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之二 二、孙玉炀 我的小学阶段仅仅规规矩矩地读了两年书,从三年级开始,各种运动,如大炼钢铁、勤工俭学、技术革新、在旧房砖墙根上扫硝做炮弹打老蒋等等,加上后来铺天盖地而来的饥饿,使师生们如风浪中颠簸的船员和乘客,个个筋疲力尽晕头转向。有时候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课本还没有发下来。但我也从这种不务正业中学到了一些现在的小学生绝对学不到的东西,比如烧石灰,给羊接生、熬糖稀、刨薯干等。到了五、六年级,我还迷上了矿石收音机,和班上一位姓谢的同学日日在一起研究安装,乐此不疲。 我们六年级的班主任是孙玉炀,这人白皙的皮肤,双眼皮深眼窝,高峻的鼻梁两侧有一双灰蓝色的眼珠。一头乌黑的卷发。穿的衣服都是自己设计,然后请人制作的,翻领尽量大,领口尽量深,差一点就成了西装。冬天的时候戴一顶无檐的平顶羊皮帽,卷曲的羊毛与他的头发浑然一体。修长的四肢使他举手投足间显现出出众的萧洒和优雅,与我们小城的百姓们朴素无华、平实柔顺的风格相比迥然出位。他还会拉一手熟练的手风琴,常常在学校和全市教育系统举办的文艺演出中登台演奏。他说普通话,那时候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讲本地话,就显得很高级。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他那并不是普通话,而是带着一股大碴子味儿的东北话,所以他可能来自关外。我们小城的人大都认得他,叫他苏联人。事实上他和苏联人的确有着瓜葛。那时候中国和苏联友好,国家鼓励学校的师生和苏联的学校师生建立联系。由上边提供一些苏联的通讯地址,这边写过去邀请信,那边就会有人寄来回信。以后就成了经常通讯的朋友。双方在信中介绍自己国家的美丽风光和建设成就,用文字建立起友谊,漫长的邮路连接着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当时成为小知识分子们生活中的期盼和时髦。而这种联系是随机的,或男或女,或妍或媸,说布袋买猫不大恰当,有点像隔墙扔砖头,砸着谁是谁。小子好运气,就砸着了一位漂亮姑娘。也是一个小学老师。他曾在班上向我们炫耀过她的照片,那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洋娃娃,有着和孙玉炀一样的生气勃勃的卷发和海洋般灰蓝色的大眼睛。孙玉炀告诉我们她的名字叫柳德米拉,昵称柳巴,这么一位可爱的人儿配上这么洋气的名字,为他赢来了无限风光,也成了后来的一条罪状。炫耀完毕,他又把柳芭的照片小心翼翼地夹在一个红色硬皮日记本里,装回胸前口袋,一如金屋藏娇一样满足。我现在怀疑孙玉炀其实就是一个和俄国人的混血儿,俗称杂种。当时有不少姑娘向他投送青眼,他都不肯眷顾,大概就是这种画饼望梅式的性幻想让他的恋爱观建立在空中楼阁上,错过了多少我们小城的土著姑娘,所以他三十多岁,还一直单身,不肯结婚成家。 因为是单身,孙老师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我曾去过他的房间,屋里收拾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桌子上用一对红色的书立码放着一排砖头一样厚的书,是马列选集和毛泽东选集。拥有这些书在当年的小知识分子不仅是一种时尚,其实也真的出自他们对这些革命伟人的崇拜。他很引以为自豪,曾不止一次在课堂上向我们讲述本市新华书店第一次发售毛选时,他通夜排队,抢在头名,如愿抱回一套的故事。他时常在课堂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俄国诗人和文学家的诗句和语录: 在蔚蓝色的大海上 ………… 虽然我们并不能完全听懂这些词句的含义,但从他那灰蓝色雾一般的、时而迷蒙,时而忧伤,时而热烈的眼睛里,读出了这些诗句的美丽。这使我对他的学问和才情、热烈的性格和异类的相貌,产生出神秘感和由衷的崇拜。 但是在六年级下期临近毕业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和情感。 那天中午放学后我饭也没有吃,和姓谢的同学在他家里装矿石收音机。他父亲是机电工程师,从苏联出差带回了两块矿石,我们用这矿石装出的收音机,灵敏度果然非在本地五交化商店买的可比,声音也大,我俩非常兴奋,完全忘记了时间。后来在耳机里听见电台整点报时,才知道刚才最后一响已是北京时间15点整了。我们急忙朝学校奔,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已经响起。不知何故,对姓谢的同学,孙老师轻描淡写地批评几句了事,却把我叫到教室前面,站在墙角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冷笑着说: “你也要玩无线电?当心把你当特务抓起来!马上就要毕业了,就你这地主出身,别说升学,就是就业也没有人要你!” 我觉得有一把沉重的大锤,在我头顶重重地一击!这并不是第一次有人在斥责我的时候拿我的出身说事儿,但这是第一次有人使用如此狠毒绝杀的语言,利刃般刺进我十二岁稚嫩的心脏!我被这可怕的告知惊醒,我似乎看到前面的路轰然坍塌,少年人模糊而美丽的幻想顿时熄灭,眼前一片漆黑,泪水夺眶而出,我浑身冰冷,不知道这一天是怎么过去的。 事后我感觉一种叫做“恨”的东西深深地砸进心里,它非常痛,不可触摸,我有意回避,却时常被它的痛提醒。是孙玉炀,我尊敬崇拜的老师,让这种令人憎恶的、人类最恶劣的情感过早地驻进我心中。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1 15:32 , Processed in 1.138802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