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抚顺的通勤电车 文/枫叶

2016-5-2 15:51|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404| 评论: 0|原作者: 枫叶

摘要: 我从七三年回城上班后一直到七七年,因为住在市区,到矿区胜利矿上下班必须都要乘电车。这不是普通城市里的那种有轨或无轨电车。它是和火车一样的矿区客货铁路专用线,东西长几十里,有十几个站,按点运行,一般一个 ...
       我从七三年回城上班后一直到七七年,因为住在市区,到矿区胜利矿上下班必须都要乘电车。这不是普通城市里的那种有轨或无轨电车。它是和火车一样的矿区客货铁路专用线,东西长几十里,有十几个站,按点运行,一般一个小时左右一趟车。
       那时,抚顺市区只有七条路线公共汽车,大部都在市区中心。因此,抚顺的这条东西主要电车交通线就成了当时的交通动脉,早晚上下班时等候坐车的人特别的多。要想赶正点上班人人都要赶那唯一的一两趟车,赶不上就要迟到。
        一直到了七十年代末,这种电车只有不到一半是新车型,其余都是解放前日本人在时使用的老闷罐子。新车型的车厢和火车的车厢差不多,只是座椅是横在车厢两侧的两排大排凳,人坐在两侧,中间地方很大,可以站很多人。而旧车型闷罐子车是很小的车厢,每个车厢只有一个小门,一节一节互不相通。车厢里没有座位,乘车的人都是一个挨一个站着。车厢里只有几个很小的窗户,而且远高于人的头顶,根本看不到外面,通风很不好。
        我每天就是坐这种车上下班。等我们家搬到胜利矿分的住宅,我的妻子每天又背着我的女儿天天坐这样的车到市里上班。
       由于早晚坐电车上下班的人特别多,每天上下班挤车上班就成了家常便饭。早上七点钟下午五点以后,进站出站上下班的人流川流不息。特别是闷罐子车,夏天,车厢内人挤得满满的。早上车的女同志尽量挤在里面,找几个女同志互相靠着挤着,有个照应,也免得被几个男人挤着而尴尬。
       后上车的或是想在近几站下车的女同志就惨了。夏天穿的又少,她们常常被别人推着挤进去的,有时开车以后,不管是前面贴着谁,后面靠着谁,那挤的比自己男人抱的还紧,有时喘气都困难,连身子也转不了。如果前后都被几个男人挤住,你一个女人就是再尴尬,也没有办法,只好忍着。更麻烦的是开车后,人们站在车厢里没有把手,只能随着周围靠着的人左倒右晃,和别人的身体有时松有时紧,接触根本由不得自己。到站后,想下车的女同志就得赶快向外挤,这时,她们就会竭尽全力从男人推里拼命向外挤,接触什么部位,搞成什么姿势,什么面子,全然不顾了。就是这样,在栗子沟这一站,因为上得人多,下的人少,冬天经常有女同志下不去车。
       夏天,闷罐子车窗户小又不通风,人人在里面都热的汗流夹背。年轻一点男人的和半大小子干脆就最后上车,好几个人挤在车门口,每个人都是挤得一只脚登在车梯子上,用一只手抓着门外的扶手,叫人看的又惊险又刺激。我那时年轻每天上下班也没少挂车。后来,我的儿子在南台小学上学,每天放学自己坐电车回刘山的家。有人告诉我,说你家孩子才多大,敢在车门口挂车。我一听吓了一跳,那时儿子才上三年级,挂车这还了得。不久,我就把他转到胜利矿小学。
       到了冬天,坐车的就更遭罪了。人人都穿的很多,车门开车前要关上,门口站不了人,上下班的人全挤到 车箱里。外面后来的上不去车的人就喊着号子向门里挤,把女同志和抱小孩的挤的直叫.。开车后,里面是人挨着人转不过身来。有的女同志被挤到男人怀里,费好大劲才能勉强转转身子,有时转不过来也只好挺着。
       那时,坐电车的煤矿工人特别多,人穷,大都抽旱烟。那些烟鬼们上车后,不管人有多挤,把两只手举到自己脸前,费老大劲哆里哆嗦凑合着卷上一袋就抽。车厢里往往十几个人一块抽,特别在冬天,车门也关上了,弄得不大的车箱里乌烟瘴气,把那些抱小孩的妇女呛的直咳漱。
       就是这样的电车还经常晚点,有时一晚点就是一个小时。有时虽不晚点,但走一、两站就不走了,也不知什么时间开,把你急的没有办法。夏天还好一点,冬天天寒地冻,等车的人一个个在车站站台上跺着脚骂运输部。大家骂运输部的顺口溜是:“运输部运输部,十趟客车九趟误,一趟不误还入库,简直拿人当雪兔。可是又没有别的车,只好耐心等着。那时,上班的中午到单位,晚上回家七、八点 钟是常有的事。七三年到七六年,我每年都得有几天因为没有车而步行一个多小时去上班。
      一九七八年,班上分了房子。我们一家三口搬到了离刘山电车站不远的花园五委平房,那时是刘山地区最好的平房了。有水有瓦斯(煤气),冬天瓦斯随便烧,屋里暖和的很。丁莉一个人每天坐电车上下班,虽然挤一些辛苦点,但还可以。
       可是到了七九年,下半年我们又有了女儿王欣宇以后,我爱人丁莉上下班就非常辛苦了。从家到车站大约走七八分钟,她每天要把几个月的女儿绑在胸前用一只手抱着,腾出另一只手好上下车。有时去晚了一点,还需要别人帮忙从车门口向里面推。孩子大一点时,就抱着,有几次,孩子的鞋都挤掉了。冬天,下车后还要抱着孩子顶着凛冽的北风走近二十分钟到粮栈街医院上班。下班回家依然是那么挤,那么辛苦。
       我体谅她的辛苦,每天下了班就回家做饭,然后看电车快回来了就去车站接她,风雨不误。等两个孩子大了,上了学,通刘山的六路公汽也通了,她上下班也方便多了。再后来,我们搬到了市里。我爱人就免去了上下班通勤之苦。
    现在,城市面貌变了,马路修得又宽又平,公交车几分钟一趟,上下班的人几乎都有座,交通便捷了。到了二零零年,过去曾担负抚顺东西交通大动脉的抚顺矿务局电车客运线因为乘客很少,终于停运了。那时人们上下班挤车的辛苦,现在的人是体会不到了。
3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3 06:57 ,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25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