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自学成教授4-1 上山下乡后自学各种劳动和生活技能 文革期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几乎全部下乡到农村或边疆的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7月和8月,我和妹妹先后下乡到吉林省通辽县双泡子大队和育新大队(马家卧铺),弟弟去了黑龙江集贤县生产建设兵团。 我插队的双泡子大队是一个有二百多户人家的屯子,一千多口人,一万多亩耕地,是一个生产大队,分为两个生产小队,也是双泡子公社所在地。公社就在屯子南端。公社西侧是供销社,西南方向有双泡子小学,南面有变电所、信用社等。从通辽市通往扎鲁特旗政府所在地——鲁北镇的公路自南向北穿过屯子。 屯子南边的耕地和太平庄相连,东边的耕地和东风大队毗邻,北边耕地绵延四华里与属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草原相连,西边是沙驼子。屯子北面是两个水泡子,双泡子由此得名。有泡子的地方利于农田灌溉,逐水而居嘛,这就是最先这里能建立村落的原因。公路从泡子中央的水泥桥上穿过,村民称之为“北洋桥”。所以,这里实际上是面积约为三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平原的西南边缘,与荒漠化的科尔沁草原连成一片,是历史上经常洪水泛滥的西辽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所以土质略带沙化。整个通辽县就是西辽河的冲积平原,被称为内蒙古的小粮仓。 起初的一段时间,队里曾派人给我们做饭。后来,我们觉得有能力料理好自己的生活,就辞退了做饭的社员,由知青轮流做饭。我自报奋勇担任不脱产的伙食长,集体户的同学们都同意了,由我来负责安排集体户的生活。我想,这可能是看到我会做饭炒菜,也挺钻研持家过日子的本领,这也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也愿意为大家做点儿事儿。于是我就一直担任伙食长,直到1973年秋末因工作需要被借用到通辽县民政局为止。 1968年七月份来到双泡子生产队后,就开始学习铲地,就是除草。当时正是铲二遍地和三遍地的时候。那时,我们男女知青分开干活儿,和社员学习如何铲地,我们用大锄头铲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女知青用小锄头铲谷子等。因为初来咋到,队里让我们知青单独劳动,不和社员的“大帮儿”劳力在一起,也没有规定劳动定额。 两三天后,我们男知青都要求加入“大帮儿”铲地,队里也同意了。其实,铲地是比较轻巧的农活儿,要铲三遍地,放一遍秋垄,整个儿铲地的活儿才算结束。头三遍地是在夏天铲,到了秋季,砍一砍大棵的野草,叫“放秋垄”。通辽的夏季白天很长,尤其在夏至前后,白天长得出奇,到了晚上八点钟左右天才黑下来;不到凌晨四点钟,天就亮了。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铲一天地,汗滴禾下土,很是熬人。我很快就能在大帮儿中干到前几名,紧紧地咬住“打头的”,这时心中很高兴。 不久,到了收割谷子的时候了,开始了最累人的秋收——割谷子。 到了地里,每人占上六根垄往前割。打头的是一个姓董的中年汉子,三十多岁,小个子,身上的肌肉成疙瘩,挺“膀”的,用打的话说就是挺“沙楞”。听说他的活计挺“闹”,就是挺棒,干活儿出了名地快,尤其是割麦子、豆子和谷子,他打头能把人落个满地。 “知青初来咋到,干多少没关系,可得保证质量,每一捆谷子可都得捆结实了!今天头午知青一个人干完这六根短垄就行了。看清楚了咋儿割,咋儿打腰儿再动手干活。”他冲着我们笑着说道。 到了地头,他先卷上一根烟,点着了放到嘴里抽上两大口,刁在嘴唇边。然后从束在腰间左边的绳子上抽出镰刀把儿,从右边抽出镰刀头,使劲儿拧在一起,组装成了镰刀。然后解开裤子,背过脸,冲着刀头和刀把儿的接合处撒了泡尿。扎好腰带后,一“哈腰”,就是一猫腰,就唰唰地割上了。 只见他双脚先是跨在自己的右起第三条垄的两侧,右手挥动镰刀搂住半米左右长的一趟子谷子杆儿,左手随后迅速握住,唰的一刀;接着往前迈上一步,又割上这么一刀,又是一步一刀,随即180度左转身把谷子放在六根垄的正中间,而后以左脚为轴心向右180度转身,右跨一垄,再去用同样的动作割自己右数第二根垄上的谷子。直到割完了右边三根垄后,再180度转身去割左边那三根垄。六根垄都割完后立刻回到恰恰位于已割完的谷地正中央的谷堆,拿起一把谷子作为打捆的“腰儿”,把谷堆拢上,使劲儿拧上两圈,往拧好的结儿的下边轻轻一塞,一个谷捆就结结实实地扎好了。右上方迈上三步,老董又开始了第二捆谷子的收割。过了将近一小时,他已经把别人落下足有三四十米,这时,只见他坐在垄上,又点上一根烟叼着,掏出磨刀石,悠闲地边歇气儿边磨镰刀。 我仔细观察他的每一个动作,努力总结他的诀窍和“门道儿”:他的动作都围绕着左脚转身而一个个地展开,没有迈一个废步儿,这使得他走的路最少;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和力气,没有做任何无用的功;步履轻盈似飞燕,手脚敏捷如旋风,这有效地加快了速度;往垄上放置割下的谷子时还略微直了直腰,就等于歇了歇气儿;他个子矮,动作幅度比高个子要小一些,这有可能使他的速度更快;不到一小时,他就磨一次刀,“磨刀不误砍柴工”,再加上有了更多的歇气儿时间,他能自我造就一种劳逸结合的良性循环;体格健壮,肌肉发达,耐久力强,也是他的显著优势。 然而,他也有弱点:因为个子矮,手臂比别人短,手掌也小,他只能割三刀凑成一把儿再放回谷堆,而高个子臂长手大,能割两刀凑成一把儿。老董用手脚敏捷弥补了自己的弱点,但是这不等于弱点不存在。 我学会了老董的所有诀窍和门道儿,虽然体格不如他健壮,但我个子高、手臂长、手掌大,也不是一点优势没有。我托人从通辽县土产品门市部买了钢口好的钢制的弯镰,买了磨石,开刃后非常锋利,再经过模仿练习,很快就能撵上大帮儿了,在大帮儿中能排前五六名。这使我非常欣慰,也大大增强了我学农活儿的信心。收工后把镰刀套入自己缝制的刀套里,挂在北墙上。秋收结束后刀身涂抹机油后妥善保存起来以备来年再用。 那时主食是苞米面贴成的大饼子和高粱米饭,总是需要把苞米碾成面,把高粱去壳儿。简单加工后副产品还有苞米皮子和高粱皮可用来喂猪,苞米碴子可做成干饭或熬粥,这就需要我组织知青去“碾道儿”,赶着毛驴子拉碾子,用簸箕把皮子簸出去或把大碴子和小碴子分开。我们知青都不会簸簸箕,我就得带头儿学。 我经常抽出晚上时间到碾道儿向屯里的农妇学习薄簸箕,仔细观察簸、压、颠、刹、扬等不同的手法,“簸”分为单侧簸和正面直簸,“刹”分为扬簸箕尖儿刹和低簸箕尖儿刹,不同的手法能把不同粗细的苞米碴子完全分开。看着农妇们的熟练动作,我羡慕极了。回到集体户后我就到大东屋的集体户小仓房去练习操作簸箕的各个动作和簸法儿。两天后我就掌握了最基本的手法,十几天后,上面提到的各种手法就全能操作了。再到碾道儿去碾苞米碴子时,观看的村妇都很是惊奇,有的还问我:“这么快你就都学会了,不简单!”其实,簸簸箕确实有点像艺术,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法就是艺术,最实用的生活技能和艺术!