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记忆 (散文)
1.
初冬的清晨,薄雾笼罩,冷风习习。
老街还在沉睡,尚未醒来。脚步轻轻,踏在老街的身躯上。心中,流淌着丝丝渴望。仿佛来拜访久违的故人,满腹的故事要对她诉说。
头脑中,在拼接半个世纪前老街的模样。思绪里,在寻找儿时的梦。
我的童年时代,与老街结下不解之缘。从幼儿园到小学,衣食住行在这条街上,儿时的小伙伴也在这条街上。夜晚,伴着老街闪烁的灯火入睡。清晨,在老街的叫卖声中醒来。朦胧中,我在老街的怀抱里感受身边的一切。老街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看着我一天天渐渐长大。终于有一天,我离开了老街,走进了更大的世界。然而,老街的一切,让我难以忘怀。 2.
在我的记忆里,经常想起的是老街那长长的青石板路。在岁月地打磨下,一块块青石板亮亮的、光光的,有的已经磨成凹形。清晨,从青石板的缝隙中,漂出薄薄的一层雾气,那晶莹的泉水,在青石板下潺潺地流动。雨季水旺时,泉水便会窜出地面,遍地都是喷涌的水花,满眼都是“清泉石上流”的画面。经常赤着脚,趟着凉凉的泉水,在氤氲中快乐地行走,身边不时飘过片片水雾,犹如置身于仙境之中。夜晚,老街的店铺打了烊。静静的,便可以听到青石板下淙淙的流水声。那声音,绵绵长长,从人们的心头流过,仿佛有一位老人在弹拨着古琴,吟唱着老街古老的过去。
老街因泉而得名,迄今大概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老残游记》对老街的描写“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代诗人董芸曾居住此地,留下了他在老街的生活印记:“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老街优美的身姿,安逸的环境,朴实的民风,吸引了众多的商贾,章丘富商孟洛川在此开设了“瑞蚨祥”绸缎庄。泉城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第一家照相馆和镶牙馆、最大的百货店“文升号”都在此开业。老街除了饭馆、服装鞋帽、锡铜器等生意外,更多是名人字画、文房四宝、礼仪乐器等店铺,到处飘逸着文化的气息。直到我的幼年时代,老街的古韵还依稀可见。民国时期教育家鞠思毓等人开办的“教育图书社”仍然存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张姓老人的“小人书店”,那里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等画书,我几乎一本不落地读过,饿肚子省下的早饭钱都给了书店。
“文革”之中,老街经“公私合营”后仅存的三十多家个体户全被取缔,“破四旧”和“抄家”替代了以往的平静和祥和。老街像一位没落的贵族,在“红色风暴”中颤栗。
“文革”结束后,除了沿街老旧的二层建筑还在告诉人们这儿旧时的模样,老街似乎变成一位风烛残年、欲哭无泪的老人。泉水早已干涸,到处是破旧的房屋、拥挤的院落。年轻人恨不得早一天离开这个破烂不堪的地方。老年人依偎在墙角下,还在叨念着老街昔日的繁华。 3.
老街的北头,一座具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文庙见证着老街的兴衰史。文庙建于宋代,毁于元末,重建于明洪武二年,又经过清代的不断修茸,具有较大的规模。文庙是供奉和祭拜孔子的地方,是封建科举制度下,全省考生进入仕途前的必经之地。
时间回到公元1889年的某一天,老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几千名留着长辫,身穿长袍马褂、到省城赴考的秀才们,恭敬的到文庙祭拜孔子。秀才们跨过街北刻写着“腾蛟起凤”的“青云桥”,进入文庙的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内的一池清水,留下他们虔诚的身影。进入屏门和戟门,矗立于高台之上的大成殿供奉着孔圣人的神像。大成殿前左右长排庑房,供奉着孔子的弟子。四牲齐备,鼓乐齐鸣。秀才们整衣脱帽,跪拜圣贤,祈求保佑自己金榜题名。这是老街最为荣耀的时刻。此后,老街的北头又命名了两条街,一条叫作“起凤桥子街”,就是“青云桥”所在处。一条叫作“马市街”,是祭拜者拴马停车的地方。
解放后,孔圣人被“请”出文庙,这里改作一所小学。还好,文庙仍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之地,若孔夫子地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我在文庙里,完成了小学六年的学业。记得上课的教室就是大成殿,教室里还有赑屃驮着的石碑。教室外的“御笔亭”是我们玩耍嬉戏的地方。按理说,在曾经供奉孔圣人的地方读书,耳濡目染应该学到一些圣人的教诲,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启蒙教育的“圣训”。可惜,六年时间里,我没有看到过关于孔子的只言片语,甚至连我们所在的文庙,过去做何用途,老师都没有告诉过我们。 4.
