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无 根 浮 萍 四 海 飘 荡 她就象一叶浮萍,在人生苍茫浩瀚的大海中,孤苦伶仃、飘来荡去…… 她就像一只鸿雁,在人生的逆境中迎风飞翔,展翅盘旋、顽强拼搏…… 虽然,她一直生活在富庶的太平洋的东岸,可是,她那颗不平静的心,却无时不刻地在挂念着,那大洋遥远彼岸的一片沃土,她的故乡—北京。那里是她出生的地方,那里也是她成长的摇篮。 邓丽,自从年轻时来到北卡罗拉那州的夏落特,一直默默地在这里居住了四十年。夏洛特大学的很多同事、朋友,四十年来,一直也都用不同的方式在关心着她,照顾着她。使她的心中,对这些人们充满了无尽的真诚感激。 她不善言辞,很少会用言语,来表达内心对大家的谢意。但她却把这份宝贵的情谊,深深地、永久镌刻在了她的心中。 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对她的身世充满了好奇,很想试图窥探一点儿她过去的秘密。他们觉得,邓丽这个人真是有点奇怪,从未听到从她的口中说起过任何一句、有关于她的过去。甚至有的人会觉得,她多少是有一些不可思议,甚至还会感觉她的性格,简直就是一种怪癖。 可是,邓丽对于人们所说的这一切,并不在意,任由人们评说猜忌。她始终把自己的内心包裹的很严,把她曾经的那段悲伤、痛苦的经历和记忆,深深地埋藏在了自己的心底。她从不去做解释,只是尽量地回避。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一丁点儿有关于她的过去。因为她不想再把自己心灵上刚刚愈合的伤疤,再次残忍的撕裂。那种伤痛,真好象能把人的五脏六腑扯碎,让人心灵颤抖;那种伤悲,实在令人难以承载、忍受。 就连她自己的妹妹,这些年来,她始终也没有和她讲诉过,那些她们关于家庭、以及她个人过去所经历的事情。以避免在她的心灵上,留下丝毫的伤痕。 四十年前,她还不到二十岁,正是妙龄的花季。邓丽领着年仅十岁妹妹,来到这所陌生的城市。 她在夏洛特大学里完成了所有的学业。年轻时,在当时的校园里,她也曾经遇到过几个热情的小伙子。他们狂热的追求着她,百般讨好、甚至现弄殷勤。可是,都被她一一婉言地给拒绝了。 人们不免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一个漂亮得姑娘,又拥有如此美丽的容貌,却要拒绝寻找生活的伴侣? 对于邓丽来说,要不是为了可怜幼小的妹妹,要不是她对悲惨的父母曾经作出过的承诺,她可能早已经离开了这个可悲的世界。在他出国前的时候,她的内心确实曾经几次反复地想过,要去追随那可爱的妈妈,跑去到天堂,伴陪着她那温柔、耿直、凄惨的母亲,一起在天堂上随风自由的飘荡…… 她不管世人用什么样惊异的眼光,来看待、议论自己。她总是尽量回避人们对她的好奇、或者也可以说是关心。多年来,不管人们怎么询问或想方设法地打探,她都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丝毫关于她个人和家庭的隐情。她不想让世界上任何人,知道她过去那段凄惨的秘密。 刚来到美国的时候,她每天不但要抓紧一切时间努力学习。每天,她还要不辞勤苦地接送妹妹上学、下学,还要辅导她的作业。她就像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照顾着妹妹的全部生活。 初来乍到异国他乡,头半年孤独和苦闷还真让她六神无主,因为在一个陌生国度,法律和习惯以及文化差异完全不同,再加上失去父母亲人、朋友、故乡的打击,使她的心灵倍受煎熬。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力量,让她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月。 在这个全新的国度,她看到商店里的装饰富丽堂皇、陈设华美、物质丰富,也令她十分的兴奋、惊讶!。橱窗里如此众多新颖的商品,光彩照人。柜台里的物品,连琅满目,品种繁多、新颖新奇、无所不有,令她的眼球几乎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她对什么东西都会感到特别的奇妙、有趣。 在这个陌生的国家里,很多方面的理念和物质的先进程度,与之国内相比起来,那差距简直是太大了!几乎可以说是两个国家、两重天地,相差好像要有半个世纪。 由于邓丽在北大荒三年的农耕生活,在那里几乎像是与世隔绝。除了报纸和收音机里,千篇一律枯燥的政治报道,其他的事情她根本就不知道。然而,在与此同时,世界上却几乎每天,都在悄然地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巨变。 邓丽此时,感觉自己恍如隔世。她虽然生活上感觉与国内截然不同,非常舒适。但是她的内心里,却依然还常怀有漂泊的伤感与惆怅,经常还会感觉到自己异常的孤独、寂寞。 大学毕业后,她就留在了夏洛特大学教书。每天她按步就班地工作的同时,还要接送妹妹上下学,买菜做饭。她的生活与常人一样的平淡、宁静、祥和。逐渐地,她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她的心态也渐渐地平静了下来。她也感觉生活得轻松、无忧无虑、称心如意。 她的妹妹,在她精心的抚育下,也终于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又在市里找到了一所小学教书。没过多久,妹妹就遇到了一个疯狂地追求她,居住在此地的台湾人。两个人友好地相处了一年时间以后,双方相互的感觉都很不错。于是,她们很快就举行了婚礼,成了家,还生育了一儿一女,家庭生活过的非常的快乐美满。 从此,邓丽也就不需要再去操心她的妹妹,自己的身心完全的放松、自由了。她也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可以陶冶自己的生活了。 邓丽平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在音乐厅定了一个位子,几乎每个月,都到那里去听一两次音乐会。她收藏最多的,也就是这些音乐会的唱片。从贝多芬,萧邦,舒伯特,到柴可夫斯基……,不胜枚举。邓丽也喜欢这里的乡村音乐,它透着一种恬静,它是那样的抒情,让人轻松、让你遐想。 虽然她对音乐没有什麽研究,可是,她喜欢音乐里的那种美妙的旋律和抒情。音乐会使她一切的烦恼、苦闷、寂寞,烟消云散。音乐的魅力,会使她幸福地沉浸在那每一个音符里。她时常会躺在客厅的沙发里,打开音响,聚精会神地倾听她喜爱的歌曲和音乐。她也时常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那悠扬的音乐里,甜蜜地回想着儿时、青春的记忆。有时,她几乎是溶化在了音符里,竟会忘记吃饭,直到肚子咕咕地叫了,她这时才会想起,自己还未曾有做饭。 她对音乐的进一步了解,还是因为遇到了迈克-达顿教授。 在音乐厅听音乐会时经常和迈克相遇,久而久之,她们便成了好朋友。迈克是夏洛特皇后大学教音乐的教授,自己也能弹奏上一手尚好的钢琴曲。 邓丽做教授的薪水也算不菲,但她不喜欢女人挥金如土、浮华的生活。她拒绝朋友们邀请她去舞厅酒吧寻欢作乐。但是,她偶尔会接受迈克的邀请,到他家里参加一些朋友间的聚会,听听他的钢琴演奏。 从他那里,使邓丽对音乐的了解,有了不小的长进。他虽然对邓丽很好,也曾试探着问过她的家庭与她的过去。但是,邓丽每次还是婉言地转开了话题。他可能会觉得邓丽有一点怪癖,或者觉得她是有点儿心理变态。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对邓丽保持着热情、友好。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1 21:46 , Processed in 1.092007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