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天津清真大寺巡礼

2024-5-27 07:24| 发布者: 韩凤华| 查看: 110| 评论: 0|原作者: 望见马克

摘要: 天津清真大寺巡礼 南运河迤逦秀美蜿蜒东去,陆家嘴水游城傲岸挺拔,西北城角升腾着早点烟火,摩肩接踵的人流传播着四面八方的乡音。年轻人笑着,叫着,用手指点,用嘴品尝,衣饰五光十色,耀人眼目。秋风,不曾邀 ...

      天津清真大寺巡礼

    南运河迤逦秀美蜿蜒东去,陆家嘴水游城傲岸挺拔,西北城角升腾着早点烟火,摩肩接踵的人流传播着四面八方的乡音。年轻人笑着,叫着,用手指点,用嘴品尝,衣饰五光十色,耀人眼目。秋风,不曾邀来秋雨,人们的欢声笑语,便是细雨润无声。都来了,南来北往的客人。
    离这儿不远处,一座古色古香,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寺院,巍然路旁。清真寺,几百年前的城市记忆,圣贤们传播正道的地方。寺院建于明末清初,是天津最早的清真寺之一。那时城外西北角是乡下,荒野一片,只有零落的十几所,或者几十所房屋,没有城市模样,布局散落,星星点点,随着住房增加,陆续形成街道胡同和小巷。最早见于史书的是乾隆年间(1772年)的穆米厂胡同。
    城镇逐渐形成,居住的百姓也成规模,群居的住民多是江浙商人和山东临清等地买卖人,有不少回族百姓和信教的穆斯林,他们对于清真寺的需求很迫切。于是咸丰年间(1861年)清真寺初具规模。
    这是一座很有历史很有故事的寺院,坊间传,皇上到过此地。乾隆年间,礼拜寺初建,引人瞩目,虽简单可干净整齐。1771年乾隆帝南巡归来巡视天津,察看南运河道,微服私访南运河岸,见惯了江南玲珑剔透,浓妆淡抹的美景,他很想看看华北民间的寺庙道观,便从南运河移步上岸,土坡上一个方形的院落,周围是栅栏,一间坐西朝东写有“清真寺”的正房,是这片荒野里独有景观。这房间看着扎心,他想到了年少时曾被东北依兰回回救过的经历,想到康熙先祖的褒奖回回所立的碑文,于是问扈从,该寺建了多久,礼拜者多少?寺院的值守乡老没应答。但见来者仪表堂堂,虽没有任何修饰,却谈吐不俗,猜想一定有身份。欲请来者题字,扈从听了便劝驾离开。乾隆帝莅临,简单平常的院落变成高大荣光。本来与其他的清真寺无大差别,乾隆帝看到干净整洁,占地几十亩,这么广阔豁亮,心里高兴,随口说“可谓大寺”。第二天乾隆帝身边的人,来到寺院,对着管事说,皇上见过不少的清真寺,说此处“可谓大寺”,阿訇管事们方知前日来的是皇上,叩头谢恩。既然皇上说大寺,就冠名“天津清真大寺”。以后多次翻盖,扩充,整修,人流不断,才有了眼前富丽堂皇,巍然挺拔的皇家园林式建筑群。
    天津清真大寺内存各种匾联碑96件。保存这样多的珍贵墨宝,在全国二万多座清真寺中实属罕见。这是因为清真大寺位于水陆要冲之南运河畔,交通方便,各地穆斯林来此经商、居住者颇众。由于伊斯兰教的繁盛,天津清真大寺也成了文人、官员、名家的舞墨之地。他们便书赠匾额、楹联,显示教义之深刻,达到振兴之目的,成了清代以来书法作品的荟萃之地。
    那天我们几位好友去游览,站在清净的寺院里,感慨万千。幽寂的环境,闻到一种秋的味道。青砖灰瓦,楼阁经堂,厚重而深远,风清有方向。教民在大殿礼拜,道先人历史,思个人曾经。那丈高的院墙望过去,都是不尽的苍凉和厚重。巍峨挺拔的楼宇,让人生出了一丝丝念想,或许能够让人遐想万分。
    我们拜访了一位寺院老者:“传说皇上到过此处,可是真的?”
    老者微微细想,指着大殿房顶说:“你看这建筑屋脊六兽,就是证据。”清代朝廷规定:除宫殿庙宇外,民宅屋顶不得安兽。有功名的,由皇帝特批敕建。安兽之脊叫作“仪脊”,以示殊荣。而庑殿式建筑在中国是至高无上的宫殿形式,只有皇家理事的地方才可使用。
    老者再说,这里珍藏着清代三位亲王的题匾,在封建帝制下,亲王是不能轻易题字,题词,题匾,题楹联和石刻的。
