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体会: 1写好文章要详细观察生活,仔细认真思考,随时记录素材。 《孙》文的产生,是孙子百岁儿前后,我夜间睡不着,对爱孙思考许多。当时他拉住我的手,引发了我的遐想。那时我马上记录下来当时的心情,形成了《深夜,你拉住我的手》一文。后来觉得孙子百岁儿都写了文章,怎么没有他出生的情景呢。于是翻开日记,将那天的情况如实写出来,形成了这篇文章的雏形,几经修改提高后形成此文。孙子诞生的那些日子,我心情激动,几乎天天写日记和随笔,记录当时情况,心情感受等,有时间闲下心来就整理素材。因为平时观察生活仔细,又及时记录下来,所以日后写作就有了素材,回忆当时的状况情景,就不难写出文章。 2从回忆中找寻素材,多向老师请教,吸取营养 记日记是好习惯。上中学开始,后来下乡参加工作,几十年这个习惯没有间断。工作最紧张时,把日记合并工作笔记一起记录。现在回头看其中好多素材是我的写作的源泉。自退休以来,拉拉撒撒写了上百篇习作,素材大多来自当时的记录。以往工作时,写了不少文章,都是公文,论文之类的应用文。那是培养了锻炼了文字水平。但是在写散文时候,只是文通句顺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文采。 我的老师、朋友比较多,在一起经常海阔天空,乱侃一气,其中有些动心动人,是很好的素材。就在和大家聊天时听取他们的意见。我曾经写过《第一次工资定级》文章就是这样。大家回忆以往,怀念那时的老领导。我就翻看过去的笔记。产生写作灵感和欲望。 3多读书多看文章,留心好的文字和造句,随时记录下来。 为了写出好文章,必须要多看书。看名人的好书,学习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思想风采。对于文章,我以为应该有个人的风格。我不喜欢矫揉造作,辞藻华丽却言之无物的文章,我喜欢平和简单的语言,说明清楚事务和事情经过即可。中学学过《雪浪花》《荔枝蜜》我一生都不会忘记。有些章节至今还能背诵。“多可爱的小生灵,对人无所求,给人的确是极好的东西……”我就朝着这样目标努力学习写作。记得看过赵树理的《田寡妇看瓜》一文。短小精悍,语言朴实,故事情节清楚,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这篇文章的语言给我印象深刻,对我写作影响很大。文章朴实无华,贵在思想性强。 我手下比较勤快,我深信“好脑筋不如烂笔头”的名言,所以对于好文章随时剪报,或摘录,或记下,供日后使用参考。 4一旦灵感,尽快尽早记录下来,保持鲜活的真情实感。 写作,一旦有灵感,无论是骑车在路上,还是坐在汽车里随时写下,否则就会丢失。《孙》文的写作草稿就是我凌晨3点多,为孙子沏奶后,睡不着,浮想联翩,所幸起床写作。那是凌晨在床上,我就及时记录下来。《孙》文和另一篇就是如此。有了灵感及时记录,写当时的心境和感受。成文后,很自然,不造作,道出了最真挚的感情。 我写文章都是在准备很充分情况下开始写作。何谓“准备很充分情况”?就是占有大量的素材,数据,资料和根据,作为文章的基础,没有或者不准确,不详尽,就不写。譬如写《拉住我的手…》一文,得弄清多长时间吃多少奶,花了多少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等等。动笔之前一定搞清楚。一旦开笔,一气呵成。 5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一定要勤于思考,掌握精髓 在写作过程中,老师和文友们都指出许多问题,我就逐个思考,分析,比如遣词造句如何准确?文学风采怎样描述?怎样做到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我都用心琢磨思考。可能一次不能达到理想水平,但是这个过程对于我很有必要。是学习过程,是提高过程。 在写《拜谒摩西山》时,为了搞清楚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的关系,我看了大量资料,翻阅了几部书籍,记录了几万字的资料后才动手写作。因为涉及宗教问题文章,很敏感,容易引起麻烦。事出有因,有根有据,不能得过且过,那样容易出问题。看似简单写作,动笔之前必须努力查找有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使我考虑问题变得周密、全面了。 6要有写作的热情,还要多想,多写和多练。 一定要保持创作的热情,不能停下。现在我经常坐在电脑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写自己真实感受,甭管是什么题材,什么体裁散文、小说、诗歌等都尝试。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都发表,写作的过程是一种享受。