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原创摄影】湘音、湘情、乡愁(2)——不用清明兼上已

2016-2-20 22:19| 发布者: 贫农| 查看: 192| 评论: 0

摘要: 清明前后,老天总是绷着个冷冰冰的脸,见不着太阳露出稍许眉眼。持续降雨隔住了春的气息,此时的江南一片寒冷,每每这样的天色,心里就没来由地一片灰暗,一种懒洋洋的悲凉酸楚在悄没声息中,日盛一日地疯长蔓延,可 ...
    清明前后,老天总是绷着个冷冰冰的脸,见不着太阳露出稍许眉眼。持续降雨隔住了春的气息,此时的江南一片寒冷,每每这样的天色,心里就没来由地一片灰暗,一种懒洋洋的悲凉酸楚在悄没声息中,日盛一日地疯长蔓延,可不管怎么说,春天,尤其是在万象竞生的春天,一切就仿佛见了春雨的杂草,无序地蠕动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异地生活许久后,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却总是时时的在脑海里出现,牢牢的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闲暇时我会努力的搜寻着记忆中童年的每个片段,或许这就是一种乡愁,以前多次在书上看到过的“乡愁”,原来乡愁这东西与人一样,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成长的,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乡愁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故乡和任何地方一样,都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也许和我们记忆里的故乡渐渐的不一样了。很多朋友都和我说起过,回乡看看,是我们的一个宿愿,但是我们能接受得了故乡的变化吗?所以我们感到既心酸又欣慰,但是无论怎么变化,故乡永远是故乡,我们的故乡情结是注定要伴随一生的.。
    老家的清明祭祀还是很讲究的,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又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当然此次清明祭扫除了拜扫祖坟外,还要给老爸老妈下葬立碑,给三姨扫墓立碑,整个仪式清明细雨中忙活了两天。了却了老爸老妈的心愿,不用清明兼上已,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4 02:30 , Processed in 1.123202 second(s), 19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