他都给我们带来一些玉米和核桃,据说都是当地的老百姓送的,因为姑父用他祖传的医疗知识治好了不少病人,由于姑父从来不收诊费,还自己出钱为老百姓抓药,老百姓为了感谢姑父就送些自家产的玉米和核桃给姑父,姑父说盛情难却,他只得收下,而且还补充说是为我们几个孩子收下的。姑父还说不能白吃老百姓的东西,让我们背诵药性歌,将来有一技之长为百姓服务。姑父每当返回房山时总是大包小裹的给房山的百姓带鞋子和围巾等等生活用品回赠给百姓。无私援助,这是人性的温馨。
       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谈到现在的贪官,大家无不恨意。可姑父身居高官却洁身自好,品德高尚。他是干部的楷模,共产党员的表率。他曾经自动减薪三次,与当今人们为了升官发财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北京市委大院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组织给他分配的房子就是三楼的一个单元,可他看到同事有年逾古稀的老母亲,就主动将自己的三楼换给了同事,自己带家人住到了没有电梯的五楼,看到五楼的邻居夫妻有男女俩孩子,可只有两间房后,又主动的让出自己的一间,其实姑父也有两个孩子,有年长我一旬的表姐和小我两岁的表弟。本来三间房正好居住,可姑父说,邻居的孩子年龄接近,住在一起不方便,表姐和表弟年龄相差悬殊,况且表姐住校,一周才回来一次,还是让给更需要的人吧。他的所作所为都得到了姑妈的支持和鼓励,所以说一个好官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的默默扶持。
        如今姑父姑妈都撒手人寰了,他们留给子孙的遗产不是房子和钞票,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收益无穷。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6 03:36 , Processed in 0.103006 second(s), 16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