“濯缨泉”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老街的老屋小巷之中。这儿,是我儿时曾经居住的地方。
泉名源于《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濯缨泉”原在明朝第七代德王朱由枢的王府内,明朝灭亡后,德王府改为清巡抚衙门,将该泉划出而流落民间。因此,老百姓常将它称为“王府池子”,“濯缨泉”反而鲜为人知了。
“濯缨泉”是我儿时的乐园。当朝霞映在清澈的水面时,五六百平米的水面变得金光灿灿。碧绿的水草在水面下轻轻地摇曳。一串串水泡从水底升起,洁白圆润,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珍珠,让人喜爱、叫人心醉。水里的鱼儿摆着轻盈的尾巴,互相戏逐。清晨,总是怀着希望,去泉边收起昨晚放下的鱼笼,那笼中诱捕到的小鱼、小虾和小螃蟹,曾给我带来一次次惊喜!
“濯缨泉”的水是从地下的泉眼中涌出的,泉水有三米多深,穿民宅、过小桥,流至泉东北方的曲水亭,汇合珍珠泉的水,流入“大明湖”。自有源头活水来,泉水在不断地更新交替中,保持了鲜活的生命。水质清澈甘甜。取水泡茶、煮饭,是泉边居住人们的一大乐事,也是我每天要帮大人做的一件事。
泉水世世代代养育了无数的人,也孕育了独特的泉水文化。泉边杨柳叠翠,藤架古朴,石桌石凳,经常有人品茗下棋。还有人拉起二胡,幽燕泉流 ,委婉动听。泉边的人,生活离不开泉。人们爱泉更护泉,谁若往泉内抛一点杂物,定会招来一顿训斥。
怀着“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思绪和儿时对泉梦幻般的感觉,站在泉边久久地凝视。水面还是那么大,水还是那么清。可是,泉边除了一群冬泳的人和他们的交通工具,没有任何植物和景观。一块“濯缨泉”的石碑孤零零地伫立在泉边,游泳的人们,高声说笑着,不时发出“扑通—扑通”的入水声。人像鱼儿似的游来游去,水中却见不到一条小鱼,泉边看不到取水的人。这是我记忆中的泉吗?我怀疑,是不是来到了游泳池边? 5. 改革开放后,对老街进行了整新改造。经过一番修整,沿街的店铺都披上了新装。街口的牌坊流光溢彩,街面上披红挂绿。大江南北的各式小吃琳琅满目,煎炸烹烤,样样齐全。于是,南来北往的游客记住了老街的名字——“泉城芙蓉街”。来这里的大都是年轻人, 他们是为了品尝各色小吃而来。这儿成了“舌尖上的芙蓉街”。老街变成一条“小吃街”。熙熙攘攘的人流、小吃店叫卖的喧嚣,掩埋了老街的宁静;浓烈的烧烤气味充斥在老街的空间。在“吃货”们的眼中,这儿是他们的乐园,老街原本就是这副模样。尽管许多建筑已经翻新,文庙已经重建,孔圣人和弟子们的神像已经重塑。可是,老街失去了它的宁静和安逸,失去了它的厚重和古朴。这儿已不是我记忆中的老街。听说,又要对老街进行整顿,要突出老街的文化主题,重塑老街的灵魂。我想,对老街的改造真是件两难之事。如果像现在这样,建成一条“小吃街”,对于历史悠久的老街真是太可惜了。但是,如果真的让老街回到旧时的样子,还会有今天寸土寸金的繁华吗? 逝者如斯夫!毕竟那些留着长辫,身着长袍马褂的秀才们早已灰飞湮灭了,就让老街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下去吧。 把对老街的记忆和眷恋,埋在心底。默默地告别了这位故人,我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3 19:03 , Processed in 1.154402 second(s), 2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