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布会上的发言 丁宝志 亲爱的同学们、校友们,大家上午好! 我,抚顺一高中二年级五班的丁宝志从山东诸城回来了! 今天一走进会场,我立即被大家的亲情和激情所包围。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在我的面前闪过。一声声热情的问候令我心潮起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故人依旧在,只是容颜改”。此刻,在我心底激荡的,是一个远方游子回到家里,见到久未谋面的亲人的那种温暖的激动! 一年以前,2014年7月28日,在北京,田文昌请我和我的爱人吃饭。他问我:退休以后在家里都干什么?我说:在家里玩儿。他说:你别光玩儿呀,应该干点儿正事。田文昌严肃地提出:咱们能不能给抚顺一高中的老同学们做点儿事儿?接着他谈了发起出版回忆文集的设想。对我说:你尽管发挥特长,把书稿编好,其他的一切我来办。一定把这件事办成! 听了田文昌的话,我很受感动。田文昌是大名人,也是大忙人。是我们这个年龄段中目前极少数仍在第一线上打拼者之一。他除了在北京的京都律师事务所之外,在上海、深圳、大连还有三个分所。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共有400多位专业律师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每天要阅读大量案卷,开会分析案情,指导律师办案。有些大案、要案还要到各地亲自出庭,参加全国律师协会的各种会议,还参与全国人大制定多部法律等高层活动,同时,还要经常应付中央电视台、财新网等新闻媒体的专访、约稿等。整日疲于奔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把母校和校友挂在心上,首先提出出版回忆文集的创意,自愿承担出书费用,真是难能可贵。一个人,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常有一颗感恩怀旧之心,便是仁爱品德的体现。用通俗的话来说,田文昌不忘故旧,太够意思了!我当即表示:全力赞成支持。需要我干什么,我当全力以赴! 回到山东家里以后,我立即行动。首先与李丽娟、张庆先、秦世家、吴长厚等同学电话联系,取得共识。然后起草了一份《征文启事》,通过上网、电话、书面通知等方式,把《征文启事》散发出去。几天以后,李丽娟电话告诉我:抚顺的秦世家、张庆先、吴长厚等同学为此专门召开了会议,把责任分解到各班,落实了责任人员。这个消息,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同时也深感压力巨大。 8月初,我收到了第一份稿件。从此以后,同学们的稿件陆续进入我的电子邮箱。各种咨询、建议的电话从四面八方打过来。每当接到一篇文稿,我首先是一阵激动,然后反复阅读,认真揣摩。在努力回忆这位同学音容笑貌的同时,也走进了他的人生历史和内心世界。读着一篇篇文稿,我就像走进了一个上演着世纪大戏的剧场。这个时代,瞬息万变的政策和政局变化,驱赶着我们这些受过正统教育的一代人,东躲西藏,上下求索。我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一个人就是一部奇书,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一篇篇文章,给予我一次次剧烈的心灵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让我知道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我在编辑书稿的过程中,努力坚持一个原则:尊重作者,实事求是,还原历史。因此除了个别词句,我力求不作改动,保持原汁原味。好在多数文章都主题突出,语言流畅,叙述生动,很见功夫。不愧是重点高中老三届学生的文笔。 我知道,我所编辑的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历史上所仅有的“老三届”的回忆文集,而不是政治课教材。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由于作者个人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多样性和开放性是必然的。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不能回避和粉饰。如在怎样看待上山下乡这个问题上,有多种观点。应该允许各种观点并存,不能人为的强求统一。再过若干年,我们这些人可能都不在了。但是这本书还在!他会用白纸黑字向我们的后人讲述真实的史实。我们不能让他们听些应景的套话、空话、假话、废话;而是要向他们说真话、实话、好话、心里话。就是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负责! 在征稿、编辑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时候,今年1月21日,我和田文昌回到抚顺,在友谊宾馆参加了一次编辑小组扩大会议。除了编辑小组的同学,还邀请了十几位同学参加。