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守望13株延安青松《青痕》之五 文/张翟西滨

2016-5-16 21:48|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328| 评论: 0|原作者: 张翟西滨

摘要: 守望13株延安青松 打开窗棂,雪花飘舞,院内几株青松生机盎然,翠绿挺拔。可谓,青松且挺直,迎风傲霜雪。看着不畏严寒的青松,不由我想起39年前,真心守望来自延安13株青松时的情景…… 1976年,是中国命运多舛的一 ...
守望13株延安青松
   打开窗棂,雪花飘舞,院内几株青松生机盎然,翠绿挺拔。可谓,青松且挺直,迎风傲霜雪。看着不畏严寒的青松,不由我想起39年前,真心守望来自延安13株青松时的情景……
1976年,是中国命运多舛的一年。“唐山大地震”,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三位伟人相继离世,国人震惊,世人愕然。正是那年4月,我高中毕业,响应党的号召,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那年9月9日,从广播中得知天大噩耗,毛泽东同志逝世。霎时祖国大江南北悲恸不已,整个世界为之惊叹!举国上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泣不成声。那时,我所在的大队也在村中小学搭起悼念厅,供全体社员凭吊,寄托哀思!
1977年2月的一天,乍暖还寒,忽从大队部喇叭中传出,来自革命圣地延安的13株青松,要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第二天路过村旁公路,让社员前往迎送。我特激动,看到青松犹如见了毛主席。当年,学习中央文件,一听“主席圈阅”,给我的印象,如同“圣旨”下;而毛主席高大的身影和音容笑貌,总像过电影似的脑际萦回,时隐时现。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和小队的几名知青,早早就赶到公路旁,不一会儿男男女女的社员,扶老携幼,在公路两边,一字排开,自觉加入迎送的行列。上半天的等待,望眼欲穿,不见车队。北莽原上的冬日,寒风凛冽,人们瑟瑟发抖。我来回踱步,不时跺脚,那时,信息闭塞,一个大队也就一部电话。所以,除了耐心静候,还是耐心静候,回去吃晌午饭吧,又怕耽误错失,只好让旁人捎个馍,夹点咸菜,冷风之中,凑合一顿。约莫下午4点,不知谁喊了声:“看!车过来了!”我顺着手指方向望去,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由北向南驶过来,这时,我留意到公路两边站满了迎送的人们,屏住呼吸,伸头探脑注视着缓缓而行的汽车,皆是装饰得庄严肃穆且崭新的载重车,一辆接一辆,每辆车上,摆放一株青松,郁郁葱葱,苍劲挺拔,根部保鲜裹的严实,也许当时悲伤不已,或许人们触景生情,大家少有喧哗,情不自禁默默流泪,目送载着13株延安青松的特别车队有序前行,渐行渐远……
事后我从广播中得知:毛主席逝世后,当时的延安地委为表达延安儿女对伟大领袖的崇敬,从群山逶迤,松涛阵阵的革命圣地延安, 踏遍林海精选出苍劲挺拔的13株延安青松,寓意毛主席在延安度过了十三个春秋,象征着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的永世长存的丰功伟绩,亦凝聚着红色老区对毛主席的无限深情和眷念。
后来,我从报端获悉:毛主席纪念堂于1976年11月24日奠基动工,1977年5月24日竣工落成,1977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时正式接待国内外来宾和广大人民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建造毛主席纪念堂体现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当年参加纪念堂工程的建设者们,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敬仰、怀念、哀悼的心情,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独具民族风采的宏伟建筑。建造纪念堂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工程所需优质材料设备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有大兴安岭采伐的优质木材、珠穆郎玛峰采集的岩石、四川人民精选的枣红色花岗石、有海外赤子敬献的台湾大理石、山东泰安运来的青花岗石等, 其中还有我真情守望的那13株延安青松……

2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3 13:14 , Processed in 1.076402 second(s), 25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