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萦绕梦里的湖南故乡
[求生]片段 邓元跃
2011年 7月 27日,正好我满60周岁,这天办理好退休手续后,28日我就从山东青岛起程,奔赴四十多年来时常萦绕梦里的湖南故乡。
到湖南的第一站是浏阳社港的新安大队,是我当年插队的地方,火车经过一天时间的行驶,第二天中午前就到达了湖南境内。
我在汨罗站下火车后,立马就体验到湖南火炉般灼热的炎炎夏日了。
夏日的湖南,不但极端的炎热,而且非常的干燥,在水泥路面上烤熟鸡蛋,毋庸质疑,那是没有问题。
街道地面上腾起的热气,令我目眩头晕,在空旷露天的地方,人很难长时间停留片刻,否则会要被烤焦中暑的。
下火车后不久,不知道是我的心情急切而上火,还是水土不服,上嘴唇立刻鼓起了一个蚕豆大小的火泡。
在汨罗城里,我好不容易打问到长途汽车站,经询问,知道没有直抵浏阳社港镇的班车,只好先乘坐短途班车,到达湖南的平江市,再转乘去社港镇。
平江市离社港镇只有五十公里左右,但我还是第一次到这里。
午饭顾不上吃,肚子也无饥饿感,可以说马不停蹄,经湖南平江、官塘一路颠簸倒车,在下午3点多钟,我终于兴致勃勃地赶到了浏阳的社港镇。
浏阳社港镇
浏阳社港镇,是湖南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小镇。一条横穿镇区新建的宽敞大街展在我的眼前,原来记忆中的狭小旧街早已经不复存在了。新建不久的平汝高速傍镇而过,使这里的交通更加便捷快速地通往外地。 社港镇是浏阳北部边陲重镇,从平江方向进入浏阳市,首先要经过这里,是浏阳的北大门。
发源与镇周洛桂花峡北斗庵,历史悠久的捞刀河,伴随着两岸的万倾良田,以及位于镇东海拔1359.7米的石柱峰,和云雾缭绕中的雄伟群山,构成了社港镇凸显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
曾有清代诗人许烟阁在[锦春八景]中这样描述捞刀河发源地迷人景色的:
千寻绝壁挂飞泉,
溪水流声胜管弦,
虎峡樵归歌不断,
麦坡春到色无边。
我背着沉重的包走在大街上,兴奋地看着两边的商铺和街景,脑海里浮现出当年街上,和自己过去经常光顾的百货小店铺、理发店、小饭店,长途客车汽车站的印象和位置。
1969年到这里时,整个镇上只有一条二百多米长的小街,街上几乎再没有其它商铺,上面的这几家店铺,基本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记得当年,曾经经常到这个小镇惟一的一家理发店内剃剪头发。夏日时,剃头老师傅将一块约2米长的凡布幔垂吊在屋顶的梁上,来回晃荡作为电扇扇风使用。
烫头发时,聪明的理发师将木炭装在一个带有稍长粗圆管的锥形白铁皮盒里点燃,虽然是土办法,但是老师傅烫出来的头发还是很时髦漂亮的。
老师傅健谈好客,对来此理发的知青们总是非常的客气接待,而且收费不高。
我曾经无数次光顾镇上的那家小饭馆,三毛钱一小粗砂陶钵子的炒肉,或者是炒猪肝;加上一毛钱一钵子的肉汤,或者是一钵猪肝汤。
虽然是一毛钱一钵的肉汤,但是,汤里面至少有五、六片不小的肉或者猪肝,汤不咸不淡,那时侯还没有味精,完全是原汁原味的肉骨头汤加肉片,浇在米饭里非常的好吃。
要上一钵或者两钵米饭,一顿狼吞虎咽的大战之后,我用手擦了擦嘴边,再抚摩着原本瘦瘪的肚子,这时肚子已经鼓了起来,里面有了油水了,可以支撑半月之久再来补充没有问题了。
现在无论吃的再好,就是山珍海味,鲍鱼海参,我怎么也吃不出当年那股既香又谗的味道来,俗话说的好:“饥不择食”。毫无疑问,这一定是缺少饥饿感的缘故。
无疑,这两个最让我回忆的地方是找不到了。
