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之沧桑 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已是一部手机走遍天下,既可接听电话,拍照,付款、预约又能听音乐,看新闻等,齐全的功能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我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工作中因联系不便,给工作带来的影响…… 1992年末,我调到可口可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这晚下班刚到家里,还没吃饭,小车司机就随之上楼来,“老总请您回公司,有事情。”我拿了一个馒头回到公司。市安全局了解情况,老总是外籍不便介入接待,此事只有我作为中方代表能完成,回到家已经11点多。 转天上午,总经理刚到公司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和你联系工作太困难了。我已经告诉办公室给你家安装一部电话。”我默默地点头。 自从我进厂,每天上班提前,下班没点。老总不走,我就陪着,可谓随叫随到。否则一下班,他就找不到我了。那次商量提高员工工资的事情,一直讨论到夜间12点,如果有电话,我们在各自的地方电话就能联系。 那时按一部电话很困难,且不说高额的电话初装费,从申请到装成一般半年。最快也得三个月,公司只用了一个月,我家的电话就通了。事后老总秘书对我说:“销售部沟通了电话局的职工。为了赶快安装电话,销售经理带着产品去‘慰问’电话局的领导和员工,你说,这能不快吗?”按装电话后,工作接触愈加频繁,我被老总紧紧地拴住了。 接下来,老总配备了“大哥大”——摩托罗拉的一块“砖”。他拿给我看,黑色硬塑外壳包裹着黑色皮套,有半块砖头大小,好几斤分量,兜里放不下,只能用有手提着,就叫手提电话。老总说:“这个手机,三万元人民币,相当于我们一卡车的coke产品。电子产品,技术含量高,就这个价钱还不好买呢?”这样他和我们这些下属联系更密切,更频繁了。他不轻易用大哥大,因为花费太贵了,接听打出时双向收费,除非接到香港顶头上司电话。后来老总把它放在了司机或秘书那里。老总在市内办公室,随时传唤我们,就是出差到了广州,上海也随时招呼我们。可是有时我们不在办公室,在外面,就没法应对了。 一次老总在珠海开董事会,有个年度工资预算数字需要及时更正。那时我恰恰在去秦皇岛的列车上,联系不上。老总只能打电话给财务经理询问,并转达给我。耽误了一天时间老总很着急。 为节省开支,老总配备一台bp机。他在经理办公会上宣布,从明天起,每人配备一台bp机。这下我们中层人员全被控制在老总手下。只要老总有事,找不到我们,就叫秘书呼叫。我们无论在天津哪里,听到呼叫,马上和老总联系。那时天津大街小巷遍布电话亭,随时随地回打电话。 Bp机开始很新鲜,一段时间后,就厌烦了。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身价昂贵,售价达几千元。除了公司经理级外,只配给销售人员的中层。仅仅一二年功夫,bp机就在市面上流行普及,不但有响声,而且出现了文字,叫“汉显”。很快bp机价格急速下降,谁都用得起。销售员小张跟我讲个笑话。他正在和客户谈业务,街头人群中突然响起“嘟嘟”声,众人连忙各自掏出bp机查看,却见一位拾废品的老头在看机屏:某某处拆迁,废铁成堆,速来。大家哑然失笑。 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没过两年,“大哥大”成了淘汰的产品,取而代之的是灵巧轻便的功能齐全的手机。有的手机只有半个香烟盒大小,携带方便。似乎一眨眼的功夫,手机变成了普通的物件,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像挂钥匙一样,带在身上。就连捡垃圾的人,也有手机。现在又跃进到智能手机,不仅每人手持一部,更有两部三部这不在少数。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6 16:30 ,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