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学在寺庙 文/张连江

2015-9-25 14:33|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301| 评论: 0|原作者: 张连江

摘要: 5、60年代天津的学校,尤其是小学,尽是由过去的庙宇改建。 我的小学是在红桥区的自来水小学度过的,我们学校是个中心校,我们韩校长是我们附近几个学校还是这个学区的党支部书记(后来文化大革命看大字报才知道的) ...
学在寺庙       文/张连江

    5、60年代天津的学校,尤其是小学,尽是由过去的庙宇改建。 我的小学是在红桥区的自来水小学度过的,我们学校是个中心校,我们韩校长是我们附近几个学校还是这个学区的党支部书记(后来文化大革命看大字报才知道的)。所以我们学校后来先后增加了两个分校,也都是庙宇。

    一、我的总校双忠庙
    我一至三年级在总校上课,总校很早以前是双忠庙改建的,据文献记载“双忠庙,明嘉靖2年(1523年)重建,在西门外永丰屯大街”;“在城外西北,祀关岳”。后为阁外大街,双忠庙建于明代,是一座合祀历史上两位忠臣楷模——关羽、岳飞的寺庙。清道光年间诗人崔旭曾写竹枝词咏之:“前朝石庙塑双忠,汉宋遥遥祭祀同;遗像凉丝生气在,千秋两个大英雄!”关岳合祀的祠庙在江南地区很为多见,但在北方地区极为罕见。拒老人讲我们总校即双忠庙曾是义和团的一个主要坛口,曾风云天津义和团团首就是在这个庙里举义旗商大事,所以说它是义和团的主要坛口。双忠庙的庙址解放后先为自来水小学,后为红桥区幼儿园。
由“双庙”派生出不少里巷,如双庙前街、双庙街一条、双庙街二条、双庙后沟沿、双庙后横街、双庙东胡同、双庙街三道弯胡同、双庙后五福里、双庙后张家胡同、双庙后金家胡同等。原南头窑街道办事处(后更名为芥园街)下属的居民委员会,就有“双庙东居委会”和“双庙西居委会”。   
    随着星移斗转,可列出运河河畔这片地域在地名演变上遗留的轨迹:张官屯→永丰集→永丰屯→双庙街→芥园道。   
    虽然双庙街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给我们带来的这一地区的多少代人的繁华而今居住在这条大街的上的人们多选择红桥区居住,有的还回迁到这里的新居,我们在今天的地图上已经找不到双庙街这个地方了。
    二、我的分校千福寺和太阳宫
    到了四年级,把原来小西关小学的分校(千福寺的后大殿)划归了我们自来水小学,我们就到千福寺分校上了一年课。五年级又去了太阳宫分校,六年级又返回千福寺分校。
    我们家就在千福寺对面的千福寺前胡同居住。千福寺的前殿和中殿在58年公私合营时期改为天津毛巾二厂,我们简称二毛,千福寺前门为二层楼的建筑,门楼与殿堂合一,中央的大红门至今记忆犹新,侧门有个很深的过道,夏天的时候我们胡同的邻居经常到那里乘凉说话。二楼和中殿都作为车间用房。
    我们是在最后面的后大殿上课,殿堂高大进深很长,一个殿堂为一个教室,夏天教室因为高大挺凉快的,没有那种闷热之感。就是冬天凉的厉害,因为房子高大造成的。教室地面是方形青砖铺就,教室前脸八扇挺高朱红漆的格子状的大门,没有合页,是木轴的,开关门就嘎子嘎子的直响。正中的后大殿做了体育器材的仓库,里面没有按灯,只靠两扇门的光线,这个后殿特别的大,四周也没有窗户,进去好半天才能看见体育器材在什么地方。我们曾听老人讲过,这个大殿里有个千福寺最大的顶天立地佛像,头顶与大殿的屋顶连在一起的,所以改为学校的时候无法搬走,就这样这个佛爷就孤孤零零的呆在漆黑的大殿里了。借着门外的一点光线,还能看到佛像头顶一个发着亮光的硕大的珠子。在那个年代就没有盗,这要是在现在,按上十次也可能都被盗走了,因为它价值连城。

