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十年之功捧出秦砖厚重的《汉武大帝》 《武则天》《汉高祖》三部曲(二) ——访陕西咸阳市老知青、职工作家杨焕亭 文/张翟西滨 《资治通鉴》被他翻烂 故都咸阳,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首都,是汉唐等十二个封建王朝的京畿之地。一座古城,演绎了多少荡魂慑魄的金戈铁马;一道莽原,积淀了多少耀古辉今的雄风大气;一部历史承载了多少惊鬼泣神的风云故事;然而,至今却没有一部由咸阳人自己创作的反映地域厚重历史的作品,这对于曾经是大学历史系高才生的杨焕亭来说,不仅是一种缺憾,更是一种召唤。 2004年除夕,杨焕亭动笔创作生平第一部历史长卷《汉武大帝》。 历史负载的不仅仅是热闹,它更是一种依据要留给后人的,所以不能出现常识性的硬伤。在写作过程中,一个细小的名字都要经过多方核证,比如写司马相如奉汉武帝之命沿“牂牁江”南下,处理汉与少数民族关系问题。经过多番查阅,方知此江就是今天的“怒江”等等。到2009年冬,130万字的《汉武大帝》完稿,杨焕亭查阅了500万字的资料,一本《资治通鉴》硬是被翻成了碎片,是妻子帮他用透明胶一页页粘好的。 2013年冬,《汉武大帝》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后,接连增印4次,并被列入历史经典书系,参评当年茅盾文学奖,书也增印到十万册。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称其是“巨大恢弘的历史长卷”“一方面具有严谨的历史立场,另一方面具有当今的时代高度”。《汉武大帝》出版仅一个月后,该书编辑便约他写《武则天》。此时,杨焕亭已年届62岁,加之常年的伏案疾书落下了全身的病痛,他感到“痛并快乐着”,于是,他毅然咬紧牙关欲啃下这块“硬骨头”。 又是一个新征程,多少个孤灯下凝思,多少个节假日将繁闹与天伦之乐关在门外,亲友团聚的日子总留下他的空位。血压高了,血糖飚起来了,肩周炎犯了,胳膊疼得抬不起来,妻女心疼地勒令他放弃。握着厚厚一沓书稿,杨焕亭像一个悬在山崖中间的人,看看前路,70余万字像寂寂山崖铺沉于前,无望无尽,他真的发怵……幸好,他用顽强与博学为中国文学添加了这部经典巨著《武则天》。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作者袒露了积十年之功书写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的心迹:一是坚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是一个历史题材写作者必须坚守的文学思维;二是坚持史诗性与抒情性的统一,是历史题材写作者应有的艺术视角;三是坚持人物性格特征与生成环境的统一,是历史题材写作者的基本立足点。 他是咸阳职工作家圈里的“劳模” 提及职工作家杨焕亭,咸阳市工人文化宫《工人文化报》(现更名为《职工文艺》文学期刊)几任编辑充盈敬佩、赞不绝口。 “他与文化宫结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文化宫已成为全市职工文艺创作的主阵地和‘乐园’,且创办了《工人文化报》,‘旗下’有一批如雷国胜、杨波海、冯西海、董信义、杜晓旺、魏晓英、东方冰子等年富力强、思想敏锐、充满激情的中青年业余创作骨干。他们的作品时常‘过渭河、进西安、出潼关’,着实吸引眼球。于是他花费一周时间,撰写了一篇文学评论‘咸阳文学新生代’。这是他进入咸阳后撰写的第一篇关于职工文学创作的评论,也是他关注职工文学创作的发端。三十年来,聚焦的目光始终追逐着职工文学创作的潮头。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为中青年作者撰写作品评论或为著作撰写序言,至今撰写的序言和评论文章达200人次、近百万字。”满头银发的《职工文艺》编辑赵尧说。 ![]() 实不相瞒,2004年,杨焕亭先生也曾为笔者出版的漫画配诗集《人啊人》写过评论“诗如刺玫留余香”,2005年又为我出版的杂文言论集《尘世走笔》撰写序“第三只眼看尘世”。 “我欣慰的是通过撰写评论文章,发现和扶持了一批职工文学创作的新锐。”笔者从爱好诗歌创作的咸阳诗人荆婕妤口里佐证了杨焕亭先生的话。“记得建国六十周年的秋季,在诗歌创作中我总想寻求突破,但一直迷茫苦恼着。一天,我来到杨老师的办公室,谈及自己诗歌创作中的困惑,他非常热情地帮我分析自身的长处和优势。