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长篇小说】 那里并不遥远——郑德鸿

2014-5-29 02:21| 发布者: 天行健| 查看: 617| 评论: 0

摘要:   【长篇小说】  那里并不遥远 ——中国知青大写意                           郑德鸿/文  楔子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个极其平凡的日子。冬天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早早地回 ...
   【长篇小说】      那里并不遥远
                                    ——中国知青大写意  
             

                              郑德鸿/文
 
                            楔子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个极其平凡的日子。
    冬天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早早地回家歇息了,只剩下架在各处较高建筑物上的高音喇叭还在不停地响着。然而,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毫不在意它的存在,听任它那声音在夜空中随意回荡。
    “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战友们、红卫兵小将们、革命的同志们:第二中学红卫兵团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今天广播到此结束。”架在学校楼顶上的那只高音喇叭,传出了女播音员那清脆的声音。紧接着,雄壮的《国际歌》再一次响彻夜空:“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随着电唱机唱头移到唱片的最后一圈,白晓梅把唱头拿起挪到边上,关上开关。然后,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看看没什么需要再做的了,才走出设在学校办公楼的广播室。她见校红卫兵团副总指挥、市“红代会”委员李卫东已经走上楼来,就朝他走去。
    “走吧。”白晓梅轻轻地说了一声,同李卫东一起下了楼梯。两人到了学校大门口,李卫东向几个值班的红卫兵和看门的老王交代了一下,便推起自行车,一蹬脚,朝等在路灯下的白晓梅溜去。白晓梅一扭身,坐到了自行车后架上。李卫东踏起车,朝前驰去。
    街上行人寥寥无几,昏暗的路灯隔三差五的有的明,有的灭,路面上交替投下他们或长或短的身影。虽然还不到晚上九点,但丝丝的冷风使这座南方小城充满了寒意,显得格外的冷清。
    白晓梅坐在自行车后架上,丝毫不在意天气的寒冷与路上的寂静。多少年来,只要有李卫东在身边,他那宽宽的肩膀,结实有力的双臂,她就什么都不怕了。在她的心中,他永远是安全的避风港。
    一路上,两人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又似乎根本就不用说,一切都是那么默契,那么自然而然。小城不大,不一会儿,就看见江岸边的那棵大榕树了,再拐过弯,也就到家了。