    据老人讲,我们家这一带原先寺庙很多,佛教的道教的都有,是民间的香火之地。千福寺,在民间亦称千佛寺,清光绪末年为“云霞观”。由于清末兴办学校,即“废庙兴学”的需要,一些适合改作教室的药王庙、韦驮庙、火神庙等,先后改为学堂。正是由于“津郡自兴学以来凡有合宜庙宇改建学堂”,“各庙神像无妥当安置之区”,为达到“敬神兴学两得其宜”之目的,遂将改为学堂之庙供神像,分迁至“双忠庙外故庙云霞观”。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由天津县正堂发一布告,称“自示之后,尔等(指该处居民)须知云霞观改名千福寺”。在当时,可以说是云霞观改名千福寺最具权威的官方文件了。将云霞观改名千福寺,缘于津郡绅董的联名上书。由备济社、公善社、延生社、济生社、引善社等民间团体中有名望的绅士禀告天津县,业经官方“洞鉴扶察”,永丰屯(今南头窑一带)的慈慧寺,因改学堂而将神像迁入如意庵。后来,“如意庵亦立学堂后移至太阳宫”。(今西北角原太阳宫小学旧址)又有土地庙改建巡警局将神像移归太阳宫。后来,太阳宫、崇仁宫、白衣庵等庙宇又扩充学府或新立学堂,“爰择定双忠庙外故庙云霞寺一座”,“僧拟改名为千福寺,将神像迁入供奉”。当年的学董还建议“此后他庙如有应移神像,尽可迁至该寺用顺与情而裨学务”。据此,“本县查该董等(指绅董、学董)因庙宇改设学堂……拟将各庙神像供奉,改名千福寺”,“接予敬神兴学两得其宜,准立案照办,以顺与情。”

    其次是千福寺的庙堂建筑情况。由于民国六年天津发大水,云霞观庙基老契“被冲无存”,仅存“魏善士捨庙地契一纸”,更由于历年的拆旧建新工程,庙宇的建筑有损有增。到了民国十五年,千福寺已是相当的规模,包括:
  前天井院有山门楼三大间,东角门内地藏幽冥钟殿三间,西角门内诸神像殿三间,东娘娘殿三大间,西三太爷殿三大间。
  二门内中院有东客堂三大间,西药王殿三大间,中弥勒殿三大间,客堂后身厨房三间,东偏院库房五大间,西偏院斋堂五大间。
  后天井院有东配殿五大间,西配殿禅堂五大间,正大佛殿五大间,还有东偏院的北房退居室三间,东房三间;西偏院的北房净贤大室三间,西房三间,南房三间;殿后院有云水房五间,还有放生院(专供善男信女放圣灵所用)一处。
  后院有四方形空地,旧有草房两间,正北藏经楼七大间,东配房五大间,西配房五大间。还有东偏院爱道堂五大间,西偏院五戒堂五大间。
  寺前有造成的砖房三十间,预修砖房三十间。据当年的统计,千福寺共有殿宇房间造成者九十间,预修者七十一间,放生院一处。为了庙产有一合法地位,上述房舍情况还业经“直隶保安总司令直隶省总公署”核批并张贴布告予以认可。
    在红桥历史上曾是“佛道同居”的千福寺,是天津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云霞观到千福寺的演变,折射出晚清至民国年间“废庙兴学”的历史,由祷天祀地信神灵到重视教育,当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从《千福文件汇编》中,多处有“用顺与情而裨学务”、“惟此举实兴学界有益”的表述,千佛移入云霞观,则实为“敬神兴学两得其宜”之善举,顺应时代潮流、合乎民生需求之举。

3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2 14:47 , Processed in 1.123202 second(s), 25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