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继续前面“桑树浜纪事” 文/解顺庆

2016-7-31 22:16|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169| 评论: 0|原作者: 解顺庆

摘要: 后记一九九O年初冬,经多方打听联系我终于又见到了分别二十年的老朱书记。他依旧是老农民的样子,一身略显陈旧的中山装,头发几近全白但身板依然硬朗。约了天白老蔡等人一起请老朱书记吃饭,他上座我对面作陪。酒过 ...
后记
      一九九O年初冬,经多方打听联系我终于又见到了分别二十年的老朱书记。他依旧是老农民的样子,一身略显陈旧的中山装,头发几近全白但身板依然硬朗。约了天白老蔡等人一起请老朱书记吃饭,他上座我对面作陪。酒过三巡我不由得提起了当年老桑根家的婚事,本意还是想感激对我的不治之恩,不料他沉吟了一阵说:有这事吗?我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天白记性好你记得吗?我不由得暗暗倾佩老朱书记,他这是一语双关:一是表明自己为我担责无怨无悔不提旧事,二是检验我当初是否记住他的话不能对任何人提起到此为止。天白是我最铁的伙伴,天白不知岂有他人。见聪慧过人的天白一脸茫然老朱书记似乎十分欣慰,在对面向我举起了酒杯,我猛起身到他身边连干三杯,九十度行礼,哽咽着用国语朗诵了天白文章的标题《我们的老朱书记》,席间为他响起了一片掌声,老朱书记欠身向大家摆手开心得哈哈大笑,笑声绽开了一脸皱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末了还是讲了句大俗一切尽
在不言中,一切尽在杯酒中。
       多年来我定下了每年必返乡一次的惯例,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回娘家。二OO年十月,我带着儿子重返桑树浜。而这次有所不同,携儿同行是要了却我心头四十年的纠结,拜访杜家长子桑林行赔礼道歉之举。由于我多次唠叨这些陈年往事,儿子语出惊人:讲十次不如做一次,让我陪你一起去吧,你欺人父、我敬其子、代代相报、于情于理。小子真的长大了,一语点化了老夫多年的心结。其实多年来我和桑林虽交往不多但还是一直有联系的,他没有桑根那么幸运,孤身一人至今未婚,还是失地农民,靠少时跟父亲学医十几年成了一个行走于乡间的土郎中,同样在其父亲传授下对阴阳五行、乾坤八卦、象天法地的易经有所领悟,兼此营生。他口才极好见地独特,为百分之五子女问题会在电话中和我探讨大半个小时。
       那天在他的表弟、也是我插队时的好伙伴火荣父子的陪同下,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里浜桑林家,老房虽已翻建但仍是极普通的两间平房,桑林奔波一天近傍晚才匆匆赶回来,见我儿子在一侧欠身问候尤显惊异和高兴,但让我感叹的是他进里屋摸索了好一阵子,端出来的却是茶叶末子泡的茶水,是节俭还是贫困,恐兼而有之。在桑林一再阻拦推让下,我带着儿子向其欠身致礼,在我讲不了几句当年如何的歉意话时,桑林抢过了话头,他直言:至今深深怀念感恩父亲,是父亲给了他今天的一切,父亲只是生不逢时,他还是极其幸运的。从苏区时期的“AB、延安时期的抢救运动到建国后的潘杨案胡风案等直至文革十年浩劫,冤假错杀何止成千上万,史书英杰命尚且不如蝼蚁,父亲这点磨难何足挂齿,屋后一颗小树算得了什么,共和国大厦几乎为之倾倒,你不必再为此纠结要一放了之。父子登门礼数的含义我比你领悟得更深,进门便是大礼,无需再言。桑林滔滔一席肺腑之言,其间还引用一些五行乾坤术语,可以说语惊四座令人倾佩不已。以桑林远在我之上的才气,当年竞考不上县立高中,百分之五人口的子女正是阶级斗争为纲最直接的受害者,作为其中一员其可叹的人生可以说并不完整,但他对过眼云烟的感悟、世态无常的见解是最理性最完整的。桑林对生活环境与质量的追求和改善,显示出一种不屑一顾的气质,更让我有所触动。我认为对精神负担的解脱除了真诚的语言,必须要有实际的行为,精神寄托辅以物质载体才是合二为一的完美约法,桑林不缺精神,有鉴于此我想到了必须有所补偿,这不是给予而是请求良心宽恕的索取。在反复和桑林的探讨中,一拖又是五年,终于在二O一五年的稻收季节、新米上市,我委托桑树浜的种粮专业户桑荣给桑林送去了一百斤大米。
反思
       重返桑树浜对我儿子触动很大,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其三十出头的年龄对文革风云、知青下乡等只是理论上有所了解,但和桑林这个占人口百分之五子女的境遇是第一次面对面接触。他和我探讨全国范围内到底有多少桑林、桑根们,他们的大半人生是怎样走过来的。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即使是人口学家、史学家毕其生也未必能研究透彻。在此我谨以反思当年的这两件往事为基础,表达粗浅的想法。如按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六亿人口计,三亿成年人中的百分之五当为一千五百万,如按其子女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出生为时段界限,按每户平均至少两个子女计算,最保守的统计:百分之五人口的子女至少在一千万人以上。按当下官二代富二代的提法以此类推,他们只能被贬为黑二代。在文革中他们被称为可以教育好子女,试问:如果得不到教育呢?如果教育不当呢?如果不接受教育呢?他们就永远不了吗?这句生造的先入为主的政治术语,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还有讲成份、不唯成份、重在表现之类,现在看来如街头骗子在念咒其骗术手法,在文革中也是大行其道的政治标杆。请我们的同龄人想一想:当你考入高中、大学在你们班级甚至全校能有几位这样的同学;当你应征入伍当兵踏进军营时,能有几位这样的战友;当你进入各级政府机关、国营厂矿企业工作时,能有几位这样的同事;当你光荣入团、入党或评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时,能有几位这样的同志;当你步入仕途职务升迁,当上大小各级领导时,能有几位这样的同僚。以上几个人生基本节点本人都曾涉足,经反复细想后的结论是:一个也没有。他们的大半人生基本上被剥夺了这些权利和机会,以此说明他们也终究没有教育好。他们和我们一样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一同成长,祖国的花园里有花朵也应该有小草,这一千万共和国的孩子他们都去哪儿了?让我们重温一下古今中外四条权威经典的真理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①“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②“一切革命青年,不管你是什么出生都应受到同等的政治待遇③“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④。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陳涉世家》
       ②岳西宽《美国1774—1824》第87
       ③米鹤都《心路·透视共和国同龄人》第265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
                                    
                                      解顺庆      联系电话:13862002162
                            二O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4 22:00 , Processed in 1.154402 second(s), 25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