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鲁迅墓 文/棋中王 第一次来上海鲁迅公园。原本吸引我来此游园是缘自990广播的报道——鲁迅公园经修缮恢复了早年英式园林的风貌后重新对 游人开放。我居然不知道鲁迅先生的墓地就坐落在公园内。 沿着湖滨甬道向北,在一片开阔的绿茵草坪前,远远望去依稀可见一座雕像,我猜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的雕像吧。绕过草坪转到雕像处近看,果然在镶嵌花岗岩底座上的是鲁迅先生全身铜像。似曾相识的藤椅,先生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端坐,几乎同样的雕像,早年我在沈阳鲁迅公园也见过。所不同的是雕像底座正面阴文刻写着先生的生卒年:1881——1936。径直向雕像后方走去,穿过广场拾级而上,便来到了先生的墓地。 别致的照壁式墓碑宽大雄伟,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金色题字“鲁迅先生之墓”。墓碑下,卧式花岗岩大理石构筑的墓穴,便是先生的长眠之地了。墓穴之上摆放着祭扫者敬献的花圈和花束。四周苍翠的松柏、香樟、广玉兰等常青树,更使先生的陵寝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两侧的桧柏,据说是当年在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迁墓时,许广平和周海婴亲自栽种下的。如今已挺拔屹立长成了大树。 因为并非为祭扫而来,这里也并不为游客预备鲜花和祭品,作为一个崇拜者,只有静静地伫立在先生墓前,深深鞠躬表示对先生的崇敬之意和寄托哀思,向这位伟大的文化革命的先驱致以崇高的敬意。 提起鲁迅,就会立刻想起他的千古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只要有鲁迅塑像的地方,都会见到他的名言。最权威的莫过于毛泽东的诠释:“‘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绝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可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横眉”、“俯首”,形象地表达了鲁迅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也是鲁迅始终站在人民大众一边,不屈不挠地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腐朽黑暗势力作斗争的一生写照,体现了鲁迅永不磨灭的伟大精神。 有时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假如鲁迅还活着,恐怕最有可能改写中国历史的第一人就是他。因为在当年能在蒋介石和毛泽东两个巨人之间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就是鲁迅。毛泽东对鲁迅的赞赏,无论从生前还是身后都倾注过浓墨重彩。不仅最权威地诠释了鲁迅的名言外,包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等诸多毛泽东文章中都盛赞鲁迅,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习鲁迅的精神。尤以《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雄浑的诗篇,让人为之动容。 而蒋介石对鲁迅也是器重有加。鲁迅也曾一度对蒋介石寄托过希望。这在《鲁迅与蒋介石的恩怨》一文中,让人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例如,1926年10月20日,时年45岁的鲁迅(正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在写给许广平的书信中,立场鲜明地站在了国民党方面比自己小6岁的蒋介石一边:“现在,我最恨什么‘学者只讲学问,不问派别’这些话,假如研究造炮的学者,将不问蒋介石,是吴佩孚,都为之造么?国民党有力时,对于异党宽容大量,而他们一有力,则对于民党之压迫陷害,无所不至……”可见鲁迅曾经很赞赏并寄希望于浙江老乡蒋介石。再例,自1927年12月至1931年12月,鲁迅以“特邀撰述员”的身份每月从国民政府大学院领取300元大洋津贴,总共领取1.47万元。不过,自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鲁迅坚持以杂文为武器,揭露批判的锋芒开始转向国民政府新的军阀统治下的社会黑暗,进而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国民党反动集团分道扬镳。并于1930年2月13日,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尽管鲁迅反对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但以鲁迅的精明与敏锐,从未用真名发表过于激烈、过于直白、指名道姓骂蒋介石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鲁迅的斗争策略和一贯的处世方式。从而维系与蒋的微妙关系。 蒋介石为了争取到鲁迅,也费尽心思。如,1930年12月,有人向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任教育部长的蒋介石告发鲁迅“反蒋”,蒋介石非但未对鲁迅大动干戈,反而表示“我素来很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而且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办到。”再如,抗战前夕,蒋介石获悉鲁迅肺结核转剧,曾指示宣传部设法拨出一笔钱帮鲁迅去日本养病。还委托蒋梦麟带了中宣部的一名职员去看望鲁迅。 只可惜,鲁迅英年早逝,未能看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无缘看到三年解放战争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笔者贸然揣测,假如鲁迅还活着:1936年10月19日以后,鲁迅肯定会与共产党人同呼吸共命运,仍坚持以杂文为武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揭露日军在华灭绝人寰的暴行,在抗日民族统一阵线中扮演重要角色。也许他会去延安,也许他会去重庆,总之他将成为抗日文化战线的先锋战士,与四万万同胞一起浴血抗战八年,最终赶走日本侵略者。也许以鲁迅的睿智声望和在国共两党的影响力,他会在蒋介石、毛泽东之间搭建和平的桥梁,握手言和的纽带,说不定重庆谈判会真正建立民主联合政府,避免三年的国共战争,历史或将会重写。 当然,鲁迅也是人,并非神化到能够让蒋介石言听计从。那三年解放战争,鲁迅肯定立场鲜明地站在共产党一边,就像当年许许多多从国民政府中倒戈、最终选择人民一边的那些民主人士一样。新中国成立,毛泽东肯定会聘请鲁迅担纲文化部首位部长,甚至像黄炎培先生一样出任政务院副总理,进入中央人民政府内阁。无论如何,都要比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当“特约撰述员”强多了。而在学术上,鲁迅很有可能成为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由文化革命的先驱到诺贝尔文学奖,或将是不朽的大满贯里程碑。尽管有传言说,鲁迅早在1927年就曾拒绝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不过依照鲁迅耿直的性格,他也许会对建国后那些违背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极左路线的东西,直言不讳地进行批评或劝谏。鲁迅说不定也会像马寅初先生当年提出的科学人口论,受到不公正对待。更让鲁迅意想不到的是共产党执政后,居然不幸被“窑洞对”言中了。也许他会挂冠而去,只做他的学问。也许他会不甘寂寞,继续以杂文作为匕首、投枪…… (原创于2015年4月22日)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4 07:23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