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延续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天底下没有不疼爱自己儿女的母亲,我深以为然。 2022年将是老娘仙逝40周年。按回族习俗这是个大忌日,哥姐都会以不同方式去祭奠,而我很想借文字来纪念那严厉又坚强的老娘,愿她给我留下的点点滴滴成为永恒。 老娘生我时应该是42岁的高龄产妇了。那是解放后的第一年,患有骨结核病的老娘刚刚痊愈,身体还很虚弱,曾在国民革命军医学院毕业的姥爷说,只要生个男孩老娘的身体才会完全康复。于是这个大家庭里就有了排行第七、被称为“老幺”的我。全家上下都认为老娘会像宝贝一样把我捧在手心里养活,其实不然,我的降生虽然让老娘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但也给她带去了更繁重的家务,因此老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欢喜,在我小时候也从没有对我另眼相看过,反而常因我的调皮让母亲生气着急。 度荒年,家人的粮食都是定量供应的。晚饭每人两碗菜粥吃完老娘就将我们轰上炕躺着不让活动,生怕几泡小便后又要喊饿,而五十余岁老娘还要忙里忙外不停闲。一天晚上写作业时我见到老娘正准备第二天的干粮,当时哥姐都不在家,我便磨磨蹭蹭地拖延时间,希望干粮熟了后老娘能先给我吃一些解解馋。 老娘做的干粮是用一种红小豆豆皮掺着豆渣和棒子面做成的饽饽,玉米面大约占一半。作业写的差不多时,我似乎闻到一股清香的味道,饽饽终于熟了:红黄相间、圆圆的、热热的,我一边咽口水一边张口找老娘要点吃,谁知老娘却寒着脸说:“这都是有数的,你多吃点,别人就少吃了,你不能特殊,快睡觉去!” 那时候,我们每天午饭吃的是充满恶腥味的海藻菜、嚼不动的洋白菜叶子、又苦又涩的野菜、豆腐渣混合玉米面蒸的菜团子,很难咽下肚。年幼的我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娘的宠爱,哪怕吃上一口饽饽也好……如意算盘落空,老娘的训斥让十一岁的我又失望又委屈,哭着上了炕,躺下后怎么也睡不着,眼前总是晃着那一锅热气腾腾的饽饽,越想肚子越饿,伤心的眼泪流了很久。 这件事让我刻骨铭心,60年过去了,我能真切体会到当老娘面对着饥肠辘辘的我,面对着刚蒸熟出锅的干粮,面对着每人都不变的严格的粮食定量,面对着外出上班的老爹和哥哥姐姐,她怎能多给我吃一口?那是从家人嘴里夺食啊!我能想象到老娘当时一定也是撕心裂肺的痛。 老娘记得或记不得这件事情都已无关紧要,但我记住了一辈子不敢忘却,这为我以后的人生起了座右铭的作用。应该感激九泉之下的老娘在我懵懵懂懂的时候就让我懂得了自律,不管后来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往来中,总记着母亲那句话:你多吃点,别人就少吃了,你不能特殊!我很欣慰我的儿孙也传承了如此家风,生活过得简单却也其乐融融。 1976年初春,大地寒凝但我心里却暖洋洋的。因为学校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毕业后留校工作,这是当时所有学生的梦想,幸运之神只降临在我身上。此时已经是晚上八点钟,路上行人稀少,一阵扑鼻的香味飘来,原来迎面是一家饭馆,我的肠胃适时地响了几声,于是就想进去吃点好的先给自己庆祝一下。走进饭馆刹那间,我还是犹豫了(那时还没有工资,只有助学金),自己进去大吃一顿太奢侈了,老娘还自己在家呢。于是反身毫不犹豫地往家赶,那时哥姐都已经结婚另过,家里只剩下我们母子相伴。 待我坐在饭桌前,老娘端上了热腾腾的米饭,和那我垂涎三尺的独面筋时,一阵阵暖流温暖了我,泪水迷了双眼……我忽然想起十一岁的那个晚上,也是我们母子俩,我贪婪地望着那一锅热气腾腾的饽饽,耳边响着老娘的训斥声,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十年间我已长大,老娘亦老,生活条件却越来越好。当老娘知道我留校时特别高兴,满脸的皱纹都舒展了,坐在我面前不住地点头,连声称赞:“太好了太好了,你一定好好工作,别辜负学校领导的信任,多为咱家争光。 其实细想起来,虽然在老娘那里没有过娇惯,但在日子稍微宽松些后,她还是很疼爱我的,比如我刚下乡时娘为让我吃的好一些,可以不往家里寄钱;比如我每次探亲回家,老娘会把家里定量供应的肉蛋鱼给我做着吃,临回连队时还要带足好吃的,肉票蛋票不够,就找别人家借下个月或下几个月的,他们却省吃俭用;比如回城上学学校伙食很差,老娘就每周末给我改善伙食,临走还要带着好吃的回学校…… 我始终认为,是因我的出生,让老娘又健康活了33年。老娘最终没有死于老毛病,而是卒于脑出血。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亦变成老人,每天含饴弄孙的同时,时常想起母亲说的那句话:“你多吃了,别人就少吃了。你不能特殊!”是啊,天底下的老娘哪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只不过她们疼爱的方式各有不同罢了。 谨此篇献给天堂的老娘,让她的爱永远陪伴着我们前行……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1 13:47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