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攀上了贵人

2016-1-13 10:43| 发布者: 开心| 查看: 193| 评论: 0|原作者: 叶小青

摘要: 攀上了贵人 一九八六年夏天,我还在市中心区繁华路段的一家商店任保管员、兼总务、兼台薄(收款),时不时还要客窜几天出纳。某天上午,公司一个电话,指名道姓要找我,电话那头,是一位中年妇女柔润的声音,验明正 ...
攀上了贵人
一九八六年夏天,我还在市中心区繁华路段的一家商店任保管员、兼总务、兼台薄(收款),时不时还要客窜几天出纳。
某天上午,公司一个电话,指名道姓要找我,电话那头,是一位中年妇女柔润的声音,验明正身后,说,公司党委书记要见我,要我马上到公司去。接完电话,我一个劲一个劲地犯迷糊:我和书记互不相识呀,叫我去干嘛呢?
那时候,我和公司只有业务科比较熟悉,因为商店里需要的粮食、油料、肉食、蛋禽等等所有原材料都凭计划供应,而公司业务科就管这事儿,隔三差五地,我都要往业务科跑,与其它科室基本上打不上交道。至于书记嘛,听说是刚到位不久,他从哪知道我并且指名道姓让我去?难道说我的工作中出现了什么差错?可也不对呀,如果我的工作中真有什么差错的话,也轮不上公司党委书记亲自过问,商店经理不早就把我骂得个狗血淋头才怪。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诚惶诚恐地来到公司大楼。我这人最怕见官,这辈子见过的最大的官就是我们商店的经理。有时到公司办事,见到总经理远远走来,我就就近躲进厕所里去。唉,没办法,我也非常痛恨我这人就是这么没出息,可就是改不了这个臭脾气。
今天我也不是主动登门,而是被动登门,不过不是登总经理的门,而是党委书记的门。书记姓向,年龄看上去不过比我大个三几岁,倒也蛮和蔼可亲的。隔壁的工作人员进来让座、倒水,书记也不说什么重要事,反而与我拉起了家常,把我的简历、工作情况、家庭情况都问了个遍,最后把重点放在问我业余时间都喜欢干些啥。
那段时间,我正在参加全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十三门功课中已有八门过关了,业余时间除了啃书外,就是喜欢写点社会新闻之类的东西寄给晚报,偶尔也有一些豆腐干大小的玩意儿见报,聊以混几文稿费补贴家用。
书记听了,眼睛明显地一亮,问道:最近有没有大作见报的?
真是太巧了,也许是冥冥之中有天助我矣。我告诉书记,昨天的晚报上就有一篇我写的稿件:“消夏好去处,路遥复却步”,说的是森林公园确是个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可路途遥远,又不通公交车,让不少想去游玩的人望而却步。书记听了,马上叫人找来昨天的晚报让我指给他看。我发现书记首先看的是文章结尾处白纸黑字印着的的确是我的大名,然后把这篇不到四百个字的报道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微笑着夸奖道:不错不错,你的文笔还可以,敏感性也很强,能够准确地抓住民众的心声并及时反映出来。
书记似乎面有难色,缓缓地告诉我,最近,公司下属的某个商店,工作和过去相比大有起色,主要原因是公司最近调整了该店的领导班子。新班子带领职工干出了一番成绩,业绩也明显上升,势头也比较好。公司党委的意思,是想好好总结一下,让其它店的领导也参考参考,开拓思路,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但不巧的是,平时写材料的笔杆子生病住院了,而这事呢也必须趁热打铁,拖下去黄花菜都凉了,就没啥意思了。今天叫你来就是想请你帮个小忙,把那个商店近期的工作情况写一篇总结性材料,然后公司以简报的形式下发。
原来是这等小事一桩,我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下来。书记马上起身给那个店的经理打电话,如此这般地交待了一番,然后对我说,你先去店里多多了解和熟悉情况,回来再写。
这个嘱咐有些多此一举。我只有掌握了大量情况、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后,才能动笔,这是写作的常识,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不过这话我没有说出来。
与书记告辞后,我径直来到这家商店。
这家商店一正一副两个经理与我都很相熟,她们也都知道了我的来意,一番口若悬河的自吹自擂,害得我信笺纸都记了几十页。末了,经理神神秘秘地告诉我,公司想从基层抽调一个专门写材料的人,是不是书记看上你了?
我一怔,这可是我没想到的事。如此说来,书记请我帮个小忙的话语只是个托辞,其真实意图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检验我的公文写作能力。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定要好好把握住,千万不能错过了也许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机会。你想想看,从一个商店的保管员摇身一变,成为一家国营大公司的秘书,真可谓一步登天,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看来我还真得感谢眼前这位经理,她向我透露了如此重要的信息。但有一点我至今也没想明白,公司党委书记是怎么知道他数千名下属中默默无闻的我的呢?
多年以来我一直勤于笔耕,作为练笔,我也写过各种体裁的东西,如小说、随笔、散文、诗歌、评论、新闻等等,甚至连电视剧也尝试过,但却从来没有机会接触到公文写作,公文写作可以说是我长期写作练习中的一个短板,今天我应承下来,于我也是一种挑战。不过,好在教材中有对公文写作规律性、常识性的描述,我只好临时抱佛脚,先从教科书中寻找灵感。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是星期六,那时还没有双休日的概念,只有星期天才休息。回到家,我利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白天来恶补公文写作的理论,俗话说,临阵磨枪,不亮也光。现炒现卖也能凑合。凭借多年来写作练习打下的文字基础,加上纪录下的几十页信笺纸,星期天我熬更守夜,挑灯夜战,呕心沥血,一气呵成,把这篇总结材料写完。
