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茶趣儿(1) 文/戎小熊

2022-12-31 18:31| 发布者: 千帆过| 查看: 95| 评论: 0|原作者: 戎小熊

摘要: 到武夷山的人多是去看山的,是去看九曲溪的。但到了武夷山如果不去拜访大红袍,我想此行就少了灵气。 碧水丹山的武夷山,就像母亲温暖慈爱的怀抱,孕育了乌龙茶中花香袭人的武夷岩茶。总领群芳的是牡丹,而岩茶之冠 ...


到武夷山的人多是去看山的,是去看九曲溪的。但到了武夷山如果不去拜访大红袍,我想此行就少了灵气。

碧水丹山的武夷山,就像母亲温暖慈爱的怀抱,孕育了乌龙茶中花香袭人的武夷岩茶。总领群芳的是牡丹,而岩茶之冠则是大红袍了。没有见到大红袍,便已被大红袍包围了。武夷山人把大红袍作为自己的招牌,向每一个来这里的人推荐。在武夷山,关于大红袍,有许多的传说。而流传最广的是“状元篇”。一进京赶考的学子,过武夷山永乐禅寺时忽染重病,寺中方丈取寺前茶树之叶熬成汤药嘱其服下,结果,学子不但病体痊愈,且文思泉涌,一举考中状元。饮水思源,状元依锦还乡时,专程到茶树下朝拜,并脱下火红的状元袍披在茶树上。“大红袍”由此得名。

传说中的大红袍多了几分神秘,而现实中的大红袍更让人称奇:大红袍是乌龙茶中的极品,极品的到红袍以其卓越的品质赢得盛名,更因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莽莽武夷山,现仅存六株350岁以上的原生大红袍茶树,每年的产量不足500克。在2002年的拍卖会上,20克原生大红袍竟拍出18万元的天价。

午后,走在武夷山的一条小径上。那是一条幽深的小径,山壁两夹,只容只身通过。有山泉叮咚,绿叶遮蔽;有山寺为邻,禅意缭绕。便想,这样的环境才适合大红袍,大红袍也只有在如此的氛围中才能尽集天地之精露。

正走着,猛然至一空旷处,峭壁上的13方摩崖茶诗赫然入目,真草隶篆,集范中淹、苏轼、朱熹等宋元明清文人骚客之杰作:“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根手自载。”溢美之词,将大红袍,将岩茶渲染得香芬四溢。而那坡上、岩上密密的茶树,似乎是曲径通幽的前奏。

终于见到了大红袍,在这个叫九龙窠的一个逼仄的崖壁上,六棵原生大红袍,因了那狭小的空间,紧紧地挤挨着,大红袍实在没有什么与别的茶树有什么区别的地方。一样的绿,一样的生机勃勃。不同的是它承受了太多注视的目光。

这注视,是大红袍的不幸:上世纪日本人入侵时,为保护大红袍,当地政府不得不派重兵把守,出世脱俗的大红袍竟不得不与刀枪为伴。至今,这六株大红袍边还住着一家人为之守护。茶人们用无性繁殖培育的大红袍二代,集茶人之心血,承母体之精华,让这昔日的皇家贡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坐在九龙窠下的九龙茶室,沏一壶大红袍,汤赤赤,香袅袅,意渺渺,未品以然醉了。“从来佳茗似美人”,这是苏轼说的,他竟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对茶的喜爱,对茶的推崇,便以一个男人心态如此形容。但又有爱茶的驳道:茶如果必须以女子为喻的话,也只能喻为麻姑仙子。因为,茶可以清心,茶不是凡世中的尘粒。

但是,茶是什么并不重要了,对于大红袍当然也不重要。350年来,大红袍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地看着红尘滚滚滚滚红尘,任由人们品评着,神话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哲人说,佛所说的最高境界,便是凡人最平常的心态。而大红袍便是已到了这最高境界的了,千般宠爱于一身,我自依然如故。

在半山腰有“瑞泉茶室”,极其简朴,竹栅土墙,泥灶铁锅,几张藤椅。一位山妹子为客人斟茶,一撮乌龙茶,一把紫茶壶,几只玲珑小盅。头泡茶洗茶,也叫“关公巡城”;二泡茶一点一抬头点进小杯,谓之“韩信点兵”;三泡茶看茶叶游弋在杯中,像游龙戏水。我有些等不急了,端起杯子欲一饮而尽,山妹子阻止我,告我端杯要用拇指和食指挟住杯身,中指托住杯底,叫做“三指护鼎”,既稳妥又高雅。这水是用山泉煎的,好茶配好水。其实是不是大红袍,已经无关紧要,它依然在九龙窠那逼仄的空间里忠诚于自己的生命,郁郁苍苍,生叶发芽。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6 02:10 , Processed in 1.154402 second(s), 25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