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去列车的窗口 ——品读贺敬之的长诗 我一直很喜欢这首由贺敬之写的《西去列车的窗口》诗歌。那时我还刚上高中不久,在《中国青年报》上读到这首具有时代激情诗歌。当时就被这首诗中所表现的年轻人的蓬勃朝气所感动。被年轻人被祖国感召奔赴大西北的精神所感染。那正是新中国大建设时期,各条战线需要有文化的青年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诗句中反应的是一群知识青年,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动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勇敢地奔赴大西北的建设兵团,参加建设新疆的战斗。这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这首诗表现年轻人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的建设和开发大西北的伟大光荣的事业事迹。反应了那个时代的主流精神,具有很大的感召性。后来,我自己也下乡了。当坐乘500知识青年的小火轮在茫茫的洞庭湖上航行时,当我们的小船在湖区农场的人工渠道慢慢行走时,一天一夜的旅途,我们的已经疲困了。大家都昏昏欲睡,东倒西歪地半坐半躺在船船舱里。小船里的油气灯着随船晃动,当我从困倦中醒来,看到我们这群城市的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到边远的洞庭湖区,一个王权陌生的地方,一个边远的农场去从事农业劳动,我朦胧中想起贺敬之这首《西去列车的窗口》诗歌来。觉得我们与贺敬之诗歌的描写如此相像啊! 我默念: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 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 一站站灯火扑来, 象流萤飞走,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此刻,满车歌声已经停歇......” 多么像啊,与我们的现实是如此贴近!我赞叹大诗人贺敬之的诗歌是那么具有生活底蕴。是啊,几年前,当我们读到《西去列车的窗口》时还是一种旁观者的心态,一种与自己豪不相关的态度去读那首诗。只是从诗歌的艺术性 和诗句的优美来读的,并不觉得诗中所描绘的那种生活会离我们很近。而现在,我们不就在他的诗歌中吗?我们不就是他诗歌中的人物吗? “呵,在这样的路上,这样的时候, 在这一节车厢,这一个窗口-- 你可曾看见:那些年轻人闪亮的眼睛 在遥望六盘山高耸的峰头?” 在我们这个小船上的这个时候,我们这群年轻人,看到船外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看不到头的水渠,那一双双充满向往,疑虑和迷茫的眼睛不正是“火热的胸口,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个战斗”吗? 到北京上大学后,也曾经到各大书店去找这本由贺敬之写的长诗《西去列车的窗口》,也一直没有买的,甚至到90年代也没有看到有卖的。非常遗憾。现在通过网络,我找到了它,非常惊喜。当我再次读到这首诗歌时,有一种回到我们当知青的年代,心理有一种涌动的激情和亲切感。这首诗歌的美就美在它表到我们这代人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的豪情,表达年轻人献身祖国的伟大建设事业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对祖国一片赤子深情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决心。诗歌是记录了六七十年代革命青年的意志、品质和理想。 今天我把这首诗歌呈现,希望我的同龄人能从这诗歌中,回忆我们在广阔天地的激情岁月。不过,我想问问你们,当你们在读到这首长诗时,你们还有那种青春的激情吗?
西去列车的窗口 (作者: 贺敬之)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 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 一站站灯火扑来, 象流萤飞走,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此刻,满车歌声已经停歇, 婴儿在母亲怀中已经睡熟。 呵,在这样的路上,这样的时候, 在这一节车厢,这一个窗口-- 你可曾看见:那些年轻人闪亮的眼睛 在遥望六盘山高耸的峰头? 你可曾想见:那些年青人火热的胸口 在渴念人生路上第一个战斗? ......" .......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贺敬之 新疆阿克苏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2 00:33 ,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