鼓励我,文学创作要贴近时代、走进人民,是一种求异的社会实践,愈是个性愈有竞争力。那次交流不久,我一口气创作了十首歌颂祖国、讴歌时代的新诗,参加了《中国作家》杂志庆祝建国六十周年‘金秋笔会’,一举夺得一等奖。后来,每每出版自己的作品,力邀杨老师写序。2018年5月,我的中篇小说集《荼蘼花尽》即将出版,还是请杨老师作序。很快一篇题为《心理现实主义:表达与超越》之序撰出,事后得知,他是在患急性心梗康复中为我完成的……” 2013年,杨焕亭的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出版后,有一天,咸阳烟草公司的职工魏锋拿着新买的《汉武大帝》请他签名留念,并从此结识成了文友。他在刊物上读到了魏锋的文学作品,其轻快而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文字引起了极大关注。术业有专攻。他建议魏锋今后把笔触伸向文学和艺术人物,以纪实的叙事方式将陕西乃至全国知名的作家、艺术家鲜为人知的生活浪花、富于传奇的写作实践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传递给读者。这也是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两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竟成为魏锋转轨定向的发端,开辟了新的境域,新的书写,新的耕耘。几年来,魏锋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迈开双脚,走省内外,从享誉国内外的文学大家,到驰骋文坛的艺术骁将;从远涉重洋,来中国求索文学之谜的访问学者到以时代气息浓郁,创作思维前沿,以作品赢得读者的文学之星。目前魏锋已先后公开出版了《春天里放飞梦想》《时光雕刻者》等全国有影响的报告文学著作,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其作品被纳入全国职工书屋、农家书屋推荐书目,并屡获奖项。 “杨老师,是一位集职工作家、书画家、评论家于一身的名家,也是咸阳职工作家圈子里的‘劳模’。所以我们首批吸纳其为市职工文化艺术创新工作室成员。”市工人文化宫主任赵文华介绍道,去年我们文化宫本着“文化宫要有文化”的理念,将后院闲置的三层旧楼,重新粉饰一新,吸纳多位地域有文化、有实力、有成果、有影响的职工文化领军人物,成立了10多个涵盖文学、书画、音乐、剪纸等艺术门类的咸阳市职工文化艺术创作创新工作室,每人一间、互不干扰、免费使用,楼道室内均由文化宫统一制作悬挂精美的书画镜框,书香气息浓郁;配备了办公桌椅和书画案,并每天有专人提供日常服务和环境清整洁,使他们有一方宝地能精下心来搞创作、出精品,为咸阳职工文化“一室一品牌”增光添彩。市总工会还为他们每个人赠阅了一份全年工会报刊,用心用情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营造一个温馨可人的“职工小家”。 “我是去年六七月入驻咱市职工文化艺术创作创新工作室的。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真的很感动,也很有压力。因为这是咸阳工会和文化宫在职工文化建设上的一个新创举、新动能。聊以自慰的是在我刚进入工作室不久,就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汉高祖》,也算是给工作室的一个献礼吧!我年龄大了,但乐此不疲。经过这一段与大家一起艺海同舟。我认为,必须‘以表现和服务职工为中心’,下一步我打算为职工树碑,为劳模立传!”杨焕亭动情地说,各级组织特别是主管宣传文化部门,要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有计划确立职工题材创作项目,以项目带动创作,力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作出陕西叫好,全国出彩的精品力作;加大奖励和扶持力度。对于重点作品,要抓住不放,在资金、人员上给予大力扶持,倾心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新颖的文学作品。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3 16:50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