星期一一大早,我就赶到公司,书记刚到办公室坐下,还没来得及泡上茶我就进去了,用双手毕恭毕敬地递上写好的总结。他默默地把总结翻来覆去地看了很久,面无表情,在此期间我如坐针毡,坐立不安。我不知道,在他的眼里,我的杰作是一文不值、狗屁不通,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可取之处?
书记终于看完了,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微笑,说,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快,也没想到你的文笔还这么好。看来,他们向我推荐你的时候一点也没有夸张。随后,书记在材料上签上他的大名,一字未改,叫来隔壁办公室的人,简单地吩咐道:把这篇简报拿去打印后下发。
趁这个机会,我在脑海里进行快速地运算:他们是谁?整个公司机关,与我比较熟悉的人只有业务科,我把业务科那几号人一个一个地过滤了一遍,才发现他们当中好象没有一个人关心过我,我到公司拿计划或者计划不够需要追加、死皮赖脸地缠住他们时,都是一付公事公办、油盐不进的模样。应该说,他们当中包括科长在内,没有一个人了解我的情况。那么,书记口中的他们到底指的是谁?
处理完简报的事,书记转过身来对我说:你应该知道的,最近半年多来,第二商业局以及第二商业局下属的八大公司,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和重组,我们公司原来搞文秘工作的人,调的调走了,退的退休了,生的生病了,机关文字工作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而文字工作又是机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都有大量的文字材料需要处理,比如请示、报告、总结、工作安排、情况汇报,还有各种通知啦、简报啦等等,没有专人处理实在不行。经公司党委研究,决定从基层抽调一名有文字专长的人来担任这项工作。不瞒你说,在你之前,我也考察过很多人,但我觉得他们都不能胜任,我对我们公司的人都有些灰心了,准备从外单位挖个人来。上星期,人事科向我推荐了你,我是抱着姑妄听之的态度让你来试一试的。没想到,你的文字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这样吧,你先回店里去,这段时间安安心心地工作。回头我召集公司党委开个会,如果党委会没有异议,我就叫人事科尽快发个调令,把你调到公司来。
这一刹那间,我的心终于回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我暗暗松了一口气,说,谢谢书记如此看重我。如果我能来,一定好好地工作,决不辜负书记的期望。原来在书上看到的这种场合应该说的什么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士为知已者死之类的豪言状语,统统跑到爪洼国去了。
后来的事就有些戏剧性了。
回到店里,我仍然一如既往地干原来的本职工作。我这人一贯低调,没影的事儿从不喜欢事前张扬,商店里也没人知道这事。
等待的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那些天我真是度日如年,可是始终没有任何消息,就象这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似的。公司人事科我一个人也不认识,也不方便打听。一有空闲时间我就胡思乱想:难道说这事就这么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不了了之了?或者是,公司党委会没有通过?
在焦急的等待中,一个星期也慢慢地过去了。第二个星期一早上,公司一个电话打到店里来,还是上次那个柔润的声音,说,怎么搞的,你的调令都下来一个星期了,还没见你来报到?向书记叫我问问你,你是不是不愿意调到公司来?如果不愿意,书记好另外物色个人来。
我一听就急了,连忙说,我的好大姐,调令的事我一点也不知道,我还以为是公司党委会没通过呢。
那边一听也急了,说,怎么会呢?公司党委会上星期一下午就通过了,我是星期二早上下的调令,你真的没看见?
我说,我真的没看见。这时我恍然大悟,连忙放低声音说,调令一定是卡在我们商店经理的手中了,大姐麻烦你帮我过问一下,求你了行不?
好吧好吧,她说,就挂了电话。
当天下午,我们商店经理把我叫到办公室,不冷不热、不阴不阳地说,你行啊,不哼不哈地,公司要调你到经理办公室去。哟嗬,没想到你这么神通广大,路子蛮多的嘛,攀上贵人了?我们店塘子太小,养不起你这条大鱼。以后在公司老总面前,还望为小店多多美言几句才是。
经理这番话弄得我哭笑不得,纵有一千张嘴、一万张嘴,我也辩解不清了。
没想到的事还在后面。
那天下午,经理竟然派了三个人来接替我一个人的工作,一个当保管,一个当总务,一个当台薄。
这时候我才醒悟过来,经理也不是想卡住我不放。本店内,这三项工作,除了本人能够同时承担,无一人能胜任。这么一想,我就理解了经理的难处,他一下子要物色这么多人,没有个三天五天的,也真够难为他了。
后来?后来我就到公司机关舞文弄墨去了,并且一直舞弄到了市里最大的一个衙门里,直到退休。
后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公出京城,在市政府驻京办事处与商店经理邂逅。其时他已不再是经理,而是某个单位的主办会计,一幅郁郁不得志的模样,与当年的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恍惚之中,让人生出些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感慨。

6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2 00:58 ,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25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