如此认为,就不能强己所难而闭门造车。我写作就是,感到不吐不快,非说不可,这就有内容了,再加上写自己的亲人,就有情感了。 我写的下乡题材,和去埃及工作题材,都是自己有深刻感受的内容。先感动自己,然后通过写作再感动他人。自己熟悉的事物和人物,写起来得心应手。 现在只要有时间我就动笔。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教诲和影响下,我现在写作的欲望很旺盛。这正是动力,我愿借东风,多学,多写,多练。我没有把文章的发表放在首位,因为我有自知之明。当下还是从基础做起,从基本功做起。等到时机成熟,自然水到渠成。正如有个作家所说的那样:“每天抽出一小时写一篇百字短文,一年后就会练出优美的文笔。” 写作,给我带来无穷的快乐、也期望我受益终生。 我的感悟 文章写完了,并不等于写好了,一定要认真地反复审阅,反复阅读,你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包括内容不够丰满、用词不太贴切、表达不够充分、文字有些繁琐等等。这时就要不惜切砍,不断的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一篇连自己都不满意的文字,很难吸引读者的兴趣。我的书里也有类似的东西,出版后很后悔,当初交U盘的时候没能和编辑很好的磋商。 还是要多一些自己感受,多一些自己思考,我愿意这样。多几句出自内心的,能打动人心的话语。 记得作家李存葆说过:当您把我讲述的故事写给读者看的时候,我希望您不要用华丽的词藻去打扮这个朴实的故事。要离部队的实际生活近些,再近些。文学是要有审美价值的,而朴实本身不就是美吗? 我不好穿戴。但并非邋邋遢遢,不修边幅,只一般性穿戴,既不张扬,也不修饰,过得去即可。文革时期人们衣着千篇一律;文革后,大家百花争艳。我就是穿国防绿,哪里都可以去,也不落俗套,也没有惹是生非,被人指手画脚。 我不好出风头,不愿拥有也不喜欢穿金戴银,哪怕是油亮的皮衣,铮亮的皮鞋耀的眼睛睁不开。我只希望安安静静缩在一旁,场面上,主席台上不会有我。可旁人说,我有风度和气质:年近花甲还有女人追求我。华丽辞藻一大堆赞美我。不灵,不喜欢,我不爱听。 这都是性格使然。说这些,因为性格反映到写作上,不追求文学语言,没有文采,只是语同句顺而已,不被人们看好。可是我注重文章的思想性。 说到这些,是因为近来在想文友,学友各位老师请教写作时,多数人指出,我的文学语言运用不好,文章没有文学性,缺少文采。我听说后,有些苦恼。如何处理呢?善意的人们说,不着急,这需要慢慢来练习。可是这不是我追求的,我不想,所以也就不愿练习。我自问,这对于我写作有些影响吗? 不知这样比喻对否:衣着一般,会影响个人的内在涵养和风度吗?不愿坐在主席台上或者坐在显著位置上照相,贬低了为人和威望吗?不愿戴金银,穿皮草,有损于的个人的形象吗? 我不用过多的华丽辞藻,妨碍文章的思想性,逻辑性吗?当然这里的主要问题,是我不会运用文学性语言,没有文采。如同没有钱,买不起高档衣服;没有资金,购不得金银首饰;没有职务地位上不了贵宾席一样。 人们告诉我,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出席盛大的宴会招待会,还是应该西服革履好。下基层劳动调研,还是粗粗布衣服好。旅游出门,还是身穿运动装旅游服好。同理,你要写公文之类,不需要修饰和华丽,你要是写文学作品还是文学性语言好。 其实我认为,自己喜欢就好。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讨好,怎么写无所谓。我坚信只要思想内容好,总会影响一些人。贾宝泉老师说:只要你把问题情况说清楚,说明白,文学语言(文辞文采)是次要的。 我的“河北队抒情””情思苏哈娜”,同样发在了《天津文学》,我的下乡日记,也在《知青日记》发表了,我的几篇小小说也发表在《北极光》等。 切忌记散文的浮躁!同理。切忌记作者心态的浮躁。 《从白桦林走来》是我的第一本拙作。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2014年9月第一版。首印500册,很快发光。2016年夏再印500册,于今剩余寥寥。此书已经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天津理工大学图书馆,黑龙江二龙山农场场史办,北大荒农垦总局图书馆等上百家单位。我深为此书被众家收藏,为自己忙碌被认可而感到高兴。自己舒张正能量被赞扬,赢得上百位文友赞扬,我高兴。我的书从不出售。可以馈赠,交换,但不做商品出卖,犹如我的思想不出卖一样。 此文仍在修改中,敬请读者谅解。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6 05:13 , Processed in 1.154402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