                   第一章——山雨欲来
 
    在祖国的东南方,座落着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小城。小城三面环山,高高的山峰挡住了西北寒冷的气流,使这里的冬天显得并不怎么寒泠;东南沿海吹来湿润的海风,又使这里的夏天少有令人难耐的酷暑。从千山万壑中奔腾而下的青龙江,经过长途跋涉后,来到这个美丽的小平原,仿佛需要稍稍休息似的,一改以往暴躁的脾气,静静地从小城边流过,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这里四季草木常青,花开不断,各种各样的奇花异果,轮番登场,向人们奉献着娇容与甘甜。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拥有这得天独厚的花果之乡而感到欣慰与满足。
    小城沿江而建。江边一棵巨大的古榕树,像一把巨大的凉伞,成了夏天人们乘凉的好地方。过往的行人,运货的车夫,打鱼载物的船家,都喜欢在这里停留歇脚。久而久之,大榕树下逐渐热闹起来了。
    后来,人们在大榕树边建了码头,盖起货栈,这里变成了商品的集散地,山上的香菇木耳,竹子木材,顺流而下;海里的鱼虾蟹贝,逆水而上,各路货物在这里汇集,又流向四面八方。似乎靠着大榕树的庇护,生意红红火火了好长时间,也造就了许多富家大户。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随着全国即将解放,在南下解放军隆隆的炮声中,一些大户人家携妻带子,举家出走。于是,这里的许多房子,一下子成了无人看管的空房。
    在欢庆解放的鞭炮声中,这些空房又成了许多无家可归者的乐园。昔日的算盘“劈啪”声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锅碗勺瓢的碰撞声,以及孩子们的哭笑嘻闹声。大榕树下在经过短暂的寂寞之后,又一次热闹起来了。
大榕树的旁边,有一座较大的货栈,一上一下两层,三个铺面相连,中间有个很大的天井。原有的主人被解放军的炮声吓破了胆,早已举家逃离,留下这座空荡荡的房子和那些无法带走的床橱桌凳。
    后来,这座房子被分割成大大小小十多间,铁工厂的工人李顺祥带着妻子与三个女儿,成了这里的首批住户。不久,李顺祥的妻子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为了庆祝解放,庆祝李家有了男孩,也祝愿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便给孩子取了个名叫“庆福”。
    又过不久,随军南下的大学生白基兴要结婚,也看上了这座房子楼上的两间,一阵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响过,也就成了他的新房。随着陆续几户人家的搬入,所有的房间均有了主人。
    隔年,又一个小生命在这里诞生了,白基兴的妻子生了个女孩,取名“晓梅”。又过几年,白基兴的妻子又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小松”。白基兴也转到一个中学任教去了。
    就这样,几户人家相安无事,平平稳稳地过了几年日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九五七年,中共中央开展整风运动,白基兴所在的学校也号召大家向党提意见。在响应号召,向党提意见过后不久,反右斗争突然风起云涌,白基兴所提的几条意见,竟成了向党猖狂进攻的罪证,一顶右派的帽子就落在了他的头上,厄运也从此开始。右派分子怎么可以为人师表?没被投进监狱就已万幸了。他很快就被学校开除,监督劳动,每月只领取微薄的生活费,仅够自己吃饭。家里突然断了主要经济来源,一家四口的吃饭穿衣,竟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妻子没日没夜地给人洗衣服,帮人缝缝补补,但所得仅勉强糊口。后来,白基兴被解除劳动监督,就到处打零工,全家生活才勉强维持下去。                
    但是,一场更大的灾难又一次降临这苦难之家。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一般人家尚难支持,更不用说他们连一点固定的收入也没有。白基兴的妻子终于熬不过这场灾难,长期的劳累与沉重的精神压力,使她的生命走向终结,撒手而去,留下泪眼相视的一双儿女和呆若木鸡的丈夫。
    从此,小小年纪的白晓梅,就担起了照管弟弟、料理家务的重担。白基兴仍然四处找活干,尽可能挣回钱,以维持家里最基本的费用。
    白基兴一家的遭遇,住在楼下的李顺祥一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尽管他们也不宽裕,但仍不时给予资助,一有好吃的东西,总要叫庆福拿点给白晓梅姐弟俩。
    自从白基兴的妻子死后,白基兴又成天不在家,李家自然而然的成了白晓梅姐弟俩的依靠。李家儿女穿过的旧衣服,缝缝洗洗后,又穿在了这姐弟俩的身上。李庆福更是把他俩当作自己的妹妹弟弟,处处护着,要是有谁欺侮了他俩,非把那人治服不可。因此,在两个孩子的心目中,已分不清哪是李家,哪是白家了。
    时光慢慢流逝,几年以后,尽管生活仍然非常清苦,但几个孩子像长在石缝里的幼苗,在经历了风霜雪雨后,顽强地长大了。
    到了一九六六年,读初中二年级的白晓梅,已出落成一个俊俏的少女:细细的柳眉下,是一对清澈如泉的眼睛,笔直的鼻子,薄薄的嘴唇,乌黑的头发衬托着桃花般的双颊,令人感到娇艳欲滴;苗条的身段及微微鼓起的胸脯,无不散发着青春少女的气息;加上她天性聪慧,被同学们誉为校花。
    已上高中一年级的李庆福,长着一副令同学羡慕不已的身体:宽宽的肩膀,厚实的胸脯,粗壮有力的双臂,一使劲,浑身上下尽是鼓鼓实实的肉疙瘩;方方正正的脸,浓密的短发下是同样浓密的二道剑眉,一双大眼流露出聪敏与刚毅,嘴唇上一抹淡淡的绒毛,更增添了几分阳刚之气。因他学习成绩一直较好,加上喜欢打抱不平又乐意助人的性格,赢得了同学们的拥戴。
    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席卷神州大地。学校成立了红卫兵团,李庆福以他的威望,当上了副总指挥。在彻底砸烂旧世界,开创新纪元的浪潮中,他把自己的名字也砸掉了,因为“庆福”这两个字有点小资产阶级味道,就改成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卫东”。
 
  本文在网站的链接地址如下:

 http://www.chinazhiqing.com/dispbbs.asp?boardid=7&Id=16106&page=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 17:13 , Processed in 1.092002 second(s), 20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