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前明月枕边书。”
我喜欢“雨巷诗人”戴望舒这句诗,每天享受美好的读书时光,也是我退休后所追寻的生活。 我一直把读书当作“为灵魂寻找味觉”,从书中找出有益的那一缕沁香,来填补心头的浮躁和空虚,让更多的美好围绕在身边。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一个小山村里插队,那时候村里没有电是常态,家家户户都用小药瓶做柴油灯,作为照明工具。我也做了一个,为了方便自己夜里看书和写字用。 冬天,一到夜里,寒风卷着雪片吹打着窗户上的塑料布,“呼呼”作响。屋里很冷,女同学不断地往灶里添柴火,把土炕烧得热热的。男同学抽完烟就睡觉。我点上油灯,趴在被窝里看书和写笔记。我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也偷读当时的一些“禁书”。点灯熬油大半夜,记满了几个笔记本。每个夜晚,都是在读写中悄然进入梦乡的。 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读书,不仅填满了岁月里那些未知与无知的缺口,更像被一种温暖的情感所拥抱。 读书,让我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青春岁月。记得有一天早晨,我从炕上爬起来去挑水,在厨房做饭的女同学一见我,“妈呀”尖叫一声,用手指着我说:“你的脸?”她这么一叫,我也有些发懵,走到镜子前一看,也吓了一跳,镜子里一个大黑脸,用手一摸,原来是一脸的黑烟灰。夜里看书,油灯的火苗暗,必须贴近了才能看清楚。油灯冒出的黑烟把我的鼻孔和脸熏得像木炭一样黑,谁看了都会吓一跳。 我插队时,带去的百余本书籍被翻阅多遍,然后开始在村里寻找喜欢的书,借遍了当时村里有藏书的人家。 1979年,我参加工作时,工资只有25元钱,每月买书就要用掉10多元。我还订阅了国内的各类报刊杂志,工作之余就窝在家里阅读。读书时间一长,就有了自己写作的冲动。虽然阅读不是为了写作,却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写作的欲望也随之变得强烈。工作之余,我把时间都用来“爬格子”,希望有一天,自己写的文字能变成报刊上的铅字,后来,这个愿望实现了。 读书使人眼界变得更加宽阔和高远。写作能让一个人的灵魂在安静的世界里变得更美好。 1998年,由于工作变动,我肩上的担子很重,占用了大部分业余时间,包括节假日,这期间几乎停止了写作。此后20多年来,我没有再给报刊寄过稿件。 2009年初,女儿鼓励我重拾文学写作的爱好,还在网上给我开了一个博客,我开始用键盘码字。写什么?怎么写?一时不知道从何处写起,大脑空洞洞的。一天,我去街上散步,遇见插队时村里的一位乡亲,聊起我们当年在一起时发生的那些有趣的故事。这件事启发了我,于是我的写作有了抓手,陆续写出一万多字的散文——《集体户的故事》放到博客里,一些老知青纷纷访问了我的博客,并写下许多感人的留言。 近两年,文学朋友和编辑老师的鼓励,激发了我久违的那份热爱,陆续写出一些文章,被报刊和一些公众号刊用。 如今,我已退休多年,依然用读书与写作来充填心中的那份热爱。“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人间有味是书香啊!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4 03:23 , Processed in 1.076401 second(s), 25 queries .