这次会议听取了前段征稿和编辑情况的汇报,确定了下步扩大宣传发动规模,保证稿件质量目标,掀起了新一波投稿高潮。到今年“五一”截稿时间为止,我共收到77位同学的127篇文章,共计57万字。全部编入初稿。编辑整理完成后,于5月12日发给北京田文昌。经他审查把关,交给出版社。由李丽娟参加,与出版社一起进行二次编辑整理。 《砺炼华年》是集体合作的成果。根据田文昌的意见,本书不设主编,只是列出六位编辑小组成员的名单。这些同学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主动承担责任,努力追求高标准。在组织稿件过程中,各班都有不少热心同学主动参与,宣传发动,功不可没。 编辑这本书的过程,我始终处于激动亢奋的情绪之中。我知道,这些年近七十的老同学,写出这些文章是多么不容易。他们用多年不曾写字的手拿起笔来,戴上老花镜,写些不愿重提的的往事,需要多大的勇气!写完以后,由于不会使用电脑,只得到街上的文印社花钱打印。然后反复修改,再求人发到我的电子邮箱。到我手里的每篇文章,都浸透了他们的心血和感情,每一个字都是沉甸甸的。 这里,我要读一段三年三班牛丽华同学的文章:“今天,我能写出这段封闭在心里近五十年不想公开的经历,是经过反复思想斗争的。我原不想把自已的隐私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让世人评说。既然已经决定把自己的经历曝光,就不怕淋漓尽致。为此,我昼不能休,夜不能寐,昼夜思考。夜间有时会被突然想起来的好词句惊醒,我必须立刻起床,快速提笔记在稿纸上,否则,就再也别想入睡,第二天又会忘得一干二净。为此,我开始失眠了。为了我的身体健康,我必须以追风逐日的速度,尽快把“匆匆逝去的青春”这段回忆写完,不然,我的神经系统疾病又要加重了。”当时看到这里,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就是抚顺一高中学生的胸怀! 为了保证文章的质量,有多位同学对自己的文章反复修改,一次次发来修改稿,要求替换原来的稿件。有的先后发来过五次修改稿。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热情令我非常感动,成为我克服困难,编好书的动力。 在编书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呢?我苦苦思考了很久,纠结了半年之多。有一次我在翻看一本介绍清华大学的资料时,突然被清华大学的校训所吸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不正是我长期寻找的答案吗?这八个字选自《周易》上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困难再大也不屈不挠;君子要有深厚的品德,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我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样适合抚顺一高中,是抚顺一高中老三届思想境界最确切的表达。 在现代时尚青年的眼里,老三届是一群观念正统,行为规矩的正人君子。我们的身上,也的确铭刻着儒家君子文化的印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等一直是我们处世的价值取向。 我们从小接受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忠孝仁义的观念已植入心底。六十年代初,我们上了中学,学雷锋、做好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又给传统道德教育加入了时代的内涵。文革爆发之初,打砸之风和红色恐怖,对传统道德造成的冲击,使我们陷入深深地恐惧之中:一方面,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令人困惑、迷茫;另一方面,置身于不断升级的迷信和狂热中,只能随波逐流。上山下乡,我们面临一些困难和无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们冷静下来,通过对照反思,在洞察那些欺骗性口号的同时,我们的良知更深一层的体会到:只有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才是我们处世立身的根本。那些年,家庭出身和亲属的政治历史问题,是压在老三届多数同学头上的一座大山,他们所蒙受的歧视和侮辱世所罕见。但是他们不曾有一天动摇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老三届,以深厚的品德修养,能够承受任何挫折和打击,也能承受住委屈和忍耐。 在同学们的文章中,表现仁爱、孝顺、感恩、韬晦、以及践行中庸思想的实例很多。三年二班张庆先同学在《那个年代那些事》一文中,首创了“知青性格”这个概念。他把“知青性格”归纳为十个方面:“(1)性情豪放,心胸开阔;(2)吃苦耐劳,百折不挠;(3)乐善好施,肯于助人;(4)爱岗敬业,奋发向上;(5)性格直率,见义勇为;(6)奉公守法,远离腐败;(7)为人处世,朴实无华;(8)交朋会友,重情重义;(9)生活简约,饱腹足矣;(10)参破红尘,与世无争。长期以来,知识青年作为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支柱,功不可没。