长途汽车站也换地方了,原来,社港一天只有两趟班车分别往返长沙,浏阳之间。现在到周遍各地的短途班车很多,还有一日几趟直接到株洲的班车,不用再绕行经过长沙了,回株洲比以前方便多了。
我记得,那个时候,街上有一个炸油粑粑,漂亮的小姑娘,她那窈窕、不高不矮的匀称身材,挺拔的胸脯,如白玉般清秀的脸盘,一对水玲玲的大眼睛,确实吸引了不少男知青的眼球。
有几个男知青时常不出工,忍不住总找机会跑几里路去偷窥这个美丽的少女,甚至以买油粑粑恰(吃),企图和她接近,想和她认识,交朋友。
新安铺的男知青们把这个美丽的少女称之为炸油粑粑的漂亮姑娘。一段时间内,这个炸油粑粑的姑娘成为了男知青们嘴中饶有兴趣聊侃的话题。
随着以后招工回城,个人的前途已是每个知青攸关前途的大问题了,男知青们才渐渐地淡忘了这个社港镇上炸油粑粑的漂亮姑娘。
走在新安田间小道上
我在社港镇下班车后,几分钟步行,就来到了镇边通往新安村的田间小道上。我急切,兴致兴奋地奔往已经离别近四十年的第二故乡热土—湖南浏阳社港新安大队(现在已经改为合盛村了),这里是我进入社会人生的第一站。
为了好好的再仔细看看农村的风景,企图再找回记忆中的旧貌,我没有坐摩的,背着登山包,慢慢地寻找着当年的足迹,一步一步地走在农村乡间的水泥马路上。 记得离开这里的时候,只有一条约一米宽狭小的田间小土道,现在这条路已经可以行驶小车了。
出镇不远的路边修起了一座红墙寺庙,文革那时候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所有的寺庙被红卫兵破坏殆尽,农村很难见到寺庙的。现在老百姓手中有了钱,总想兴建寺庙,祈求老天爷风调雨顺,保一方百姓平安。
途中捞刀河上的青石板小桥,已被结实,宽阔的水泥桥所代替。小桥旁边的千年老樟树,我记得需要4个人才可以抱拢起来,现在它也已经不存在了。以前到镇上送公粮的时候,都要放下担子,在这里休息片刻。
据说是新安铺的一个癫子,冬日在树下烤火引起火灾,把这棵千年的古樟烧掉了,实在令人可惜!
记得有一年夏季发大水时,捞刀河和万倾良田都被洪水吞没,这里成了一片汪洋的洪水湖,那座古老的青石板桥当时仅仅只微露出了桥面,勉强可以过人。
望着东边远处、漂浮在白云之上的石柱峰山巅,使我不禁又联想到,刚到这里第一天的劳动。
当时九连生产队的队长带领着和我,另外三个女同学(唐秋莲、陈建娣、刘惠明)到十几里外的石柱峰山上去挑干柴,干柴是社员早已经砍好的堆放在山上,都干透了的。
那时,我的身高1.73米,体重却不到一百斤,竟然也挑了快百来斤重的干柴。由于过度疲劳,缺水,以至于口里都是苦涩的,我们一路走走歇歇,即将天黑的时候,好不容易才把柴挑回到村里。
下午4点左右,我终于来到了四十多年来,冥思苦索,经常萦绕梦中的浏阳社港新安村了。
当时下到新安的四十八个知青:
一连: 危桂芝,张克非,薛田心,陈宝勇,李荷花,唐天任,唐仕伯,陈胜利。
二连: 韦素红,叶丽群,刘刚军,王志胜,朱胜利,陈安。
四连: 胡卓英,,蔡柳建,宴桂湖,,张金望,张金全, 高福英,沈瑞兰。
五连:刘金保,莫桂才,桂小玲,彭建平,乌宏生,万迪辉
六连: 吴湘影,郭丽珍,程汉洲,张南君
七连: 郭德桂,颜秋莲,李素琴,刘田心,(言利初)
八连: 张家惠,朱学军,陈炳炎,刘向阳,刘冬玲
九连: 唐秋莲,唐春和,邓元跃,刘阳辉,刘成昌,陈建娣,(刘惠明)
请还健在的新安知青看见此文后联系:微信18366212197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4 12:21 , Processed in 1.107602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