    天津清真大寺精美的古建筑群,恢弘肃穆。里面存有多幅阿拉伯文和中文匾额楹联,是全国唯一保存古传匾额、楹联最多的清真寺,因寺内藏有多幅清代亲王文人赠予的匾额、楹联,也被亲切地誉为清代书法展馆。三位清朝贵胄肃亲王、惇亲王、礼亲王为天津清真大寺题赠的石刻、匾额、楹联使之锦上添花。
    肃亲王,本名爱新觉罗•善耆。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后代。镶白旗人,清12家铁帽子王之一。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副都统,统领、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是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缔造者之一。“化肇无极”汉白玉石刻是肃亲王在光绪31年所题,镶入清真大寺广场挺拔的照壁上,照壁高8.5米,长14.6米,厚1.4米,为天津现存历史文物中最大的照壁。
    惇亲王名爱心觉罗•奕誴,道光帝第五子,在清真寺大殿门楣上悬挂着匾额“巍巍荡荡”,其书遒劲肃穆,是惇亲王在同治八年7月所书。时年28岁,可见其书法造诣深厚。
    礼亲王是清代12家铁帽子王之首。清真大寺建造于顺治元年(1664年),有机会题写的礼亲王可能有十二位。究竟是哪位,没有署名也没有时间。有人以为是礼恭亲王永恩,他乾隆年间(1753年)被封礼亲王,紧挨着乾隆帝巡视大寺之后。作为铁帽子亲王之后人,有影响力。为后来历届亲王题字带个头。清真寺大殿前廊抱厦中央抱柱上有一副对联上写“运无极,开太极,化人化物,化化无息;含理事,定妙世,造天造地造造有原”。即为礼亲王手书。
    大寺内还有历代将军和封疆大吏的匾额,具有重要的伊斯兰教史考据的艺术欣赏价值。环顾四周,匾额、楹联、石碑琳琅满目……
    天津清真大寺庭院广阔,建筑宏伟,礼拜殿内金碧辉煌,装饰典雅,彩绘精致,是天津地区伊斯兰教活动中心。寺内外悬挂有多幅阿拉伯文和汉文的匾联,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十分珍贵。大殿前厦的横壁,梁柱上悬挂着清代汉字匾额31块,楹联八副,它们大都出自书法名家,墨宝荟萃,历史悠久,古色古香,与寺院建筑相映成趣。
    记忆里,一副楹联嵌入我的心坎。同治元年(1862)一位乡绅,五品官员,武举人,虔诚的穆民黑耀曾题横匾与对联共六块,挂在南北经房两侧,金光灿灿。后来他的兄弟子侄们陆续题匾,顿时增辉添彩,为大寺增光。他们何以得到这么尊贵的地位,获取题匾资格,引人深思?
    清真大寺,一方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地方。走进寺院就被环境感染,树木苍翠,高高耸立,给人以肃穆典雅感觉,我们言谈声都不由得变轻了。寺院大殿两侧有赞颂伊斯兰教的《至圣百字赞》,据传为明太祖朱元璋撰写于洪武元年(1368年),并被雕刻在许多清真寺。有康熙年间皇上撰文的石碑,虽然历史痕迹将它断成三截,而后修复,仍然是皇帝对穆民的嘱托。
    那一扇扇朱红色的门,一开一合,俨然是在转动历史的轴承,那楹联匾额行文工整,字字规矩,一撇一捺,都是光阴的沉淀,像不苟言笑的学者,在训导,在演讲。天津清真大寺是经年风雨后,时光赠予我们的,可以放任灵魂出游的地方。看见了,静静的文字,听见了,掩上岁月的门,留下动听深沉的声响。

helaoshi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8 01:17 , Processed in 0.132007 second(s), 22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