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克苏乡的”牛三宝“
叶尔达西 2017年9月,瓜果飘香的季节,我从北疆来到了千里外南疆疏附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支教工作。 前10天吾库萨克镇的培训,接触了很多新的维吾尔族朋友,对于一个吃货来讲也听他们推荐了一个本地特有的大餐“牛三宝”。 刚去的生活是紧张的,也就没有机会光顾。 恰瓦合村 后来我分到了疏附县布拉克苏乡恰瓦合村学校。1个多月过去了,11月7日星期六一大早,在马丽娅园长的陪同下,我和支教的马队长新民几位组员,在乡集市上购买了水果、饮料和学习用品,一同乘车前往5组一个叫穆耶赛尔•艾力的小姑娘家开展“进家庭、联系家长”活动。 一进穆耶赛尔家的门,小姑娘看到我们眼睛一下亮起来,快步朝我们奔过来,一下扑进她的支教老师怀里连声喊着:“老师好!”而后又连忙出去,不一会儿,就带着自己的父亲阿木提回来了。阿木提刚进门,双方打了照面儿,却都一下怔住了。“阿木提,这是你家?” “阿木提,怎么是你?”小姑娘的父亲激动地上来就用手给我和马队长两人胸前各一锤,并用不流利的汉语大声道:“叶书记、马书记,这里是我家啊,你们怎么走到我家来了呢……” 他话没说完就赶紧吩咐身后的女人:“老婆子,快快地“牛三宝”整起,我兄弟来啦!”其他同行的一众人被这千里之外的热络搞得一时有点蒙,没明白发生什么状况,忙问原因。阿木提这才想起招呼大家:“哎,旁子(房子)进,旁子(房子)进给说话”。 说着话他的弟弟端上来两盘切好的可可泣(伽师瓜的一种),黄丹紫甜瓜。 原来,2006年到2011年,小姑娘穆耶赛尔•艾力的父亲阿木提曾连续六年带妻子和十几个疏附县布拉克苏乡的农民到北疆打零工挣钱。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们几个和所到地的我和其他干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别几年,谁也没想到大家会是以这种方式见了面。寒暄期间,我们问起阿木提近几年怎么没有去打零工的原因,这可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自豪地给我们介绍起他如今的幸福生活。 “2012年以后嘛,我家经济条件好啦,种地加上院子每年都有5万块收地呢。家里养殖肉牛也已经从开始的2头到12头,还养了150只羊。这些都是跑着的“普鲁兹”(维吾尔语:钱)而且这些活儿,我洋冈子(老婆)和小舅子两个人就干掉了。我嘛,会木工、铁工,这几年国家正好给盖旁子政策,平时带着十几个人到县上、镇上帮人造房子。所以这几年。。。。阿木提继续说:“你们进来看到的园子、房子,还有园里的那些果树、牛羊,哪一块都有政府给的补贴。阿木提最后反问一句:“哎,你们佛一哈,有这样好的生活条件,要是你,还去远处打工吗?” 马丽娅园长和阿木提的洋冈子布麦尔也木。帕丽旦 正聊得开心,吐尔恰瓦合村的支部书记、主任也闻讯赶到阿木提家,要和我们支教老师见面交流。谈得正起劲,阿木提的爱人已经把热气腾腾的美食“牛三宝”端上了桌,招呼大家边吃边谈。我们一行急欲起身推托,主人阿木提和村支部书记都拉下脸,阿木提说:“大家嘛都是走南闯北汉子,我们吃了很多苦头,就是因为不会说国语,现在我的一个姑娘上四年级,不仅国语说得好,还喜欢写书法。遇见不认识的字,也会查阅字典。她在家总会监督我和她妈妈、哥哥、妹妹学国语,用普通话聊天,还互相纠正发音。再说,就算你们不是我孩子的老师,就当是在我生活贫困的时候给了我帮助的老朋友、旧相识来到我家,我也得好好招待啊。汉话讲“缘分”,习大大又一再说“民族团结要像石榴籽一样”,一顿饭你们都不吃,还咋么搞好民族团结?”吐尔恰瓦合村支部书记也帮腔说(马丽娅园长翻译):“我们维吾尔族有句谚语‘空麻袋立不起来’。你们的到来使得我们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进展,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更是孩子走向外面的途径。就是为了这个缘分,你们来这作客我真真的代表全村老少欢迎的呢!” 吐尔恰瓦合村的支部书记居卖。色来接着说(马丽娅园长翻译):在新疆喀什第三届农业博览会上,承办方之一的疏附县政府举办了“疏附味道”美食节。卖牛头、牛蹄、牛肚子(牛三宝)的老板玉素甫江10日一天的营业额超过了3万元人民币。布拉克苏乡巷子小,但深处藏着十年吃不腻的“牛三宝”,阿木提的洋冈子布麦尔也木。帕丽旦就是那个摊位的主厨。“ “吃了我的牛三宝,保证你不想再吃别人的!” 阿木提的洋冈子布麦尔也木。帕丽旦爽朗又自信地说道(马丽娅园长翻译)。这家位于疏附县布拉克苏乡108号的摊位已经开了10年,尽管店面不大,位置也比较偏僻,但对于美食爱好者来说,帕丽旦的厨艺值得“跋山涉水”一去再去。 我们对食材要求很高,每天的都采用最新鲜的。黄牛肉、本地的土牛娃、就连菜籽油也是本地种的。没有任何冻制和泡发制肉类。从上午11时开始营业,早上5时就要起床处理食材,保证口感新鲜。 正是因为对食材的严格把控和精湛的厨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客人前来品尝。十几张桌子经常坐得满满当当,有时候连院子里也坐满了。让人们念念不忘的,有爽口的牛三宝,与浓郁的汤汁一起,越煮越软糯,越煮越入味,再加上炖过的胡萝卜块,美食诱惑无法抵挡,浓烈的口感,细腻的肉质,弹力十足的嚼劲,吸引了无数回头客。 盛情难却,我们支教老师一行7人在朋友阿木提的院子只好落座,与民族同胞共进午餐。席间气氛热烈,一片欢乐祥和。阿木提举杯说:“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都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啊!以后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来,为了我们都有更美好的明天,干杯!” 一番畅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位于疏附县城东南部的吐尔恰瓦合村,共有1190户,5150人。2017年,吐尔恰瓦合村实现整体脱贫,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村民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的变化。近三年来,全村新盖安居富民房550套,接通218户人家下水管道;拓宽了主要道路,安装了65盏太阳能路灯。5.5公里土路改建成柏油路,对城郊155户土房进行了改造,还将村主干道两侧48户居民房屋全部贴了民族花砖,全村整体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回来的路上我们都在想:酒香不怕巷子深。资深“吃货”们都知道,一个地方最地道的美食都隐藏在人来人往的小巷中。尽管没有精致的装潢,没有宽敞的环境,但味蕾和神经之间电光火石般的碰撞,让这些低调的美食靠实力圈住一批又一批忠实粉丝。街头,在小巷里寻找散落市井的大厨们,他们或是市民们十年吃不腻的“民间厨神”,或是营业到次日凌晨抚慰夜归人心灵的“花甲夫妻”,或是一分钟能包100多个水饺的“饺子达人”……他们在方寸之间,为“吃货”们用心营造出一片美食天地。 喝了不少酒。为啥不醉人?这牛三宝。攒劲。 [attach]988087[/attach] [attach]988088[/attach] [attach]988089[/attach] [attach]988090[/attach] [attach]988091[/attach] [attach]988092[/attach] [attach]988093[/attach] [attach]988094[/attach]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2 22:01 , Processed in 1.092001 second(s), 1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