后来我能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组合,把苞米碴子分成五六种不同大小的颗粒,春节带回天津亲属家中,很受欢迎。尤其是细细的苞米碴子熬成的粥是非常美味可口的稀饭,在天津供不应求。我们集体户的一些女知青也逐渐学会了簸簸箕,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便利。 加工高粱既可以使用碾道儿,几年后村里通电以后也可以到加工厂采用“干磨儿”和“捣米缸子”两种方式来加工,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得多多少少用簸箕来进行精选,否则是不行的。其他的粮食无论是剔除尘土杂质,还是颗粒分类,在农村都离不开簸箕。簸簸箕确实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之一,要想在农村扎根,就不能不学会。 我们穿的“军跑儿”胶鞋不利于蹭锄板,蹭不掉锄板上的泥土,没法儿和社员穿的布鞋相比。后来我就自己打浆糊,用破布层层粘起来,纳鞋底儿,做鞋帮儿,绱鞋,每年冬季自己都做两三双布鞋。来年铲地时就很方便了,而且夏季铲地时穿布鞋还不捂脚,既省了钱,又挺舒服。我做鞋的技术也一年年有所提高,鞋底儿纳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緔完了鞋,再用“檈头儿”把鞋定型,外观也挺像样儿,不少社员还挺赞赏的。 我特地从通辽县城买来了“象牌”铁锹头,比供销社卖的“牛牌”铁锹头钢口好得多,锹头已经被我用得锃亮而又锋利。为了保养锹头,我特别缝制了一个 布套儿,不用时就先在锹头上抹点油,再用布套儿套在锹头上,以防生锈。锄头是用从拖拉机站讨弄来的链轨销子让铁匠打制的,轻巧耐用,也做了个锄板儿套儿,加以保护。等我选调到哲盟建筑工程公司当瓦工时,很多社员抢着要我的农具。我分别把这些农具给了和交情甚密的社员和知青。 锄头轻得很,只有供销社外卖锄头重量的七成。锄杠是用独根柳制作的。铲地时我抖动锄杠,锄头能轻轻地打颤,非常轻快;锄刃经过磨石的打磨锋利好用;锄身窄,在土中运行顺畅,切除野草唰唰地,不挡锄。有时垄长达一华里,我就给左右的社员讲抗日故事,紧靠着我的左右社员还能不时地替我搭上两三锄,我就觉得非常省力。休息时我还有精力和体力挖苦菜以备晚上煮熟加餐,减轻饥饿感。我的饭量实在是太大了,粮食又不充足,只好加苦菜。 下乡后的第三年,发下来的衣被有的已经磨损得出了洞,我就自己重新裁剪缝制成褥子垫儿等,继续使用,还学会了用布票从供销社买来白市布,自己缝制衬衫、袜子,做裤子。下乡前夕,我从天祥商场二楼古旧书门市部买了一本书:《家庭日用大全》,里面介绍了裁剪缝纫、八大菜系烹饪、钩针、毛线编织、刺绣、咸菜腌制等居家生活技能。我一一加以认真学习和研究,并动手实践。 我自己用从破旧的毛衣上拆下来的毛线织成了毛袜子和毛坎肩,穿上还挺暖和的。可以说,到了1970年,我已经初步掌握了全套居家过日子的本领。当时我的目标就是要像童年的偶像“大马”一样:除了生娃娃,都应该学会。 我们知青有时间的都挖野菜,除了自己吃外,还喂猪。我们集体户“肥猪拱门”,差不多两三个月都有猪杀着吃,还请来了经常帮助我们的社员一起享用这美味佳肴:我学会了操刀杀猪、褪毛儿、灌肠儿、炖肉、炖猪头、炒上几个菜,好不热闹!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2 19:32 , Processed in 1.138802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