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轻弹几滴男儿泪 文/张永柱

2017-12-12 08:14|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99| 评论: 0|原作者: 张永柱

摘要: 轻弹几滴男儿泪 ——读李家容《我记忆深处的一幕》 大学同学李家容毕业后分到省里一家文艺刊物,先做编辑,后做主编;杂志刊名在早叫《布谷鸟》。布谷鸟就是杜鹃,其音清亮,二声一度,每到春末夏初 ...
        轻弹几滴男儿泪
                                 ——读李家容《我记忆深处的一幕》
         
         大学同学李家容毕业后分到省里一家文艺刊物,先做编辑,后做主编;杂志刊名在早叫《布谷鸟》。布谷鸟就是杜鹃,其音清亮,二声一度,每到春末夏初,“布谷,布谷”,复鸣不已。家容同学活泼开朗,成天乐呵呵的,举手投足就是一只欢快的鸟儿。我们都喜好文学,我们万州的中学附近有座太白岩,那里有李白的读书诗屋,她亦向我介绍李白与她老家安陆的很多人文掌故。
         就是这么一只快乐的鸟儿,谁会想到竟有一段啼血的青春往事!在海南一本《知青回忆录》中,我读到她的《我记忆深处的一幕》,是写她下乡的一段经历。她68年下乡,“知历”早我一年,20岁时她们一群知青被派去修焦枝铁路。
        焦枝铁路是当年我们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秘密修建的一条战备铁路,工程代号4001。6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处于紧张状态,中央考虑到万一战争打起来,一旦京广、京沪线不通,南北交通大动脉就中断,有了焦枝线就是有了又一条南北大通道。所以抓紧修建焦枝铁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战略和经济意义。周总理说:“焦枝铁路建不成,毛主席睡不好觉啊!”当时从湖北、河南两省调集80万民兵,按师、团、营、连建制,实行军事化管理,全线多点同时开工。
        李家容这篇散文,从大时代大背景切入纪实:那时公社是营部,大队是民兵连,“次日早晨6点钟号声一响,我们便起床洗漱,然后操练,吃了早餐便开始了筑铁路路基的劳动”。追溯知青这个新型社会构件,李家容还原生活真实,对当年以知青为主体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生动描述,可以勾起一代人的共同回忆。我们知道那时的文化生活除了露天电影,就是这文艺宣传队了。
       《我记忆深处的一幕》,有知青的艰辛劳作,有青春时代的天真烂漫,有热情和理想,这都是我们曾经的生活形态。但每个人境遇又各自不同。此文真正震撼人心的,是她的“个性”生存——一个满腔热血、满怀憧憬的小女孩遭遇的政治歧视和身体迫害。她在广阔天地炼红心,半天劳动半天演出,晚上排节目,按说,遵照伟大指示,“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谁知却是厄运飞来,一天城里搞外调的来了,要她交代揭发与她只是相识并无往来的“历史反革命”!就此,她的命运变了。平时慈父般的公社书记“怎么片刻间变成了凶神恶煞”?更令人切齿的是那个民兵连长,这是在中国社会生态中,在哪里都可以碰到的一类劣畜。请看《我记忆深处的一幕》中的“这一幕”:李家容回到队里接受劳动改造,连长喊她的名字就像平时喊地富反坏右一样声色俱厉,劳动中对她特别“关照”,“他专门为我上土,每次上土他总给我上得满满的,压得实实的。我咬着牙,拼足了力气,摇摇晃晃地挑着一担土攀上足有4层楼房那么高的堤”,“几天下来,我的肩膀由红肿到破皮显出红肉”。读这样的文字,大凡有情感有良知的读者,几乎少有不落泪的。李家容散文的力量,就在于以自身的痛苦经历完成对历史的穿越,文字不长,也不堆砌华丽的辞藻,就把一段真实的人生镜头投射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即使这样,我也没在连长面前低下我的头,每天我照样不用他喊,就在他面前让他上土。我也不会向他求情叫饶,肩膀不能挑,我用双手提着担子,就是爬也要爬上堤。”血泪文章中的血性女孩,是作者在剜自己的肉!即或是在我落户的巴人山区也难以想象。所以读李家容的文章,是要付出眼泪的。
       作者以一个女孩子的自尊,默默承受着这样的虐待和羞辱,顽强地与那类毒瘤似的劣种对抗。无论善良的人们怎样理解,这样的劣种似乎有一种嗜血的天性,专门以伤害弱小获得快感,根本不会顾及任何人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是此类人的本性使然,重要的是我们不乏产生这类毒瘤的土壤。这块土壤,也是美丑共生并存的土壤。在极度艰难时,人们对遇到的好人总是铭记于心。生产队的老队长见那个民兵连长如此欺负一个女知青,当众站出来指责:“你的心真狠,人家是城里姑娘伢,白皮嫩肉的,怎么能比男人还挑得多,你想压死她?!”他推开民兵连长,自己来给李家容上土,上得浅浅的。作者在她简短的篇幅里,通过一种天天重复的劳动行为,把美与丑、善与恶两个形象刻划得如此生动。在《我记忆深处的一幕》中,看得出作者对真善美、假丑恶杂交的特色畸形,虽未合盘托出,也算是淋漓尽致,一览无余了。
       几滴男儿泪洒在《我记忆深处的一幕》,因为这篇散文不是冷历史,而是透视我们骨子的反光镜和警世钟。泪光中我们还看到严酷的生存状态背后,有一个互爱相依的下乡知青群体。在作者无法自救的处境下,这个命运共同体,以李家容是文艺宣传队的台柱子为由到公社请愿,并且罢演,喊着要散伙,终于把她救回了宣传队。这中间那个十分仗义的熊玉宗同学,后来做了李家容的丈夫,现在我们得称他为武汉的大摄影家了。从熊玉宗先生的品性看,于逆境中行侠以拯同袍者,必是斯人。对这篇血、泪、情整合起来的散文,我们两位大学同学的点评很到位。一是裴晓蓉的评价,可谓入木三分:读了你记忆深处的一幕,五味杂存!文章写出了一个女知青的无奈、写出了特定历史中的扭曲的丑恶、写出了复杂社会中残存的美好人性还知道了你和你先生的患难之交……”,还有个鄢润妹,她的点评重在一个“情”字:“看了你的大作,我很感动,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你精神遭到打击时,有个男人冲出来维护、帮助你,给你最大的安慰帮助,这是真男人,是你一生值得托付男人。”几十年熊李夫妇又培育出两代人,如今已是儿孙绕膝,正应了中国道德文化好人终得善报的传统理念。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一个向前发展的国家,始终要警惕社会上那种孽根异型。履行责任和担当,不能老是期待幸福来敲门!

          (张永柱2017,12,9于湖北外河园书斋)

李家容,,.jpg

李家容,.jpg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李家容.jpg
3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19 13:17 , Processed in 0.151009 second(s), 23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