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辞海1979年版)。意境,中国传统美学极为看重的审美标准,或说审美习惯,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中国的传统水墨绘画可以忽视比例透视关系,但不能没有意境;中国的古诗词遣词用句可长可短,但没有了意境就没有了魂。所谓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就是讲在下笔之前,心中要先形成意境,因境构图,以意感人,从而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使其作品无须多言,人们自可心领神会。 摄影,特别是风光摄影和人物、花卉摄影,完全可以借鉴传统意境学说的精髓,努力追求情调和境界的完美结合。我理解,具体到我们的摄影实践,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影像清晰,满足于构图无瑕疵,在掌握了摄影的基本知识后,就应该在明暗、虚实、动静、冷暖的对立互换中寻找平衡点,突破时空的羁绊,追求视觉的独特效果。如果能在前期的拍摄中,面对被摄物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在心中形成一幅充满意境的画作,然后在后期的调整中努力把心中虚幻的画变成电脑屏幕上现实的画,那是最理想不过了。当然与高手相比我们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修养高深者,画高深也耐看,而我们这些人的画,即便挺美,往往也还是一种匠气的美。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应该努力跳出拍花都是大头像,拍人眼无神画无魂,拍景远近高低都清晰的羁绊,努力追求意境之美。 意境,我所追求的,虽然还做得很不到位,但我努力着,一直走在路上。 ![]() 《枫桥月夜》 面对此景,仿佛听到了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一直拍到景区只有我们夫妇二人,拍到景区锁了门。后期多次调整,尝试了不同的色彩风格,努力表现古诗中的意境。就我目前水平而言,还算满意。但让我再去重复后期过程,恐怕很难调出明暗色彩完全相同的片子了。 ![]() 《花田日出》 从网上看过兴化垛田油菜花的图片,知道都是从高塔上拍摄的。如何才能拍出有个性的片子的确是个难题。头天晚住景区边的农家乐,晨五点半出发,乘私家船进入景区。很幸运老天开眼,遇到非常有利摄影的天气。后期调整的重点是把握天空和水田明暗的平衡。 ![]() 《旭日》 低光照拍摄一定要用RAW格式,否则出不来这样的效果,用滤镜也不行。 ![]() 《新桃花源记》 去坝美要乘船走水路,如果把船作为拍摄主体,片子很难有意境。洞口边沿的曲线很美,便将洞口大面积的黑色置于画面中间,小船作为点缀,强调自然之大,人之渺小。 ![]() 《江南春早》 木渎水乡有条河,两岸桃红柳绿。前期拍摄要点是注意游船在画面上的分布,后期增强游船清晰度,其余则反其道行之,大胆强化相关色彩的饱和度,期望达到画作的效果。 ![]() 《春风又绿江南岸》 后期调整类似上片,但稍有差别。 ![]() 《发烧友》 合成片,摄于新疆乌尔禾魔鬼城。 ![]() 希望的季节》 降低背景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9 01:54 , Processed in 1.279200 second(s), 2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