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观众之心度编剧之腹 我一般是不爱看宫廷戏的,因为有太多的阴谋,令人毛骨悚然。不过宫廷戏又分成宫闱争宠和皇家政迹这这两类,宫闱争宠是女人们之间吃醋当然没啥可看,而后一类因为论及史迹,偶尔倒可以看看。 比如《康熙王朝》,那位皇帝平三蕃收台湾亲征准噶尔,倒也吸引眼球。主题歌唱得也豪迈:“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皇帝还想再活500年,百姓们想活100年也就不算犯上了,于是民间有“我百年之后如何如何”的说法。 而当电视台播出《雍正王朝》的时候,我就兴趣索然了。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那位雍正皇帝剑走偏锋,为争帝位不顾手足之情,即位后又杀功臣、勒仕举、任用私人,有苛政之嫌,许多中国人都不喜欢他。 但既然是电视剧而不是历史课,所以就给了编剧很大的创作空间。可惜他们一创作,把世人指责雍正的那些“劣迹”用“写实”手法那么一表达,我顿时觉得,原来这编剧是“保皇派”,打算给雍正平反的,真把我弄糊涂了。 此剧下笔之处,都是针对历史上所指责的雍正皇帝“劣迹”进行反驳:
一、 传位之迷
关于雍正即位,曾有很权威的说法是:先帝本来遗诏“传位十四阿哥”,但是先将遗诏拿到手的雍正在那“十”字的上面加了一横,又在下面加了一钩,将“十”字改成“于”字,把遗诏变成“传位于四阿哥”,所以他就即位了。这种说法常有所谓专家学者在电视上说得有鼻子有眼的。甚至在文革中还有“林副统帅”当作历史教训说得头头是道。 可惜在剧情中不是这样。那四爷雍亲王从不争位,只是一心为朝庭办实事。什么治黄河收欠款,凡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他都出头去干,并且上边早已有了太子,名份已定,他没什么可争的;下边众官员也因为他积极清理国库欠款而都不喜欢他,所以即使让朝中大臣举荐王储人选也不可能是他。唯康熙帝一有什么难办的事,只有四阿哥出头。渐渐地,因为其他众阿哥平时只知搂钱,而在太子立储事上又争夺不休,康熙临终前只能让雍正出来收拾局面。总之,从剧情中看,这本来不是什么迷,先帝遗诏确由内侍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并当众宣读的。
二、 清理欠款
雍正未即位时负责清理国库欠款,最后清理不下去了,康熙只好让他靠边 站了。这差事即让他得罪人又让他干不下去,史书上也没法夸奖他,因为他半途而废了。所以许多人明里暗里指责他。可是我从剧情中看到的意思是他确实为国分忧。并且国库里的钱私人也可以随便借吗?说不过去。
三、诛杀大将
剧中年羹尧原本是雍亲王府中奴才,被雍正一手培植起来,官至大将军,在平定西北之战中立有大功。一个奴才,能成如此大事,已经够不简单了,小节上当然难免有瑕疵。问题是他杀人太多,执法过严,并且得胜还朝以后气焰有些嚣张。尤其不该把雍正专门安排在身边的有真才实学但是直言不讳的人杀了。加上他得罪人太多,到处有人奏本参他。整天忙于政务的雍正不免受了影响。于是逐渐地降年羹尧的职务,以至最后赐死。民间舆论也不饶他,马上就传出“城门洞里吊死一个大将军,给先帝守陵的还有一个大将军(他的十四弟)” 诛杀功臣是实,却也事出有因。剧情是这么说的。
四、推行新政
剧中的雍正帝很是勤政,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批奏折批到半夜是经常的事,多的时候他一天竟批阅一万份奏折。他推行新政可谓不遗余力。
1. 摊丁入亩:原来纳税都是按人头收的,这样拥有大量土地的富人就占便宜,而家中人口多而土地少的人家就屡受盘剥。以后按各家拥有土地的实际数量来收税,穷人就可以少缴,富人就要多缴一些了。这么干,贫下中农倒是高兴了,地主老财当然不高兴。雍正爷如果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定是位真正的革命左派!
2. 仕宦奉劳:自古以来,告老返乡的官宦和读书的秀才举人及其族人都是可以不服任何劳役的,问题是黄河屡次决堤,筑坝工地上正缺劳力之时,这些人上堤帮帮忙也没什么不妥吧?这种制度要改一改。而那时候就讲人人平等,雍正爷如果活到今天,真可以竞选美国总统了。
3. 整顿满制:满族八旗当年驰骋疆场,为建立大清立下过汗马功劳。所以后来他们的后代可以不纳赋税不出劳役。可是朝庭库府空虚军粮不继,按人头给他们分发土地使他们能自食其力按岁纳粮,不是很好吗?汉族人想要一份土地好按岁纳粮还不可得呢。
总之这位雍正皇帝爷自从当亲王起,就干的是得罪人的活。后人历数他的劣迹也不足为怪。问题是,有史料、有民间传说,还有作家们的创作,我们应当听谁的呢? 说不定哪一天要召开雍正同志平反昭雪大会了吧?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8 20:28 , Processed in 0.098005 second(s), 1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