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父亲的暖壶(知青纪实文学《青痕》之四十四) 文/张翟西滨 ...

2016-6-19 20:17|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247| 评论: 0|原作者: 张翟西滨

摘要: 文后所配题图,乍一看,宛如圆壶,铜皮精制,古朴考究,是个老物件。的确,那是父亲当年十分珍爱的一个暖壶,也是我们父子情深的历史见证。 我的父亲翟晓昌祖籍山西阳泉市平定县,父亲在世,我们一家居住陕西咸阳。 ...
        文后所配题图,乍一看,宛如圆壶,铜皮精制,古朴考究,是个老物件。的确,那是父亲当年十分珍爱的一个暖壶,也是我们父子情深的历史见证。
        我的父亲翟晓昌祖籍山西阳泉市平定县,父亲在世,我们一家居住陕西咸阳。山西、陕西虽一字之差,却路途遥远。父亲少言寡语,属“吃过糠、扛过枪、渡过江、负过伤”的老革命。在我孩提时代,父亲常年工作在陕北槐树庄农场,从事管教犯人工作,一年难得见几回面。上中学时,父亲才调回西安新安机械厂(劳改厂),仍旧从事管教工作。尔后,又在省监狱管理局工作,可谓一直未离开过“战场”。父亲没有文化,听母亲讲父亲会写自己的名字还是在干校速成班学会的。读高中时,我几乎成了父亲的“秘书”,在那“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岁月里,几乎每星期父亲从西安回来都要给我捎“政治任务”,不是代他写批判稿就是拟心得体会。
        1977年是我上山下乡插队的第二年,这一年国家恢复了高考。这对我来说,既欣喜又后怕。欣喜的是我有机会考大学了,后怕的是不知能否考上?
         父亲每次回家给我捎回的“政治任务”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书籍和学习资料,且每次给我捎书,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好好复习,考上大学”。话虽不多,期望值高。我自知“麻袋片绣花——底子薄”。因为我们这茬青年在校期间,恰逢“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没有学下多少书本知识,父亲的话反倒激励我放手一搏。白天与社员一起下地劳动,晚上自己就挑灯夜读。当年我就参加了全国高考。结果名落孙山。见到父亲我颇内疚。父亲却半句怨言没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随后几年一直未敢问津高考,但父亲给我捎学习资料、书籍的习惯依旧未变。我深谙:那是父亲积郁心头的不了情!
        那年冬季,寒风凛冽,风吹在面颊像刀片划过似的,手冻裂了,脸冻皴了,回家躲避乡野严冬的次数骤增。一天,父亲对我说:“这次回队上,你把这个暖壶带走吧!”我深知那个暖壶是父亲的心爱之物,早年父亲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期间,因抢修铁路被美军飞机炸伤左腿,治愈后跟正常人走路不同,多少留有后遗症。因此,每到隆冬父亲天天要将暖壶灌满开水,塞进被窝热敷寒腿,夜夜不离身。想到此,我执意不肯,父亲俨然命令式的口吻:“带上!”丝毫不容我多辩,语调里透出一股军人的刚烈气质。执拗不过,我只好带走了那个暖壶,别说父亲的暖壶,帮儿驱走了寒冬,温暖了人生,使我不知度过多少个温馨之夜。
        我忘不了那个撕心裂肺的日子。1980年12月3日,是个滴水成冰,漆黑的夜晚,父亲单位领导接我们全家去西安,说父亲生病了,我们火速赶往西安一家医院。刚进病房,只见大夫拔下父亲鼻孔的氧气,说父亲患脑溢血,半小时前停止了呼吸。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令我们全家悲恸不已。那时,我从农村招工进厂不足半年,看着安睡的父亲,霎那间,母亲昏厥过去……
        转眼,父亲离开我们已有36年了,尽管岁月的长河渐行渐远,但父亲的音容笑貌仍在脑际萦回。从插队进工厂,再由工厂到事业单位,我数度搬家,每搬一次皆会淘汰、丢弃一些老旧家什和物件,如今,城市人家用老式的暖壶取暖渐成历史,早被暖气、壁挂炉等所取代,但在我家,惟有父亲的暖壶,一直珍藏至今——
还是那同样的路
后半生我走的孤独
还是那熟悉的小屋
多年不见了老父
只剩下父亲的暖壶
父亲把日子放在里头蒸煮
煎熬、沸腾
是我生命的甘露
岁月早已串成泪珠
父爱失而不可再复
就是这个暖壶
化了我人生旅途
父亲的暖壶
永存父亲的温度
儿行千里路
燃烧着父亲的叮嘱
荣华富贵身外之物
好好做人平安幸福
(今是父亲节。真的,好想您!)


1456724085101.png
3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4 02:58 , Processed in 1.154402 second(s), 26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