更可贵的是,知青出身的腐败分子相对较少。”这段表述, 概括地全面而精辟,是对“厚德载物”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的生动诠释。正是我们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坚守,才担负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 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强势把握自己命运的意志和能力。三年一班杨孟杰同学从初中开始患类风湿关节炎。下乡后,繁重的体力劳动,精神和疾病的折磨,几乎使他陷入绝境。在多重困难面前,他认识到:“要敬畏生命,荣辱不惊,无愧人生。我的脑中不时涌现出好些我崇拜的偶像,尤其是牛虻。我特别崇拜和认同他那种吃苦而不诉苦的精神。其实人的一生都会遇到挫折。遇到苦难,谁能闯过苦厄,谁就会到达理想的彼岸。我是一高中的学生,我的理想一点还没有实现,一高中学生身上的那种傲骨和自信在我身上还没有消失。我不能退缩,更不能倒下去。我耳边响起一位哲人的话:“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为了改变命运,他以惊人的毅力,强忍病痛和压力,咬牙坚持。经过一段努力,干农活比过去强了许多,与社员的关系也亲近多了。逐渐从挣三等工分升到二等,又升到“一等半”。72年4月起,任农村代课教师。后来终生从教。1994年,被辽宁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1988年起,连续四届被聘为抚顺市政协委员。像杨孟杰一样,很多同学的经历证明: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完全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 谢忠同学的文章题目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他几十年闯荡奋斗的心得。他从下乡时就胸怀大志,以时刻准备发展自己,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为己任。努力学习外语和科学技术,厚积薄发,贫贱忧戚,玉汝于成。终于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创建了自己的科技型企业。被评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强企业”。三年一班有位张桂林同学,84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到深圳一所高中当了老师。2006年,又考入了北师大博士研究生班。2008年,在他60岁的时候,终于拿到了博士文凭。先后被多家学校聘为校长,兼职语文高考辅导。这要有多么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坚韧,是在遭遇困难、压力时,坚持而不放弃的忍受力。1968年,我们一起下乡。回城却有早有晚。早的,两年后就回城安排了工作。晚的,有十几年之多。三年二班周功煌同学,66年文革开始,因为家庭出身有问题,与一百多个同学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此走进了戈壁荒滩。喝着天山的雪水,吃着单调的糙饭,干着繁重的农活。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苦熬了十二年。但是他的梦想从来没有间断。一直到78年以高分考入新疆医学院。毕业后,他东渡日本,继续深造。回国后,刻苦钻研,担任了广东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导师,成为国内和香港地区有名望的药学专家。他的这个漫长的华丽转身,需要多么大的韧性和毅力!我们老三届,这一辈子遇到过多少困难和挫折?不可胜数。我们曾在绝境中守望新生,在别人的白眼下忍辱前行。没有财富我们有双手;手不能用了,我们还有牙齿!自强不息的内驱力是在长期苦难的经历中养成。什么困难也挡不住自强不息的老三届!亲爱的同学们:抚顺一高中在68年我们下乡以后就被取消了,但是它没有死,它一直活着!几十年来我们大大小小的无数次老同学聚会就是证明。这次《砺炼华年》能够编成出版,又一次展示了抚顺一高中旺盛的生命力和高度的凝聚力。烈日雨雪冶炼了我们的筋骨,困惑迷茫磨砺了我们的灵魂。我们正在记录历史。我们正在成为历史。《砺炼华年》区别于其他任何读物之处,在于这是用我们的生命和智慧写成。今天它在我们的手里,可能没有多少分量。但是再过五十年,它将作为后人研究我们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最真实的史料。我们的后人将怀着崇敬的心情倾听关于我们的故事,他们将为我们而感到自豪! 谢谢大家!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4 09:42 ,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